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去故宫的朋友一定会看一看“金銮殿”,就是现在的“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三层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处于整个皇宫的C位,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它的建筑等级和体量是全国第一。故宫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了迁都北京而营建的,建成于1420年。“金銮殿”初叫“奉天殿”,建成后屡遭焚毁,经历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间重修后改称“皇极殿”,清顺治入京重修后改称“太和殿”。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现在大家都喜欢去故宫里寻找“故宫大怪兽”,尤其要到访太和殿,因为太和殿的房脊兽最多,除了大吻兽之外,在四个房脊垂角上各有11个琉璃神兽。第一个叫“骑凤仙人”,是每个垂脊的“带头大哥”。之后10个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我国古代建筑所用走兽皆有来历,各具特异功能和寓意,又以其放置的数量分出等级,皆为单数。一三五七九被称为阳数,根据建筑等级决定垂脊兽数量,从龙开始到行什,一般顺序不变。如太和殿后面的保和殿是九个、皇帝的寝宫乾清宫是九个、天安门上是九个、皇后寝宫坤宁宫是七个、其他宫殿多为五或七个。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你会发现唯独太和殿上有十个。但按照古代礼制,最高等级的的宫殿也只有九个神兽(骑凤仙人为标配,不计数),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很多人就讲了,太和殿与众不同,是皇权的象征,它上面放置10个是为了体现它的独一无二。的确,这样理解也是没问题的,但事实上,这座“金銮殿”垂脊上原本也只有9个神兽,最后一个“行什”是被后来添加的,然后太和殿就成为了全国特例!

历史上太和殿曾遭火灾焚毁五次。第一次永乐年间;第二次嘉靖年间;第三次万历年间;第四次被李自成焚毁;第五次是康熙年间。每次大火后就要重修,但是每次重修都比原来体量小了一些,因为再也找不到当初修建时粗大的楠木材料了。据记载,明嘉靖重修时,还是按照原来奉天殿的规模体量,但是殿内大柱只能是现有的楠木外围包裹杉木才能达到原来的维度。到清顺治帝重修,太和殿一直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房脊神兽9只。

清康熙年间一场由御膳房引起的大火烧掉了紫禁城30多座建筑,包括太和殿。后来重修时因为技术和材料原因,不得不再次缩小大殿体量,而且房顶琉璃瓦当也改了样式,整体都变小了。建成后,原本面阔9间的太和殿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面阔11间,当然,是因为柱子的间距缩短了。而垂脊瓦当按原来放置9只神兽后,到鸱吻还空余一个瓦当的空间,于是工部请示康熙后,设计了第十个房脊神兽“行什”。

“行什”,意思就是排行第十。它的形象是:人身猴脸,带一双翅膀,鹰爪,手握金刚杵。俗称“雷公”或“雷震子”,但它并不是我们神话传说中的雷公。后来据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研究,清人创造的行什有想效仿雷公之意。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据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紫禁城共发生火灾58起,其中明代发生47起,清朝11起。一旦像太和殿这样代表皇权的宫殿失火,不但在经济上造成损失,在政治上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会被认为是统治者的行为不端或施政上重大失误而招致天谴的不祥之兆,为此,皇帝需要反省自己,并下“罪己诏”批评自己。这是皇帝不想看到的,所以防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雷火又最难预防,明朝火灾至少14次是由雷击造成的,所以清朝也许想直接把雷公请下来。于是,工部设计的“行什”形象出现了……

由此看来,清人增添“行什”不仅是技术原因,可能还有政治和文化寓意的考量。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故宫太和殿上有个“雷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太和殿   故宫   雷公   奉天   紫禁城   瓦当   金銮殿   体量   皇权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