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一、寒证与热证必须辨清

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变化是寒热。一般而论,早期、急性期多湿热,后期多虚寒,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面色、局部皮色、温度及舌苔、脉象,审证求因,分清寒热真假。是实热症,就要“热者寒之”,选用大队寒凉祛风湿药,佐少量辛温之品治之。是寒湿症,就要“寒者热之”,选用大队辛温散寒药,并配伍活血、利湿治病。但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寒湿郁久变为湿热,湿热型的热去而寒湿仍存。要遵循仲景倡导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病。”

二、实证与虚证要审察明确

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均可导致本病。病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故实证多。早期表现出一系列实证,如晨僵、肢节疼痛、肿胀、发热恶寒、全身酸楚等症状。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强调,病因是气血失调,肝肾亏损,所以治疗应该寓补于通。在病变早期也要注意补益肝肾,在大量祛邪方药中酌加熟地黄、桑寄生、川续断等药。若肿痛已消,则宜调气血、补肝肾以图治本。若专事通散,往往可见一时之效而正气更伤,病情很快复发。

三、经方在类风湿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桂枝芍药

用之较多,义理深奥,疗效卓著。多年来,诸多医家用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赵锡武说:“近代所谓类风湿关节炎多谓不治,历年我曾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多人。”多年来我用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在运用时每每加入青风藤、黄芪、怀牛膝、鸡血藤、当归。加味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抗炎、镇痛、消肿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四、虫类药对类风湿的治疗作用

把虫类药用于治疗顽痹者,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他说:“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痹证的治疗颇多发挥,如热痹、湿热痹、顽痹、久痹主用虫类之药,使痹证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

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五、毒性药是治类风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有奇怪之病,病因不清,疑难顽症,如类风湿、癌症之类,有毒药来治之,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这些剧毒药如果炮制得法,运用得当,的确能治顽疾,攻克疑难杂症。在运用毒性药治顽痹方面,张仲景开辟先河。《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只要是寒湿引起的类风湿,用本方取得佳效。医家在引导下,治病大胆运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类的毒性药物,取得了佳效。

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两首经验方

我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析,精选方药,组成以下两首方子。十多年来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实际观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使用,如要有严重情况,请及时就诊。

【类风湿1号方】

生麻黄6g,青风藤12g,白芍15g,黄芪15g,防风12g,当归10g,桂枝12g,桑枝30g,路路通12g,炮附子6 9g,甘草5g,白术15g。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肿痛,属风寒湿型。疗效不佳加全蝎4g(冲)、蜈蚣2条(冲)、制川乌3 6g。

【类风湿2号方】

秦艽10g,豨莶草20g,忍冬藤20g,丹参10g,地龙10g,防己10g,防风12g,桑枝30g,桂枝6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甘草5g。

本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于风湿热证型者疗效较好。如疗效欠佳者,可加僵蚕10g等,不过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去医院就诊。

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青风藤   类风湿   痹证   桑枝   知母   桂枝   芍药   湿热   关节炎   疗效   秘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