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东汉的政治环境,在一般历史评价中是不高的。国不泰,民不安。却奇妙地维持了政权不倒。

乱世,激发着人类进(生)化(存)的能量。 而东汉这种半乱世的现象,同样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学术、发明,把中华文化推上了另一个境界。

看过了窦氏执政,造纸术大师蔡伦的故事。

又怎么能错过邓氏当道后的两仪大师,张衡的故事呢?

对,两仪。 事实上是「浑天仪」跟「候风地动仪」。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前者是用来推算天体运行,后者则是地震侦测。

且让我们从《后汉书》的张衡列传看起吧。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 张家原本在南阳宛县就是大族,张衡的祖父张堪,跟还是平民的刘秀就有往来。

刘秀平定东方之后,来歙举荐了张堪。

原本就很欣赏张堪的刘秀,自是十分重用。

后来,吴汉伐蜀的时候,张堪随军前往。 并且在吴汉与公孙述在成都对峙时,就地任命张堪为蜀郡太守。

当吴汉破城大屠,蜀地没有立刻反乱,正是张堪安抚之功。 蜀郡官民对张堪都是称赞有加。

两年后,张堪被征还朝廷,迎战匈奴,又镇守渔阳,奖励农业。

实是军政双全的优秀角色。 大约在建武二十三年,张堪就过世了。 虽然身居高位,但张堪为官清廉,本身视钱财如无物。

在他死后,他的妻儿都还要靠朋友接济。没意外的话,张衡的父亲,大概是在建武十五年左右出生的。

三十年后,汉章帝初年,才干可比祖父的张衡才出生。

还小的时候,张衡就往三辅游学,游着游着,实在没有不进太学的道理。

很快的,张衡学通五经,六艺俱全。 出于名家之后,张衡不算骄傲,但为人冷淡,不好与人往来。 没这点毛病,一个人也很难走上科研之路。

汉和帝时,张衡被举为孝廉。 但他不想入朝廷,三公的征召,他也一概不去。

张衡觉得,天下太平太久了,风气很差。

他模仿班固所做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 这一写,就是十年。

汉和帝走了,邓太后上了位,开始面对最艰难的时代。

邓太后的大哥邓骘贵为大将军,非常注重帮朝廷寻找名士。 (不知道为什么要找的请看上一篇)

邓骘看到了二京赋,很是讶异,数次征辟张衡,但张衡仍是不应。

这个冷淡魔人在搞什么鬼? 事实上,张衡对于天文、历算、阴阳等很有研究。

东京赋也写到:「阴阳交和,庶物时育。」其实他在不爽什么很明白。

张衡开始着手写《二京赋》,十有八九是窦太后当政给他的刺激。

而如今,仍是另一个太后当政。 在张衡的想法里,阴阳失衡恐怕就是邓太后所面临的困局源头。

所以,后来汉安帝征召,张衡就出仕了。 必然是邓太后已经还政。

张衡在宫中担任的职务,是太史令。

东汉太史令跟史料管理史书撰写,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

太史令是史官,但「史官」的意思,并不是写历史的官员。

当时真正在写历史管历史的,是东观校书郎,属兰台令史。

而太史令恰恰属于张衡的天文专长范畴。

「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也就在这时候,张衡制造出了浑天仪。 这些科学家,对于当官是没有太多兴趣的。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在东汉追求高尚的道德风气底下,张衡想要的,就是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

汉安帝过世之后,汉顺帝即位,张衡也跟着开始研发候风地动仪。

外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功能:「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案例:「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此后,史官们就能精准的在地方报告抵达之前,确认地震发生的时间跟方向了,有够神的。

如今复原的地动仪,空有外表,始终达不到当年神乎其神的效果。

现代地震仪的原理,最主要是需要一个「不会随地震运动」的参考点,以及记录其他摇晃物件相对位置的设备。

但基本上,也是设置在各个气象观测站。 在洛阳设一尊,就能感应到陇西有地震?

基本上,「员径八尺」应该是圆的直径有八尺,也就是将近两米的一个桶子。 与其说是一个小器械,不如说是一个小型建筑吧。

我个人完全相信,候风地动仪的中柱,应该是有深入地底的……但是要多深才能满足探测需求?

如果这个东西有两米宽,地表高度看起来超过三米。 支点跟地表越近,越不容易受到地表震动的干扰。

相对来说,下探的深度,大概要有十米以上吧。 想象中,地下应该是一个孔穴,不会完全夯实。

但孔穴之中仍应有让震动波传送的介质……水银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对,我的意思就是,侯风地动仪的正下方,可能是一口水银井。 一根深入地底的金属棒,连结到上方的机关。

当地底的震动波传来,即使只是很轻微的力量,杠杆原理也会让顶端做出反应:震波从西方来,底杆往东微动,顶端的球自然就从西口出来了。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汉代的掘井技术,在汉武帝时就有四十余丈的记录。 相当于九十米左右。 填入水银的话,金属探针的本身应该不用那么长,也能有一定准确度的感应吧。

