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迈向堕落:拿单靠喝酒,获客靠吹牛

做了10年码农的沈雪,三个月前轮岗了,她的新岗位在某大厂云计算战略合作部。

所谓的战略合作,其实就是销售。在沈雪看来,能够用技术领先性说服各行各业的客户上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事与愿违,技术领先性难以成为获得客户的敲门砖,一份一份中标公告的背后,是一场一场接连不断的酒局。

在云计算领域,不会喝酒,就难以拿单。

“自从做了toB的业务后,一周里有四天都在喝酒。”沈雪说,“过去做了十年码农加起来喝的酒,都不如这三个月喝的多。”

都说在中国做生意离不开喝酒,但这一“传统”以前只在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自诞生起,就和酒桌文化不太沾边。

随着BAT等巨头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业务也从toC转向toB,互联网公司还是没能逃过“酒桌文化”的侵袭。

云计算成了中国“酒桌文化”在互联网公司里率先侵占的领域。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中国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云计算公司的员工都抱怨过从事云计算市场销售工作喝酒的现象,还有人因为喝酒太过频繁,而主动离职的。

一圈酒下来,气氛一到,巨头员工和客户爸爸就谈的更为走心。“我们视频云排名第一”、“我们金融云排名前三”、“我们有大模型啊”、“我们是第四朵云”,各种公关口径和夸张的说法开始出现。

这些夸大宣传的背后,是各家云计算公司的公关在背后操刀。“全球第一”、“第四朵云”、“全球最大”、“超越微软脸书”……等等公关口径,和酒桌文化相互渗透,在媒体上发的公关稿,成了客户酒桌上的谈资,来印证自己产品和服务的领先。

这种现象,成了云计算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做云计算业务的除了会喝酒,还得会吹牛。

不过,和市场份额成正比的正是酒量和吹牛,而不是科技含量,因为各家云本质上其实都差不多。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年代,云计算市场的相互竞争并没有把蛋糕做大,把技术提高,而是在零和博弈,在自甘堕落。

酒桌上的toB生意

在云计算产业史上,起初几位互联网大佬的观点并不一致。

2010年,“IT领袖峰会”现场,在对云计算的讨论中,李彦宏毫不客气地称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云计算成为“水电煤”要等上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只有马云与众不同,他说如果阿里不做,将来会死掉。

随后,阿里巴巴重金砸向阿里云,阿里云服务着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电信、能源等众多领域的领军企业,包括中国联通、12306、中石化、中石油、飞利浦、华大基因等大型企业客户,以及微博、知乎、锤子科技等明星互联网公司。在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12306春运购票等极富挑战的应用场景中,阿里云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纪录。

腾讯和百度的跟进则要在两三年之后。

几乎是和阿里云的推出同一时间,马云也与茅台结了缘。

据新华社报道,马云2011年就参观过茅台的制酒车间、窖藏酒库和茅台国酒文化城,并说起他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通过网络营销方式,确保普通消费者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茅台酒,对厂家、对消费者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马云2011年的那次造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茅台的电商进程,同时也加速了酒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碰撞。

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受马云影响颇深,而武侠与酒文化是两大重要元素,因之方才有如下对新阿里人的说法: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

十年后,2021年,阿里女员工被灌酒后遭到侵害一事持续引热议,女方自述,其被领导要求陪商家喝酒,在被灌醉后遭到不可描述的事情。事件中,不良职场生态、恶劣酒桌文化等问题,暴露出一些潜规则滋长蔓延,看着无影无踪,实则顽固存在。不仅干扰正常文明交往,更有可能给违法犯罪提供土壤。长期浸染信奉潜规则,越界破格那是必然。

警惕!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迈向堕落:拿单靠喝酒,获客靠吹牛

事实上,在云计算等toB业务的市场推广方面,酒桌已经成为了第二战场。陪客户爸爸喝好,成了能否实现业务增长的关键。

至今云计算的战事已经打了近十年,胜负未分,但在跌跌撞撞中,国内云计算产业,正在形成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国杀”的局面。其他的云厂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竞争的背后,始终离不开酒桌的加持。

马云曾回忆,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创业之初在一次与煤老板的饭局上,对方说如果马云能够一口气喝掉9杯白酒,他就会承诺投资马云50万元。马云很犹豫:“可是我根本不会喝白酒啊!”这时候他的秘书拿过酒杯,决定替老板挡下喝酒的要求,最后她喝了27杯。

饮酒能放大人的情绪,沈雪说,自己很不习惯酒桌文化那套做法。可当自己转岗带新的队伍时,发现酒的确是个好东西,人的情绪会变得很柔软,又很亢奋。“团建的时候,晚上喝了场大酒,大家释放了情绪,迅速拧成了一股绳”。

过度公关是常态

在toB的云计算市场,除了喝酒拿单外,过度宣传也是常见的现象。

在云计算发展的十来年时间里,中国是全球云计算增长最快的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跻身全球云计算排名前十的名单。最大的云计算开源平台openstack,核心代码贡献TOP10也有3家中国企业上榜。

10年之间,喧闹的消费互联网之外,这场以云计算为主要武器、在B端市场打响的战役,经历过血腥的价格战、疯狂的广告战和纷扰刺激的口水战,走过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度宣传历史。

