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最近流行一个比较火的实验,“当博主的穿搭回归生活”。


参赛选手有:适合约会的韩范轻熟风、适合蹦迪的甜酷辣妹风、适合看展的莫兰迪文艺风、和凡人划清界限的名媛千金风...


没看过视频也没关系,你在现实中也应该见过上述风格无BGM、无滤镜、无角度、无拉腿,褪去氛围后的真实样子。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时装秀、大牌服装也不例外:


Jennie同款毛衣+短裤黑袜,出现在名媛的生活场景时,人车合一非常贵气,当回归生活场景,骑上电瓶车好像名媛欠款跑路,上街边买个烤肠像躲债的名媛实在饿急眼了。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前一阵子大火的贝雷帽,拍照拽又飒、现实头身比恶化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Blumarine推出Hello Kitty系列,不敢去想它在现实中的样子


这类视频最大的槽点在于,我们买的衣服、饰品、包包很美,日常生活场景却不够美。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不仅是长相、身高、肤色、气质、体态、发型;更重要的是生活场景赋予的整体氛围


照片里的场景,是专门约会的下午茶咖啡厅、私人度假小山庄、波光粼粼的海边、低调奢华的艺术长廊...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淘宝卖家秀


现实里的场景,是赶地铁的十分钟共享单车、地铁口热乎乎的烤地瓜、提供开水泡面的便利店、格子间与出租房...


讲真,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不是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大家多多少少也踩过这种坑吧?


几乎每个人都买过:与生活场景极为不符的服饰、需要束腰和高跟鞋才能看的服饰、需要全套精美妆容才能驾驭的服饰...


更心疼的是斥巨资买回来的衣服,只有极少场合能派上用场,然后就是套上防尘罩供在衣柜里,压不得折不得、洗衣机里甩不得,终于能拿出来穿了,却隐隐闻到一股霉味...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前两年,人们对“要么美要么死”、“自己值得最好的”等精致主义小资情调十分追捧;


而近期,例如“都市土狗”这种反时尚力量异军突起,一把撕下消费主义给女性画的面皮。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氧叔认为这个趋势挺好的。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日常生活也格外重视审美的愉悦,拍照构图十分钟修图半个小时;不加滤镜的风景照不能发朋友圈...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但是,当日常生活过度审美化,人们也逐渐被时尚绑架。


衣食住行用中,衣排在了首位,服饰领域的变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一个最好的体现。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当代社会人们是如何被华而不实的审美绑架的?


01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日常生活过度审美化,会导致买椟还珠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造。


大到各种生活场景,光鲜与时尚的现代都市,商业广场、街景花园、步行街、咖啡厅,美到每一扇门每一个栏杆;


小到个人生活,全身装饰到美瞳盒、口红包...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美瞳cosplay口红、口红cosplay包


很多人觉得,那不是挺正常挺美好的吗?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了,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一些?


但人们忽略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悄悄给审美撕开一道缝隙。


在消费社会之前,美是贵族的专利,追求美是贵族才有的趣味。拥有美人,也基本是皇室、王侯将相、文人富人的特权。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那时,只有皇帝才能选妃


贵族的日常起居、连上厕所都非常有仪式感,吃穿用度样样精美如艺术品。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之前的审美活动被局限在特定领域、特定场合。


一方面是被贵族垄断,听音乐要去歌剧院,没有钱去不起歌剧院。


另一方面,审美这件事也确实有壁,“红楼梦里的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当今时代,消费社会,才逐渐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审美活动走向平民大众、走向日常生活。网易云里的流行音乐比音乐厅更火、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世界名画、任何人都能在豆瓣里发表对一部电影的想法...


但矛盾在于,上层社会仍掌握定义美的话语权,就像潘通色官方指南、2022春夏潮流风尚...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撕开的缝隙:消费主义打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幌子,向原本没有太强消费力的群体,撕开了一条贩卖拥有上流阶级生活的幻想通道。


从此美这件事,就从原来的无功利开始掺杂功利


选衣服不是在选择衣服本身,而是在用这件衣服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实际上是什么不重要,能让我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最重要;


看什么展不重要,发圈让别人知道我看得懂艺术才重要;


以前平民百姓无法亲眼见证贵族的生活,现在以互联网为审美媒介,网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精美生活,不同的审美判断、审美取向,变成了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我本可以忍受贫穷,如果我不曾见过富贵”


当美变成了某种社会符号,开始有了阶级区分的功能,在这个缝隙里,最难受的当属中产阶级,要努力向有钱有闲的上层阶级生活方式靠拢。


审美取向影响消费行为,比如奢饰品又出了什么匪夷所思的丑东西,但既然上层阶级说它流行、规定这是美,那就闭着眼睛买吧。


消费力强=审美水平好,“美”没有天然的高低之分,只有天然的阶级之分。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开始为经济服务。


美直接与销量捆绑,广告里什么都是美的,起床是美的、家庭主妇美美的做饭、孕妇备孕期是美的...


服饰审美也渗透着符号性,商家千方百计渲染这件衣服的美,通常会迅速拉动消费。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其实氧叔认为,人们带着功利之心去追求美,追求美象征的符号,本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彰显自己社会属性的自由。


但大家也能深刻体会到,过度追求时尚潮流、过度使用某些美的元素来体现自己,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困扰,比如一些“次抛衣服”,发一次圈就失去了它华丽的价值。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日常生活与审美化这两件事?


02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反时尚——深层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比于追求表层的审美化——对外在世界的美化与装饰,我们更应该追求深层的审美化——让美来体现心灵与意识。


从追求精致时尚的都市女郎,到不折腾自己的反时尚都市土狗,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由浅层转向深层的表现。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仍以选衣服举例,人应该控制衣物,而不是被其束缚,衣服的美不在于流行,而在于穿戴的人,是否合适、得体、舒服。


相比于彰显自己经济地位社会身份,更应该让服饰能表现出你的性格、道德观念、文化修养、价值取向等综合内容。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一个人形成了稳定的个性特点,如直爽、沉稳、干练、泼辣、活泼、内向、粗放等特性,这都是高级神情在人行动上的表现,这些表现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


服饰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款式与饰物的选择等,应与人的气质相吻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穿戴的贵 气质的贵,现实中看起来与其说派头十足,倒不如说是挥霍无度。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一是体现精气神,二是与外貌体型相宜,如矮一点的人忌穿得臃肿、身材高挑的人用服饰加持比例等。


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差别,面容、肤色及体形都不尽相同,而服饰也有面料、款式、颜色、做工之分,人体是服装美的根本。


为什么我说过度追求时尚,反而有害审美品味?


叔希望大家追求美的同时,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水平,在审美功能和实际功能之间权衡后,做出选择。


太刻意反而会弄巧成拙,在别人眼里又假又抓马,自己活得还那么累。


追逐更高阶层的美,永远不如做点实际的事,让自己成为那个阶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名媛   滤镜   时尚   口红   阶级   有害   贵族   场景   衣服   服饰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