好,小说毛病犯了而已。 科研技术我是半点屁也不懂的。 现代还原的模型结构大概是这两种。

其实有想过吗? 张衡做浑天仪跟侯风地动仪,事实上,浑天仪对于太史官的工作,以及政府的施政更有帮助。

但名气却不如像在骗钱一样的侯风地动仪来得大。

一方面来说,地动仪在《张衡列传》中有详述,浑天仪则无。

但这个认知要反过来:「作浑天仪,着灵宪、筭罔论。」

浑天仪的原理其实更详细,记录在《灵宪》一文中。 是中国对于「天圆说」认知相当早的文献记录。

后来的学者,能够根据这些记录,更进一步的研究天体运行。

相反的,地动仪就只有上面节取的那些记录。 张衡之后,再无人可以复制,遑论更深入研究「地震」。

神秘的面纱,让喜欢八卦的人们,对候风地动仪更感兴趣。

另一方面,张衡的浑天仪问世时,宦官大师的蔡侯纸,也才上市没几年。

有趣的是,张衡跟宦官是相当合不来的。 都说文无第一,发明界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看看千多年后的爱迪生就不难明白了。 浑天说本身只能说是一种假说,虽然行之有年,也不会因为张衡做出了新模型而就此被认定为真实学说。

所以,张衡需要更有实际效益,可以快速验证的东西,才足以巩固他学术界的地位。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先秦两汉的中国,不要说文史哲不分家,基本上可说是数理文史哲武统统不分家。 同样的,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就相当是一个平均八十分以上的能人。 但究竟是个特例。

跟诸葛亮同时的魏文帝曹丕,就在他的论文中召告天下:「人非全才,各有所长。」

随着大魏正统的确立,全才幻想也减少了一些。 这是后话。

东汉安帝年间,张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太史令,发明家。

同时更是经学大师马融,儒学宗师崔瑗的好友。 身为太史,阴阳儒这一块,自然是张衡的拿手好戏。

阴阳儒从西汉后期,就涉入政治核心极深。

张衡虽然表示对于当什么官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以本门学科匡扶世道的伟大理想,他自然是有的。

一方面,东汉的皇帝渐渐失去实权,张衡就做为保皇派站了出来。

东汉保皇派的大宗,这时候其实是宦官。 可上头也说了,张衡不喜欢宦官,基本上是跟宦官对着干。

保皇可不是比谁喊「我爱皇帝」喊得大声。

那张衡拿了什么出来? 张衡拿出手的,正是「图谶」。

刘秀的时代,图谶盛行,天子蜂起……真的啦一个两个三个都出来说我才是真命天子。

所以,汉光武帝下令将图谶归为国学,只能由官方发布有效的研究结果。

东汉各种举仕,图谶成为了另一种捷径。 虽不像道德派可以到达顶端,但也比起明经贤良方正这种省力多了。

张衡做为道德派士人一员,就伸手出来打图谶派了。 「现今仍有许多道听涂说的图谶研究,基本上应该一律禁绝。」

张衡的意思是,废止图谶。 断绝迷信。 断了吗?真的断了。

朝廷内部仍是使用谶文,民间仍是研究谶文。 大家还是一样迷信,到底断了什么?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大致看起来,其实就是图谶不能再获得功名。 不再把阴阳儒这一支独立出来。 想成考大学不用考历史吧。

这边的重点是,张衡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也就让他从一介史官,转成了随侍皇帝的侍中。

张衡主要的任务,是在皇帝身边针贬时政,举发恶官。

但他同时还要求汉顺帝,让他入主东观。

张衡想干什么?张衡想要改史。 他条列了司马迁跟班固的著作与典籍不合之处。 又认为西汉末年应该不要用王莽传记事,可以另作元后本纪。

还建议东汉史书的开头,应当要从更始帝写起。 这些意见,放在今天还是很多学者支持的。

然而,没有外戚属背景,又不是宦官,能在东汉中后期成为侍中的张衡,可说是相当「突出」。

突出到宦官们都盯牢着张衡。 终于,张衡还是被宦官们赶了出去,到河闲国担任国相。

当时河闲很乱,被张衡治理得四平八稳。

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退休,汉顺帝不准。 要求张衡回来担任尚书。 谁是忠谁是奸,汉顺帝到底是看清楚了。

张衡回归,隔年正月「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有罪诛,连及弘农太守张凤、安平相杨皓,下狱死」

但也没过多久,张衡也过世了。 时年六十二岁。 从一个「东汉发明家」的角度来说,把张衡跟蔡伦摆在一起看,也是很自然的反应。

张衡的一生,也反应出东汉的政局,已然盘根错节。 即使你有能力,想要挤入朝堂亦不可得。 蔡伦适逢其会,有了核心权力的优势。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测地震吗?它为何被移出了教科书?

而张衡藉着蔡伦打开的这条路,想要改革社会,最终仍为核心成员不容。

从先秦到西汉,无数次提过。 一个好的皇帝,最重要是要能打造一个好的团队。

但宦官、外戚、世家根深蒂固的东汉。

他们的权力,紧系着刘氏皇族。 规矩、传统、律法,成为了他们的保护伞。 让他们能够持续捧着如风中残烛的东汉。

而随着时间过去,也开始有些人,从朝廷把更实质的权力移往外部。

董卓?刘焉? 其实袁安就开始了。

地方讲学兴盛,广收门生……这条地方势力崛起线,跟宦官外戚线是同时在行进的。 否则又怎会到了后期,突然出现声势浩大,前所未见的士人团体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   浑天仪   史官   宦官   东汉   太后   朝廷   教科书   阴阳   皇帝   衡发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