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是怎么办?中医方法教你疏肝理气、健脾解郁、调理脾胃

中医中常说怒伤肝,也就是说发怒很容易导致我们的肝脏受伤。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过大,长时间精神紧张,很痛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那么,肝气郁结有什么症状呢?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肝气郁结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调理方法呢?

肝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肝气郁结会造成肝功能受损,对女性来说还也可能造成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一旦发现出现肝气郁结的症状要立即进行调理。

肝气郁结是怎么办?中医方法教你疏肝理气、健脾解郁、调理脾胃

肝气郁结的症状

女性朋友肝气郁结会连带着引起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厌油等消化道不适症状。肝气郁结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外部症状表现为面色暗黄、毛发干枯。肝功能受损的女还易情绪暴躁,极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现象。

1、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2、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3、女性的月经是否正常和肝脏的疏泄功能有莫大的干系,经期来潮时间不稳定、月经量少、经期过短、经间期出血、经行不寐、经行眩晕等症状的出现都与女性肝气郁结有关。

4、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睡眠质量差,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5、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人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肝气郁结是怎么办?中医方法教你疏肝理气、健脾解郁、调理脾胃

肝气郁结在症状上也分为三种:分别是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盛。

咱们分别来讲一下:

肝郁气滞所致的善怒,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症状。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肝郁气滞引起的善怒,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

肝火上炎证所致的善怒,表现为睡眠多梦、眼睛红肿痛、口苦口渴等症状。肝火上炎证的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者是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辛辣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所致。肝火上炎所引起的善怒,应戒烟限酒、忌食生冷辛辣的食品。

脾虚肝盛证所致的善怒,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症状。脾虚肝盛证的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脾虚肝盛引起的善怒要健脾理气为主。

肝气郁结是怎么办?中医方法教你疏肝理气、健脾解郁、调理脾胃

如何调理肝气郁结

饮食调养

气郁气质着具有气机郁结而不舒畅的潜在倾向,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荞麦、高粱、刀豆、蘑菇、豆豉、苦瓜、萝卜、洋葱、菊花、玫瑰等。气郁体质者应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乌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等,一面阻滞气机,气滞则血凝。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如雪糕、冰激凌、冰冻饮料等。

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最好喝葡萄酒,因葡萄酒有降血脂和美容的作用)。

治疗肝气郁结食疗方

佛手姜茶

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适量。将佛手10克、生姜6克同煮,去渣,加入白糖另溶。不拘时服用。生姜可健胃止呕、温中和胃,可加强佛手疏肝解郁作用,服用可使气郁不舒而胸膈胀闷的症状明显改善。

荷叶玫瑰花茶

荷叶、何首乌各1、5钱,黄耆、玫瑰花、桑叶各1钱,炒决明子、茯苓、枸杞各3钱,麦冬5钱。将上述的材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有疏肝理气、降脂瘦身之功效。

沙参佛手粥

沙参、山药、莲子、佛手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莲子、沙参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益气养阴、理气健脾、清心安神。

二花理气茶

月季花9克(干品)、玫瑰花9克(干品),红茶3克。上3味制粗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温饮,每日1剂,连服数日。理气解郁。

玫瑰花茶

干玫瑰花6-10克。将上品放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30分钟后,代茶饮用。不拘时温服。玫瑰花甘微苦,可行气解忧舒肝,是一味平缓的茶疗方,尤其情绪不稳而胸闷者可多加喝用。

肝气郁结还要注意日常生活卫生,节制饮酒,辛辣的食物要适量,合理地均衡营养。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肝气郁结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放轻松一点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肝气   沙参   肝火   佛手   脾胃   生姜   辛辣   肝脏   病因   玫瑰花   症状   中医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