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影去无踪,“中微子”概念的提出与证实

在基本粒子大家庭中,到目前为止,中微子还笼罩着神秘面纱。中微子的最显著特点是来无影,去无踪。在威尔逊云室,在氢气泡室,多丝正比室……在常用的探测器上都不能直接显示他们的踪迹。那么,既然中微子表现得像传说中的隐身人那样,人们又怎么认定它的存在并加以证实的呢?这得从原子核的β衰变说起。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盐时,首先发现了铀原子核的天然放射性。在随后1897年,居里夫人又发现了具有更强放射性镭元素与钋元素。不久,人们在电场与磁场中探测放射性,发现放射线可以分为带正电的α射线(氦核粒子流)、带负电的β射线(电子流)与不带电的γ射线(高能光子流)三种。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辐射的α粒子与γ光子的能量是固定的,但是,β衰变辐射的电子的能量却是在最大值的范围以内是不确定的。

来无影去无踪,“中微子”概念的提出与证实

α射线在磁场中具有相似的迹径,β射线中的具有不同的迹径,γ射线不受磁场影响

例如,27号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钴60,半衰期为5.272年,其原子量为60: 59.933819 amu,β衰变后成为28号元素镍60,其原子量为: 59.930788 amu:

Co(60,27) Ni(60,28)+ e(0,-1))+2γ + ?

钴60经过β衰变后形成的镍60的核正电荷上升一个单位,所辐射出的电子其实将被镍60原子吸收,维持电中性。镍60的原子量与钴60相差为:0.003031碳单位,利用质能关系,质量差可以表达为2.823MeV。钴60在β衰变过程中,辐射两个γ光子,分别为1.173MeV,1.332MeV。按照人们早期的理解,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钴60在β衰变中辐射出的电子动能应有确定的动能E=2.823MeV-1.173MeV-1.332MeV=0.317MeV.

然而,实际测量β衰变辐射的电子动能,并不整齐划一,呈连续谱状态。最高值略小于上述计算差值。

来无影去无踪,“中微子”概念的提出与证实

横坐标为钴60的β衰变所辐射的电子能量值,纵坐标为电子密度

这似乎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曾经困扰了物理学界许多年。1931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原子进行β衰变时,除了辐射了电子与γ光子以外,还辐射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粒子,并以不确定的比例带走了一部分能量,因此使β衰变辐射的电子的动能总是低于额定值。泡利认为,β衰变中辐射的这种新粒子不带电,以光速运动,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1933年,这种粒子被命名为中微子(电子中微子),常用符号希腊字母v表示。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人们认为,中微子是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后来的研究表明,除了电子中微子以外,在自然界还存在μ中微子与τ中微子

20世纪5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和柯万在大型核裂变反应堆旁,用400升含有氯化镉的水溶液检测反应堆中放射线核素β衰变所辐射的中微子:当中微子与水中氢核相撞时,二者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中子:

P +ν n + 正电子

正电子在溶液中很快与电子湮灭而产生一对具有特定能量的γ光子。产生的中子与溶液中的原子的核碰撞而被慢化形成慢中子,然后被氯化镉溶液中的镉原子核所吸收,形成激发的镉原子核,该激发的原子核退激发,辐射一个被再次检测的光子。

来无影去无踪,“中微子”概念的提出与证实

在巨大的核反应堆傍边的中微子检测装置

1956年,莱因斯和柯万记录到了预期中的一前一后产生的光子辐射,从而证明了中微子与质子(氢原子核)的相互作用,首次坐实了(电子)中微子的存在。

值得说明的是,48号元素镉(Cd),是一种具有特别“稳定”的元素,Cd108(48质子,60中子)是稳定同位素,Cd110(62中子,地壳丰度12.39%)、Cd111(63中子,地壳丰度12.75%)、Cd112(64中子,地壳丰度24.07%)、Cd113(65中子,丰度12.26%)与Cd114(66中子,丰度28.86%)与Cd116(68中子,l丰度7.85%)都是稳定同位素。所以,镉是理想的中子吸收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中微子   原子核   中子   动能   光子   射线   粒子   原子   元素   概念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