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彭凯平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培养孩子这3个品质

01

欣赏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让孩子找到意义感,彭凯平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他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这往往和天赋有关。当你有一种优势,并且能够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意义感自然就会显现。


我们常说:“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但实际上很多家长的做法却与之背道而驰。


在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家长们却把天赋优势曲解成了适者生存的工具,好像只有和学习相关的才能算作天赋,其他一概不算,这就把天赋窄化了,也不利于找到孩子真正的天赋。


2004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特森,邀请全世界50多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从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体系中,分析出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六大美德,然后通过心理测量的标准,遴选出与这六大美德相关联的24项优势。


学校和家长可以对照着这个表单,打开视野,重新审视孩子,发现他身上真正闪光的天赋。


智慧和知识(Wisdom & Knowledge)优势

• 创造力:喜欢思考用一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 好奇心:有很多兴趣爱好,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热情。

• 思维开放:经常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 好学:喜欢学习和探索,平时喜欢阅读一些非小说类图书。

• 洞察力:理解事物更全面,别人也认为他具有超越当下年龄应有的理解程度和水平。


勇气(Courage)优势

• 勇敢:当面对强烈的反对意见时,能够捍卫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

• 坚韧:能够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从来不会在任务未完成前就放弃。

• 正直: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会相信他可以保守秘密。

• 活力:经常表现得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并且还会影响身边的人。


人道主义(Humanity)优势

• 爱:珍惜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能够与他人做到相互关爱、分享。

• 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 人际智力:在社交中举止得体,能够洞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


公正(Justice)优势

• 公民精神:能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 公平:能以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尊重。

• 领导力:能带动团体成员实现较好的协作,即使他们之间存在分歧。


节制(Temperance)优势

• 宽恕和慈悲:很少对他人产生怨恨情绪。

• 谦卑、谦逊:不认为自己比他人更特殊,待人平等,为人低调。

• 审慎:遇到事情,总是认真思考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 自我规范: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绪。


超越(Transcendence)优势

• 欣赏美:看到美好的事物时,总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愫。

• 感恩:对生活中所得到的一切都充满感激。

• 希望: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新的一天到来。

• 幽默:可爱、风趣,与别人相处总是充满欢笑。

• 灵性:相比物质生活来讲,更关注自己精神方面的满足。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优势,关键是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时,其所在的环境能否给予保护和支持,并协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清华教授彭凯平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培养孩子这3个品质




02

善良的品质,养成正向情绪


有些家长认为,善良就是老实、懦弱。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太善良就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必然会吃大亏。


其实这是个误解。任何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都不喜欢阴险狡诈、恶意满满的人,而是希望与一个善良、懂得为他人着想、能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的人共事。


善良的人也更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带动和感动更多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赢得更多人的帮助和认可。这种自带光环的人,怎么会无法适应社会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60多年前开始,便跟踪研究了近200多名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卫斯理学院的心理学家保罗·维克从这些材料中分析被试者的助人倾向,并花了三年时间走遍全美国,对他们进行逐个访谈。


结果发现,那些在60年前就比较乐于助人的青少年,在成年后通常会表现出如下特质:


• 社会成就更高

• 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 生活习惯更好

• 情绪更稳定


善良的孩子未来会更有竞争优势。善良不一定会主宰孩子未来的成功与辉煌,但一个人命运的最好形式一定与善良有关。


现实中,孩子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心理学家理查德·韦斯伯德(Richard Weissbourd)曾主持了一项名为“让爱普及”的项目,参与的孩子中,有80%认为,他们的父母更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好不好,生活是不是快乐,而不是他们是否懂得关心别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我取得好成绩带给父母的自豪感”要三倍于“我在班里、学校里帮助别人带给父母的自豪感”。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呢,彭凯平的建议有三点:


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


助人为乐大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这里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孩子帮助大人做事当成理所应当的,也不要认为父母照顾孩子也是理所应当。要为这两种“理所应当”,建立一种价值感激的新习惯。


刻意培养孩子对身边小事表现出善良


乘电梯时,看见有人手里提着东西,主动问他去几楼,帮他按下电梯按钮;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时主动让座;看见公共卫生间里水龙头没关,顺手把它关上。


通过这些小事,能帮孩子培养起帮助别人的好习惯,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快乐及价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帮助别人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


鼓励孩子给予他人情感支持


所谓情感支持,是指鼓励孩子在情感上给予别人理解、支持和鼓励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情感的需要往往超过对物质的需要;反过来,我们付出情感时,也常常比付出物质更吝啬。因此,情感支持有时比物质支持更珍贵。


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后,如果他仍然愿意为别人付出感情,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同理心,也是人类伟大的积极天性。


除此以外,父母以身作则也是培养孩子善良品格的必要因素,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表现出内在的满足感,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帮助别人时内心是积极、快乐的,一直保持正向的情绪。这种间接的反馈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清华教授彭凯平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培养孩子这3个品质




03

成长型思维,练就抗逆力


随着“内卷”的热度越来越高,与之相对的一种“佛系”态度——躺平,也因逐渐在年轻人中盛行起来而备受关注。既然无法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那干脆就放弃努力,得过且过。


内卷,说得学术一点,是边际效应递减的体现,说得通俗一点,是现在的每一分付出,已经得不到和以前一样的回报了。


在公民同招等政策落实以前,择校方面的内卷就很突出:


从最初的就近入学,到后来需要面试,再到后来要入学考试,甚至比拼各类学科类、艺术类证书,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学校也变得越来越难考。


在彭凯平看来,这种棘手的情况其实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过,因为人生充满了烦人甚至荒谬的问题:我们曾经有的梦想到后来总是发现很难实现;即使我们得到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我们还是会感到不满足;我的想法、做法、看法,并不一定有那么多的认同……


那么,面对这些让人束手无策的情况,“躺平”就能解决问题吗?


