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如何变得人见人爱

我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的第二个月来到故宫工作的。依我的工作经验,在这样一个有 600年历史的地方,也需要寻找,也需要守望,寻找这些文化遗产重回人们社会生活的途径,守望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安全。

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时候,对这个地方虽然不陌生,但我还是细心地进行了温习,我知道它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紫禁城,表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第二个名字叫故宫,是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后的新名字。今天,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宝库。第三个名字叫故宫博物院。1924年11月,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不到一年的时间,1925 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今天,它是全世界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真正到这里工作以后,我发现上面说的这些“世界之最”其实没有被擦亮,它们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故宫号称馆舍宏大,但是我看到70%的馆舍前都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人们是进不去的。99%的藏品都在库房里,拿出来展示的不到1%。确实,故宫博物院从来不缺观众,但是他们真的是观众吗?他们往往只是跟着导游往前走,听着不专业的讲解,看看皇帝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结婚,最后在御花园休息一会儿就出去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感受到故宫博物院应有的魅力。

对于一名观众来说,从他走进故宫博物院到离开,究竟能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这些“世界之最”真是最重要的吗?它们是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作贡献才是最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我当时听起来觉得又兴奋又新鲜,因为过去我们无论从事文物保护,还是进行考古、历史研究,都往往把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视作已经失去生命了,它们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社会,它们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就是告诉我们,它们有生命力,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有尊严的现在和健康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对待观众、对待文物的态度。

过去,故宫的门前广场是商业广场,买卖全国的商品,实际上和故宫文化没什么关系;现在,我们进行了清理,先把门前广场搞得清新、庄重、典雅。过去,观众排队买票进入故宫是很困难的,往往要排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好不容易挤到窗口买完票,还是进不去,因为还要验票、安检、存包。这些方面一定要改。过去,端门广场一侧的房子是出租的,办了很多格调不高的展览,比如太监展、宫女展、武则天展,都不是故宫办的,我们收回以后进行了清理,建成了售票的服务机构,一下开了32个窗口,据说是当时全世界开窗口最多的博物馆,保证观众三分钟之内就能买上票,在买票的环节就省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观众来参观我们的展览,观众和我们都受益。

过去,故宫博物院明明有三个门洞,但是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门不能走,因为中间走贵宾的车队,导致两边总是排长长的队,中间总是空的。一次,一位东北老大爷跟我商量,他说他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想像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进去。可以看出来,人们的意见很大。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申请,终于获准,午门三个门洞全部打开,让观众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过去,来故宫的外国元首都是开车进来的,下车还问我到故宫了没有、到哪儿了。2013 年初,我们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不允许机动车驶入。第一位步行进入故宫的外国元首是法国总统奥朗德,他是带着女朋友一同进入的。

过去验票,观众要从三个缝儿挤进去,安检机就堵了半个门洞,验票和安检都要排队,完全是人为的,每天挤作一团。后来,我们把栏杆拆掉了。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场管理革命,要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一切做法,究竟是以方便自己管理为中心,还是以方便观众为中心。如果以方便自己管理为中心,就会设置很多不方便观众的设施;如果以方便观众为中心,过去我们的做法该改变还是要改变的。于是,我们设了24个验票安检口,来多少观众都不需要排队。五年前,人们挤在不大的空间里面买票、验票、安检、存包,每天都在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哪儿领去。还没进故宫,孩子就丢了,心情能好吗?现在8分钟、10分钟就可以走进故宫博物院。

大多数观众都是第一次来故宫,但是我们的标识牌不明显,就堆在那儿,爱看不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抓紧设计有故宫特色的标识牌,第一年就设立了512 块标识牌。在经常被问路的地方、十字路口、有展览的地方、有卫生间的地方增加了标识牌,同时还增加了很多电子标识牌。我们还增强了自动讲解机的功能,故宫博物院的自动讲解机现在有40种语言,既有外语,也有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等,是全世界博物馆讲解语言最丰富的。同时,加大免费Wi-Fi 设置,解决了讲解的问题。

经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故宫里面女洗手间应该是男洗手间的2.6 倍,于是我们按这样的比例进行了调整。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是节省了人们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进行了“厕所革命”,把洗手间不但搞得清新,还要搞得典雅一些。欢迎在座的各位到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参观一下我们的卫生间。此外,我们设置了第三空间,以方便母亲带着男孩子上洗手间;设置了母婴室,以方便给太小的孩子换尿不湿,使孩子们也能有尊严地享受生活。

过去,经常有人抱怨:在故宫博物院休息只能坐在台阶、铁栏杆上,就不能设一些座椅吗?我们的老员工说,座椅经常出问题,因为不经常维修,螺丝钉出来了,把孩子的腿划伤了,就得带着人家去医院;木头把裙子划破了,还得赔裙子。所以,我们重新设置了座椅。新座椅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实,再也没有发生伤害观众的事件。第二,椅子面是实木的,便于清洗。第三,椅子是通透的,便于每天清扫。第四,坐着很舒服,但是躺不下来。第五,椅子的颜色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跟环境协调,大家都很喜欢。第一年我们做了1400 把,随着开放区的扩大,椅子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故宫博物院可以使11000 名观众有尊严地坐下来休息了。

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没有一片垃圾。过去,开放区是有垃圾的,矿泉水瓶子、餐巾纸到处丢。当时我们的笨办法就是号召大家一起捡,但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制度。我们重新制定了招标文件,明确规定一片垃圾落地,两分钟之内保洁人员就要走过去清扫。虽然条件很严苛,但是中标单位马上尝到了甜头,因为他们打扫干净以后,就没有人再忍心往地上扔一片垃圾了。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

人们还抱怨:故宫的大殿都是黑黑的,外面越亮,大殿越黑,就不能点亮吗?我们无数次跟观众解释,这是木结构的建筑,不能通电,里面都是古物,不能用灯光长期照射。道理很硬,但是确实很不方便,孩子往里挤,老人也往里挤。真的不能改变吗?当然不是,今天科技进步了,我们选择了 LED 灯,灯具不发热,开灯的时候,两边各有一名员工值守,反复测敏感部位的光线,不能超标。我们不断地比对,在不同的室内,什么样的光线能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请观众来体验。这样我们就开始点亮了紫禁城。过去,我们每三个月要系统地保洁一次;今天,两个星期就要做一回保洁。这些做法,都激励我们更加认真地保护文物。

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才叫把文物保护好?不是把它们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就是保护好了,而是一定要让它们重回人们的社会生活。只有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尊严和魅力的时候,人们才会保护这些文物。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时,它们才能惠及更多的民众,才能让更多的民众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才能把文物保护得更好。什么是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建一个高大的馆舍,开放了就是博物馆。一定要挖掘博物馆的资源,凝成博物馆的能量,使博物馆不断推出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可以参与的活动。当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时,人们才会在休闲时想起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以后,才会感受到博物馆对自己的文化和智慧的启迪,才不愿意回家。回家以后还愿意再来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

(本文摘编自《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第一辑)》,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单霁翔:故宫如何变得人见人爱单霁翔:故宫如何变得人见人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故宫   馆舍   安检   买票   座椅   文化遗产   文物   博物馆   皇帝   观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