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一说五十三岁)。刘邦死后,吕雉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其母吕雉开始独掌大权。

吕雉的掌权,对于刘邦生前最为宠爱的姬妾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如意而言,是灭顶之灾。《史记·外戚世家》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意思是高祖死后,那些受宠于高祖,诸如戚夫人之流的诸位姬妾,都遭到吕后的怨恨而幽禁起来不得出宫。只有薄姬因极少能见得上高祖,而被放出宫到她的儿子代王那里,成为代王的太后。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而这些受到吕后幽禁的姬妾中又尤以戚夫人最遭吕后怨恨。《汉书·外戚传》载高祖死后,吕雉做了太后,就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歌儿:“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因而大怒,于孝惠元年(前195年)十二月,杀赵王刘如意,徙淮阳王刘友为赵,并将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这才抛入茅厕之中,称为“人彘”。吕雉又叫刘盈来看,刘盈痛哭失声,命人向吕雉说;“这种事不是人作得出来的。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认为母亲如此惨无人道,已经违背常理,惊骇非常,而不愿处理政事。戚夫人死状之惨,让汉惠帝刘盈的人生都产生了阴影而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么问题在于,一代雄主刘邦难道没有给自己的宠姬戚夫人及爱子如意留有退路嘛?答案是留了退路,但是没有起到作用。为什么会没有起到作用呢?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吕后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吕后其人

初嫁刘邦,艰难度日

吕雉出生在一个富裕之家,后因躲避仇家举家搬迁到沛县。吕雉是怎么嫁给刘老三(刘邦原名刘季,就是刘老三)的呢?是吕雉的父亲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刘老三吹起牛来脸不红心不跳,泰然自若,长得又符合他心中能成大事的样子,于是就把自己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儿嫁给了一个年过三旬的大叔。关键在于这个大叔刘老三当时仅仅为泗水亭长,家境也不好。刘老三年轻时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一个游侠风气十分盛行的时代,刘邦本人成年之后也成为了一位游侠而且应该还是个头头。作为游侠的刘老三在未婚时就与寡妇或者有夫之妇曹氏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封为齐王的刘肥。这个时候嫁给刘老三的吕雉在外人看来就比较尴尬了,先不说家境如何,年龄差距,就是一个妙龄少女嫁过来就要当后妈就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奈何,父母之命,在当时的社会,她并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

婚后,吕雉与刘老三育有一子一女。刘老三娶得美娇妻并没有收敛年轻时作为游侠的作风,依然是吊儿郎当,到处骗吃骗喝,并没有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一丝丝的帮助。而吕雉则一个人带领着孩子从事农桑针织,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由此可见,吕后初嫁刘邦时,从一个温婉的少女成长为一位贤惠而又勤劳持家的少妇,勤勤恳恳的照顾着放浪不羁的刘邦和这个不富裕的家庭。这时的吕雉应该是个安于现状,觉得自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小女人。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影视剧中的刘邦

颠沛流离,生死一瞬

刘老三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再加上秦朝的小吏也确实不大好当。这不当着当着就出事了。刘邦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送役徒去骊山修皇陵,修皇陵可是个苦差事,基本有去无返。于是很多人就在途中逃跑,刘邦就发现这药送到骊山人差不多都要跑完了,到时候自己也是死罪,于是就趁酒意,也有酒壮怂人胆的意思,就把大家都放走了,从此在芒砀山一代逃亡。他是逃亡了,这可苦了吕雉。秦朝法律是非常严苛的,吕雉因此被抓了起来,而受了不少的苦。后来,吕雉被刘邦朋友所救而出狱。

