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平和、多样化……藏族作家笔下的神秘与现实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编者的话:和平解放70年来,与西藏有关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逐渐从以往单一的“西方的西藏”发展为多元化的西藏。中国的西藏文学也经历了从魔幻现实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如何讲述西藏,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晓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都在探索西藏的神奇性和神秘性,“但如何通过文学把它表现得更准确、深刻,和人的命运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故弄玄虚,这是西藏文学正在做的事。”

成熟、平和、多样化……藏族作家笔下的神秘与现实

西藏这片土地养育了很多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扎西达娃和次仁罗布。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教授陈晓明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潮,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堪称这一风潮的登峰造极之作。“那种语言、感觉和异域的经验,在当时是非常先锋的,确实把西藏的神奇魔幻写出来了,引起很大反响。”90年代,西藏走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年轻一代开始穿上牛仔裤,喝起可口可乐。扎西达娃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在小说《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中,他描写了藏族年轻人把喝剩下的可乐瓶放在佛龛上的场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西藏成为中国各地作家的朝圣地。拉萨曾聚集了马原、宁肯、马丽华等一批作家。马原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喜马拉雅古歌》,马丽华的大型纪实散文《走过西藏》《灵魂像风》《西行阿里》等都为西藏文化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很多作家总是把西藏生活写得非常神奇、神秘。但陈晓明更欣赏次仁罗布近年的小说,里面的神奇和神秘就那么一点点,但非常有意味,不可琢磨。次仁罗布2015年出版的小说《祭语风中》讲述了西藏50年来的历史变迁。通过主人公从僧人到俗人身份的转换,描绘了西藏历史上武装叛乱、民主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传达了藏族人的生死观、人生观,以及对苦难的理解与超越。

西藏文学是一个大的概念,还包括四川、青海等部分藏区的文学。作家阿来199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写的就是四川阿坝藏区最后一个土司的故事。据陈晓明介绍,阿来的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他本人在藏区教了很多年书,这种多元文化为阿来提供了非常独特的生命体验。阿来曾表示,“我写《尘埃落定》《格萨尔王》,就是要让大家对西藏的理解不只停留在雪山、高原和布达拉宫,还要能读懂西藏人的眼神。”

“西藏文学具有一定时代性,经历了从解放前翻身农奴典型题材,到八九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再到新世纪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陈晓明认为,现在的西藏文学更为成熟、平和、多样化,现实题材更多,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对西藏人的表现方式也更加立体。“西藏文学总有一种族群经验,侧重写族群隐秘的精神史、心灵史。读西藏作家的作品有一种直击心灵、灵魂拷问的感觉。虽然写的都是日常,但总是让你感受到生命的一种质量,引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问题。这是西藏文学最独特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陈晓明说。

本文来自【环球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藏族   作家   西藏   环球   环球时报   族群   现实主义   笔下   平和   神奇   成熟   现实   年代   神秘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