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如何解决“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1.

小时候家长总会提醒我们:你不要常立志,而要立长志。

意思是说:与其频频自我鼓励,再频频自我放弃,莫不如抱定一个大志向,咱一路自律到底。

道理是懂了,也知道它是对的,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现实往往是:你下了一个决心,拟定了个计划,再绘制一长卷宏伟蓝图,瞬间感觉动力爆棚,刀山火海也要上,天下都是朕的。

可这股热乎劲顶多能持续个两三天。假以时日,你迎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一次次的打回原貌与自我厌烦。

故事还没有结束:过了一段懒汉日子后,你偶然间读到一篇励志文,看到案例里的主人公们一个个头悬梁锥刺股,最终走向人生巅峰。

此时,你感到脱胎换骨,大彻大悟,势要东山再起,绝地逆袭。

又是三五日过去,你再次丧失掉自控力。

周而复始,心态再好的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绝望过后更多的是困惑:

我怎么了?没有天赋也就罢了,难道说毅力也是天生的东西?

好奇怪,为啥我一读鸡汤就来劲儿?是不是这种东西容易上瘾?

难道“努努力”这种最低级的事儿也有门槛吗?我连这方面都不行?

思来想去,也只好勉强得出个简单粗暴的结论:看来我呀,就是这么个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2.

可俗话说:死也得死个明白不是?

我们不妨来分析下这个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做完计划没两天就立马泄气呢?

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道德许可”。

用《自控力》一书中作者的解释就是说:当人做了好事情之后,就容易放纵自己做坏事情。

比如,在很多人潜意识里,拟定计划下决心,就相当于自己在做一件“好事情”。

你可能疑惑:我只是刚刚拟定计划,还没“做”呢呀,我怎么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呢?

这其实是一种被隐藏得很深的人性。

你是没做任何实际的事,但计划给了你一个即将忍受痛苦、克制自己本性的预期。

你心底里觉得自己本性是懒惰的,但未来的日子即将要“克服”懒惰,你就会提前放纵下自己。

比如,你计划从明天或后天起,每天学习八小时。紧接着你心底里就会有个声音对你说:啊,你马上就要实施这么艰苦且违心的工程啦,快休息休息。

或者是:想象下等把计划执行完,你会变成个很厉害的人呢。嗨,反正你注定成为很厉害的人了,早晚的事而已,那现在松一松没关系。

于是:每次“踌躇满志”后,你都会掉进一个短期的懒散陷阱。并且特别心安理得,因为你把它当成了一种牺牲本我的应得奖励。

3.

那为什么过了段时间,你读到一篇励志文后,又能立马猛醒呢?

原因就在于,励志文里的一些案例故事,无形间戳破了你的心理误区,让你发现:原来自己没做好事,只是在做应该的事。

比如,某篇文章里写道:

王健林每天早上4点起床。

80多岁的李嘉诚,每天早上5点起床。

百度总裁李彦宏说他每天早上5点会被机会叫醒。

篮球运动员科比发出了灵魂拷问:你见没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

这时你觉悟了,振奋了。

为什么?

因为以前做完计划就犒赏自己的你,一直是觉得:我即将做一些违背本性,需要用力,值得感动涕零的大好事。这种想法激发了你的“道德许可”心理;

而当旁人真真正正的“努力案例“摆到你眼前时,你猛然发现:原来这只是稀松平常的事,全世界的成功者都在努力。且他们也跟我一样,都是正常人,那么由此推得:原来努力和懒惰一样,都是我的本性之一。

如此,制定和执行计划于你而言就不意味着什么好事,而是你分内的事,顺着本性的事,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准确来说,读励志文而热血一阵子的你,其实不是受到了什么激励和迷惑,而是被拖拽回了正常心理。

这个正常心理就是:懒惰,向往安逸的人,是你;但能自控,能自律,其实也是你。

于是,你再次收拾心情,打马上前去。

可由于被之前的心理误区影响得太深,你又是没能坚持几天,因为那种读完励志文而产生的正常心理不久就被你忘记。

所以你才像中了魔咒一样:

定计划——觉得自己即将”做好事“——觉得不是自己,预估自己即将逆本性、受委屈——开启道德许可,提前奖励——奖励过度,懒散麻痹——看到他人真实的努力故事——发现制定与执行计划只是正常的事——恢复清醒,努力——忘记——再次懒散麻痹。

4.

弄清楚原因,就方便对症下药了。

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针对问题成因,有两点建议:

去道德化,发现自控的自己。

你要充分意识到:我们人并不是只有冲动自我;我们还有自控自我。

并不是嘴馋,吃了一块蛋糕的那个才是你;吃完蛋糕去跑步的那个,其实也是你。

人性不全是坏的元素,除了一点懒惰外,想努力且真的会执行,这也是人性之一。

所以,定计划没什么值得奖励的、跑步也没什么可奖励的、做题也没什么可奖励的。你只是即将要做或正在做你本性上就愿意的事,你只是在做你自己。

如此一来,踌躇满志和立志时的兴奋完全可以打消了,更不必对执行阶段产生即将遭罪受苦的心理预期——要知道这是一种道德化的错觉,真相是:执行并不会让你受苦,反倒偷懒会让你痛苦不已,因为一味偷懒其实不是你的全部本性。

二、恒久接触真实,利用镜像原理。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当你读到他人努力的事实时,你会恢复清醒,摆脱道德化的误区,进而发奋起来。

但我们不可能每天都靠读励志文来激励自己吧?有没有什么恒久一些的办法呢?

还真有,那就是:多跟勤奋的人在一起;多了解他们的真实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有一种镜像神经元,它唯一的任务就是像照镜子一样反映他人的行为,然后让你不自觉地去模仿。

比如看人打哈欠你也想打,跟体重飙升的人在一块生活你也渐渐变胖,都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威力。

我们可以将这个原理应用到正面上来,慢慢你会发现:

多去泡图书馆自习室,你好像真的会变得更努力;

多让学霸带着你学习,你在他身边也会变得勤动笔;

抱团前进、互相监督,且保证监督制度有效执行,你仿佛真的就”有了毅力“。

以往我们都觉得这是所谓的”环境改变人“;其实更进一步讲:这是在帮你走出”道德化“的误区,让你的潜意识看到人除了懒的另一种本性;让你少了一点自我感动自我奖励和误判衍生出的矫情,进而收获到本身就存在于你身体里的,自控的自己。

当然,如果条件不具备,你也可以在墙上贴张白纸。

左边是一些作息时间表,右边贴上执行这些时间表的人名:科比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王健林。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踌躇满志   间歇性   持续性   自控   懒惰   本性   误区   道德   自我   努力   心理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