2008年前后,阿里的交易量井喷,技术人员花钱如流水,买的IOE对口销售人员年年升职,后台服务器仍然动不动亮灯。内部有人吐槽,忙忙碌碌一整年全给美国公司打工了。

所以马云在IT峰会上说"阿里不做云计算,就会死掉",不是基于技术人员的战略眼光,而是当时阿里现实逼迫下的经营抉择。也因此飞天系统在开发时就定下目标:必须经受住双十一的考验。

而腾讯云开放的一大背景是合作企业的需求。2013年出行领域的补贴大战打到昏天黑地,滴滴的交易量一周暴涨50倍,后台的存储、网络、服务器故障不断,技术人员差点忙疯。程维半夜打电话给马化腾寻求支持,双方团队奋战了七天七夜才闯过一关。

特殊的背景,造就了中国云市场在2013年起步期,主要的客户是互联网创业企业。

随后,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玩法,阿里云启动了1218大促销,云服务器ECS、关系型数据库RDS、开放存储OSS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50%。腾讯紧跟其后,云数据库礼包免费送,移动加速试用送代金券,对象存储服务COS限量半年免。

金山云蹭了最热的"挖矿"热点,当天"金山云矿机"功能正式上线,用户注册金山云之后就可以租用"天蝎云平台"来进行挖矿,实现零硬件、零电费以及全自动挖矿。

这一看起来像是直接从消费互联网移植过来的做法,竟然阴差阳错是云计算市场的常规武器。

在之后,过度宣传就成了云计算市场的必选项。

搜索一下《“中国云”拿下全球第一》,满屏。

另外还有《从默默无闻到全球第一,中国云计算的战争是怎么打的?》《反超微软、亚马逊,阿里云拿下4项第一,中国云计算从落后到领先》《阿里巴巴“中国云”拿下全球第一首次超越亚马逊、微软、谷歌》《中国科技,拿下四个世界第一!》等等,各种侧写评论,林林总总,令人振奋。

但是,查询结果,可能不那么乐观。

云解决方案计分卡的初衷是“通过对公共云厂商基础设施服务(IaaS)及平台服务(PaaS)产品能力横向对标,综合打分,帮助企业IT决策者全面对比各个厂商的产品技术指标。

Gartner官方指出,越来越多客户在选择公有云厂商时不仅仅局限于IaaS领域,也扩展至PaaS领域,因此Gartner在最新的报告中也增加了对云厂商PaaS能力的评估。Gartner基于整体指标体系对全球主流云厂商全球交付能力进行评估。”

和Gartner魔力象限相比,Gartner记分卡考核的维度更加细致,技术打分卡包含了九个测评大类,共270条测评项。这个计分卡是对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综合评估体系。

云服务是一个整体,并不能拆开每一个服务单元进行比较。

而阿里云的宣传,恰恰是将整体评测打分里,最适合吹嘘的4个小项,单独摘出来,再自己做了一个对比图,假以Gartner报告的名义进行了发表。

真实的情况是,按综合评估,阿里云依然排名第三,得81分。

“实事求是”地说出光荣的真相不好吗,为什么非要“画蛇添足”的“以偏概全”?

除了阿里云的过度公关,百度云和字节云都在给自己贴上“第四朵云”的标签。只听说过勇争第一,为什么要去争一个第四?更何况,前三的排名基本稳固,第四名的位置,在不同机构的报告里常常有不一样的结论。

过度宣传、夸大宣传,是中国云计算市场内卷的一个侧面。

当科技行业变成传统生意

新技术应用会改变产品和商品,同时还会改变生产关系。新技术还会带来新思维的改变、造就消费升级与相应的政策法规调整。

这个世界,商业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之中进步的,每一个世代的人都想用新科技与新思维,把上一代人做过的生意重新做一遍,创造“新商业”(新生意),成为新赢家。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科技行业正在变成传统生意。

这种行业特性也使得市场具有传统生意的特点:

一方面,ToB行业的购买决策链较长,中间环节多,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最终决策,而对每个环节作出判断的,归根结底还是人;只要是人的生意,就有影响和公关的空间;

另一方面,to B领域的竞争优势在于行业know-how,产品并不是最关键。

此外,近期“0元标”和“1元标”再现市场,被部分媒体解读为云计算行业新一轮内卷的开始。“超低价中标”的具体缘由,是因为B端客户往往要求云计算厂商具备相关细分领域的服务经验,因此“拿下第一个客户非常重要”,云计算厂商往往报出“0元标”和“1元标”来打入某个特定行业或者领域,以树立标杆案例。

这背后实际上是各家云计算厂商急切获得行业know-how、占领某一细分市场的企图。

自2009年国内公有云市场头号玩家阿里云成立至今,已有10多年时间。这期间全社会对于数字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明显加深。如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所说,“云计算以服务的形态已经为产业界接受。”

但截至目前,行业内主力玩家普遍亏损,尚未实现规模化的盈利。原因在于,在此前以IaaS基础设施为主、且服务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成为影响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持续的价格竞争难以避免。

本来最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创新的云计算领域,硬生生被玩成了一项传统生意,背后也充满了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技术的突破毕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喝酒吹牛比技术突破容易的多。

或许,少点竞争算计,多点理想主义,才能让未来十年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中国   腾讯   市场   阿里   公关   厂商   领域   客户   全球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