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妈妈疲惫地对我说:

“老师,我真的太累了。

他从小到大,我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

但不管我怎么努力,他都无法达到“好”的状态。 “

我建议她看看这本《园丁与木匠》。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01

顾名思义,这本书描述了两种类型的父母:

一类是木匠

父母像木匠有既定的施工图纸一样,通过精确控制,把孩子塑造成符合父母特定目标的人

一类是园丁

像园丁管理花园提供适当的土壤肥料水分阳光一样,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从进化论的角度引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养育后代?


假如爱孩子就是动力,很多纠结都不用存在。

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非要给他们同样的尺子去量,是不合适的。

运气好,自己的孩子适应这种方式,运气不好就是反抗和冲突。

爱一个人是要给他真正需要的东西,帮助他成就他自己,不是给他我们认为他需要的东西。

02

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提出了一个育儿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SimonSinek)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

他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人的思维模式,黄金圈从外到内依次是: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why)。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译者后记里描述了一种孩子成长的黄金圈法则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外层是what,即外在表现

比如知识、技能,考多少分,拿什么奖,将来上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等等。

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被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how,即特质风格

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

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

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

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

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

比如自主: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

它们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可是,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至关重要的。

03

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

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

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

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

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父母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的行为

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这是作者认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的根本原因。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也许只有始终守着本心,方得真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园丁   孩子   木匠   外在   内核   特质   父母   核心   风格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