陈胜吴广起义,刘邦也借机造反。刘邦征战在外,吕雉和孩子就都留在了沛县,多亏了舍人审食其的照顾。审食其就是后来吕雉的绯闻男友,传闻中吕后的男宠。楚汉相争开始,刘邦趁项羽攻齐,拿下彭城,进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俨然一副把糟糠之妻抛诸脑后的既视感。后来项羽引兵来战,汉军大败。刘邦无奈继续一路逃亡,路上碰到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就带着一起逃走。然而这个渣男居然嫌俩人碍事,数次想把俩人从车上踹下去,多亏了滕公才救了两人,一起跟刘邦逃出生天。而这时的吕后和刘邦他爹太公在审食其的照顾下一不小心碰到了楚军,从此之后就成为了项羽的人质。在此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吕雉都是过着人质的生活。在中间还发生了项羽以刘邦他爹和吕雉等家人为人质,要挟刘邦要煮了他们,刘邦居然说出,如果你今天要煮了他们的话,那也分我一杯羹这种话。在我想来,当时同时作为人质的吕雉心里又作何感想呢?那可能是一种心如死灰的感觉吧。这种人质的生活直至楚汉鸿沟议和才结束。这一段的经历让吕雉对刘邦再也没有任何的幻想和爱意,有的应该只是浓浓的恨意和不满。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影视剧中的吕后

人老珠黄,地位堪忧

吕雉回到刘邦的身边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人老珠黄的人。刘邦身边也有了戚夫人这样美貌而又多才的佳人。《史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中”,就是说戚夫人是刘邦经常带在身边宠幸的人,而吕雉则为“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吕后则是因为年长,经常留守在家,基本上见不到刘邦。这时候吕雉对于刘邦的不满和恨意就逐渐转嫁到戚夫人的身上。而且戚夫人因得宠于刘邦,就经常在刘邦那里吹枕边风,想让刘邦废了太子刘盈,而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刘邦本身也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一心想废了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为太子。特别是后来刘邦病情加重之时,废太子的意愿更加强烈。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大臣的极力反对以死相谏以及吕后采用张亮的计策请出商山四郜出山,辅佐刘盈左右。刘邦知晓商山四郜出山辅佐后,觉得太子羽翼已丰,才断了废太子的念头。由此,吕后对于戚夫人及其子的恨依然滔天,无法遏制。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诛戮功臣,执掌天下

吕后在刘邦称帝的八年时间里协助刘邦杀韩信、诛彭越,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可谓是颇有建树。也正因为此,吕后显示了自己刚毅的性格和政治手腕,建立了自己在朝堂以及诸大臣心目中无可撼动的地位,为其后掌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雉为太后,实际掌控了帝国的最高权利。

吕雉掌权前的所有经历,让其对于刘邦的恨全部转嫁到了戚夫人及其子的身上。这些经历也让吕雉成长为了一个性格刚毅,有手段,有方法,杀伐果断的人。这也是致使后来即使刘邦为戚夫人想有后路,也无法阻挡吕后杀戚夫人及其子的原因。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再说戚夫人

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戚氏一族据考证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后裔,因卫国孙林父受封于戚邑而得姓戚氏。由此,戚夫人也可以说是出自名门。戚夫人长得貌美如花,是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戚夫人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

关于刘邦与戚夫人的相遇,虽不见于史书,也有一段传说。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在逃亡的路上,刘邦偶入戚家,得到了戚公的热情款待。在得知来人是刘邦后,便将自己美貌的女儿戚姬嫁给刘邦。当追兵追至时,聪明的戚姬又将刘邦藏于枯井里,保护了刘邦安然无恙。

戚夫人嫁给刘邦之时,刘邦已为汉王,刘邦称帝后更是专宠于帝前。戚夫人的专宠靠的第一是长相,刘邦的好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第二是能歌善舞,娇小柔弱,可以抚慰刘邦疲惫的心和男人本能的保护欲。

由是可见,戚夫人擅长的只有陪玩和哭泣,其他并无任何能力可言;其次,戚夫人本身也势单力薄,除了还在世的刘邦外其他就只剩下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可以依赖,一旦刘邦死了,真可谓是势单力孤。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再说刘邦