逃避问题,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彭凯平还说到美国老师喜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地步,就是逃避的一种表现。


“美国老师经常动不动就是‘amazing’、‘wonderful’,使得孩子自以为自己的自尊最重要,任何伤自尊的事都坚决不做,也不知道怎么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伤害。”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诠释了被老师过度保护后,不知道如何应对困难的过程。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智商测试中拿到了很高的分数,在学习上有游刃有余,因此也受到老师们的优待,家人也经常夸她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随着年级升高,德韦克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因为她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却不知道要怎么解决。


学习上总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专业领域内也有许多比她更厉害的人。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因为不如别人聪明,因此往往变得沮丧起来。在她几乎就要消沉下去的时候,她选择研究自己身上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对几百名不同年龄孩子的追踪访谈之后,她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会觉得后天的努力改变不了先天的优势,也因此会走入不求进取的状态;而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现状。


那些在过度竞争的内卷中,陷入迷茫和精神困境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对此非常有感触:那些小时候被过度“打鸡血”的孩子,往往在“加速”过后,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经历了拼尽全力地争分数、争名次、争表现,也遇到了学习没有意义,个人没有价值的消极想法,因此陷入后劲不足,什么都不想做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过程中,与其说孩子们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如说是我们没能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困难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儿童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曾做过一个“可爱岛实验”。


在夏威夷可爱岛上,他追踪了698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婴儿的生活轨迹。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酗酒、滥用药物、未婚生子等问题,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长大后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生活。


这些孩子知道如何面对人生逆境,被维尔纳称为具有“抗逆力”,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教会孩子的能力。


但不论是过度严格的逼迫式“内卷”,还是什么都不做的“躺平”,都是培养抗逆力的两个极端——一个给孩子刻意制造了许多吃苦、受罪的机会,一个是让孩子根本遇不到这些情况。


总的来说,抗逆力的培养也讲究一个度,可以说是教育的艺术性所在。


清华教授彭凯平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培养孩子这3个品质


彭凯平就从多种教育方法中,总结出了4个方法。


1. 加强社会联系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马丁·赛里格曼在针对军队的训练中发现,加强军人和家人、战友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抗逆力。因为这些亲近之人的信任给了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撑。


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一个“遇事不怕事”的孩子未必有强大的后台,但一定有坚实的后盾,那就是家庭成员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


通俗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写道:“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在活动中超越了过往的自己,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当他们努力过后,却仍然失败,也不要劈头盖脸地就批评,可以“重过程,轻结果”地肯定和鼓励孩子积极学习的过程,比如表扬他们的努力、坚持、专注等。


2. 进行体能锻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巧妙地将自控力比作肌肉,使用后会损耗,锻炼后可增强。抗逆力也是如此,而且身体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遇到挑战的活动。


去做自己不顺手的活动,也可以提高抗逆力的意识。比如坚持左手写字,坚持单腿站立,坚持站着学习而不是躺着。


3. 想象远大的目标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特·米歇尔曾经进行过著名的棉花糖测试,让一群4岁的孩子作出选择,是现在就要1份零食,还是等15分钟实验人员回来后,得到2份零食。最后,有30%的孩子一直挨到实验人员回来,得到了梦寐以求的2份零食。


可以看到,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是能够克服眼前的挫折的。


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学习计划,比如一个月内看多少书,多尝试写一些文章,去尝试演讲或者参加其他活动。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重,也可以写上孩子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别人怎么想,让孩子做好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心理准备。


4. 找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彭凯平自己就深有体会。


高考那年,他一心要报考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结果却被分配到了心理学专业。一个理科生转去学偏文科的心理学,自然是碰壁不少,第一年普通心理学的期中考试他只考了60多分,这更让他坚定要转去物理专业。


但一次偶然的讲座,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谈《红楼梦》中的“规律性”。周汝昌从中国文化出发,《红楼梦》九回讲一个故事,九九八十一回叫做大归元,所以真正的《红楼梦》在曹雪芹心中应该只有八十一回。


这种在文科中运用科学规律的方法震撼了彭凯平,也让他找到了在心理学的新方向,开始专攻心理测量、心理统计这些偏数学的内容。


通过将科学思维运用与心理学,他也找到了自己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那对孩子来说,什么是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呢?


彭凯平说,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其实要靠自己去评判,当你在所做的事中得到了快乐,那么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


“边防线上的戍边官兵,觉得守卫国家是自己的意义,孩子可以把研究中国古代英雄文化当作自己的意义,或者在钻研数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换个思路来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抗逆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但是只要行动起来,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美国   心理学家   天赋   心理学   善良   家长   意义   品质   优势   价值   建议   孩子   清华教授   学校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