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唠叨”使孩子听话了吗?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方法呢?

有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打孩子,明白打孩子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怕在一气之下失手把孩子打伤。

但是家长们丝毫不担心“说教”给孩子带去的伤害。


你的“唠叨”使孩子听话了吗?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方法呢?

孩子对家长唠叨的反感,就像孙悟空对唐僧念紧箍咒一样的厌恶。 但许多家长仍然在孩子犯错时不停的唠叨,目的只为急于解决问题。

但唠叨真的解决了孩子对问题的陌生、无助和恐惧了吗?真的让孩子听话了吗?作为家长的你,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无论怎样说教,又怎么会起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呢?

你的“唠叨”使孩子听话了吗?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方法呢?

琳琳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玲玲爸爸从下午6点多,一直唠叨到次日凌晨一点。

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栏里,琳琳毫不犹豫的在“唠叨”上打了勾。

琳琳说,那次她数学考了89分,语文考了87分,在班里排第12名。开完家长会,爸爸走出教室脸色就非常难看。放学回家,火山就爆发了,爸爸把琳琳叫到房间,不停的说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琳琳成绩退步了,爸爸觉得脸都被琳琳丢光了,爸爸怒斥琳琳不争气;质问孩子这段时间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成绩会退步……从学习成绩唠叨到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方面又唠叨到孩子的兴趣交友上……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琳琳爸爸翻来覆去的说,琳琳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天天就知道忙,什么时候管过我?我不就是没有考进前十名吗?不就是两门功课没有达到90分吗?我下次努力就是了。”琳琳爸爸见自己嘴都说干了,孩子竟然没听进去,还“顶嘴”,又劈头盖脸的唠叨起来,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谁赚钱”“别人能考到前十名,为什么你就不行”“你为什么那么不争气”“你怎么就那么不上进”……

琳琳一直沉默不语,一直就呆坐着,缩着头听。

晚上10点多,琳琳妈妈回来了,爸爸说累了,就让妈妈来“换岗”,继续教育琳琳。当爸爸发令说“去睡觉”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一点多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你和孩子说话时,不自觉地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夸大、显而易见的事实来对孩子进行说教,目的就是要引起孩子重视,想以此帮助孩子改过。可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似乎毫无效果。或是“唠叨”不过三天,孩子又被“打回原形”

你的“唠叨”使孩子听话了吗?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方法呢?

而且,你知道当你对孩子唠叨时时,孩子心里会大声的喊“烦死了!”“我听得够够的了!”吗?

那有没有比“唠叨”更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当然是有的。

作为父母的你,不妨试试以下四个做法:

一, 抓大放小

虽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但是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家长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整天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都紧张兮兮的。

家长不妨让自己放松一些,孩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父母要学会放手、放下。孩子在成长,许多道理会慢慢明白,许多事情慢慢会做,不需要家长千叮咛万嘱咐地一再唠叨,这会让孩子觉得厌烦。

家长完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关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等等。

抓大放小,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这样,家长轻松了许多;孩子跟你也会亲近许多;你说的话自然对孩子就会有效的多。

二, 学会等待

中国多数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自己说一句,孩子就必须听一句;给孩子提出了目标,孩子就必须达到。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言听计从,他们的心智和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地步。有些事情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有些事情也不知道怎样去做;有些事情可能还会反复出错……

做家长的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学会去等待,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允许孩子在问题上有所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化知识的积累,都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这不是唠叨所能改变的。

三, 只说一遍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或者想让孩子怎样做一件事,应该先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谈。

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你要认真的听,我只说一遍。”

在对孩子说的时候,要重点突出,不要叨叨个没完。如果担心孩子没有理解,你可以再给他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

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要点到为止,只要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就不要反反复复唠叨。“唠叨”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动听的,说多了会让孩子有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四, 就事论事

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特别喜欢翻旧账,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捣腾出来说一遍,把孩子曾经的种种行为全部数落一遍。而且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来气。

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白,在生活中,孩子犯错是正常的,“犯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因,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要就事论事,犯了什么错,就说什么错,不要加以引申。

如果你能严格做到以上四点,你不用“唠叨”就能看见孩子的变化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抓大放小   孩子   目的   就事论事   家长会   爸爸   家长   父母   事情   成绩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