刘邦一生,雄才大略,“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然而其在废立太子方面表现得着实有失水准。首先,刘邦没有想到废太子会有那么大的阻力,刚开始就遭到了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后来又遭到叔孙通的以死相谏。其次,刘邦考虑事情着实不够周全,在没有万全之策的情况下,轻言废立,给戚夫人以希望,更置戚夫人于危局。最后,在废立一事上优柔寡断,并没有废黜太子的坚定决心。刘邦作为戚夫人唯一的靠山,在废立太子一事上轻言废立而又不废立,可以说,戚夫人及其子最后的遭遇,离不开刘邦这一步臭棋。

刘邦之所以有这么有失水准的表现,我觉得是其性格使然。早期的游侠经历,可谓铸就了其性格特点中的随性,在起义中有诸如张良等一众谋士为其谋划,提醒其过错。然而,待刘邦富有宇内,以前的那些谋士,被杀的被杀,被逐的被逐,而且身份地位也完全不相同,不再有人去提醒他,或者说即使有他也不再听取。

再说刘邦为戚夫人留下的后路。《史记·张丞相列传》载:“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威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大致就是,刘邦生前忧虑在其死后赵王如意不能保全,赵尧出主意让刘邦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而且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当相国,刘邦安排了周昌过去。另《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后来也由于陈平畏惧吕后(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嬃,是吕后的妹夫),高祖病逝,也没有杀成樊哙。

刘邦留的后路简直就是个笑话。首先,刘邦的后路只考虑了赵王如意,完全没有提戚夫人,可能他觉得保全了赵王如意也就保全了戚夫人。其次,刘邦简直太小看了吕后的能力,周昌在赵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毫无作用,至于杀樊哙之说更是不用再提。所以说刘邦仿佛是留了后路,但是对戚夫人而言,跟没留是一样的。

刘邦在见到商山四皓之时就放弃了废立太子,并且也说出了戚夫人最后的命运:“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刘邦的放弃对于戚夫人而言就是失去了最大的倚仗。刘邦这时候应该也是真的没有想到吕雉的狠心和毒辣。

戚夫人之死:刘邦为何没有提前给戚夫人想好退路

结局

吕后本意并不是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而是把她囚禁起来做奴隶,干苦力,然而戚夫人自己作死,《汉书·外戚传》记载戚夫人在永巷被囚禁时做了一首《戚夫人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吕后听后大怒。戚夫人作为一个阶下囚,不是老老实实待着,还渴求儿子来救,渴求没有错,但是还唱出来就太看不起吕后了,也足见其幼稚。《戚夫人歌》带给戚夫人的,与其说是幽怨的宣泄,不如说是更加残酷的横祸。它不但没有能救戚夫人,反而给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带来了杀身之祸。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的实质并非是后宫争宠,而是王朝谁主沉浮的命运之争。与吕后相比,戚夫人只是一个温室里成长的花朵,一个得宠的姬妾而已,并无实质性的政治能力。其之所以有机会与吕后一较高下,也完全是在于刘邦的偏宠。吕后其人颇具政治才干,懂得借力打力,又有外戚一派支撑,在朝堂之上又颇具威严。刘邦的死去,对于戚夫人而言是天塌了,对于吕后而言则是脱离了最后的束缚与威胁,终于可以放开拳脚施展。戚夫人最后的命运可以说源于己身,也可以说是刘邦一手造就的,刘邦留给戚夫人的不是后路而是死路。

其实就吕后而言,她的一辈子又何尝不是失败的呢?可能她最初的梦想也是有一个爱她的丈夫,自己可以安稳的相夫教子,然而,她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这种东西。戚夫人可能也并不能看得起吕后:只是一个被自己的丈夫抛弃,得不到丈夫爱的可怜女人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刘邦   项羽   史记   夫人   外戚   如意   高祖   后路   太后   退路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