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自200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以来,转眼20年过去了。纵览中国企业500强20年发展史,有1408家大企业进入过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20年过去,有的稳如泰山,有的跌宕起伏;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江河日下;有的傲立潮头,有的销声匿迹;有的活成了中国企业的样板,有的活成了教科书上的失败案例。

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1995年《财富》杂志第一次发布世界500强,美国企业151家,日本企业149家,美日两国就占500强中的300家。法德英分别为37家、35家和33家,而中国只有3家入榜,其中日本企业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一。那是日本企业最辉煌的年代!

自1995年的巅峰之后上榜的日本企业一路下跌,美国的上榜企业数量却在不停增加,在2001年达到184家, 2002年美国的榜企业则进一步达到创纪录的198家,日本企业逐步减少至88家,不过总数依然排名第二。20年前的那一年,中国大陆企业仅仅为11家。

随着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2012年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追平日本,计68家,一年后中国大陆的上榜企业达到86家,超过了日本的62家。

2020年,中国大陆上榜世界500强企业121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共133家),美国企业121家,日本企业53家。2021年最新榜单中,中国大陆企业增加到132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共143家),美国企业比前一年多了1家,日本企业依然还是53家。

可以说,中国大企业的质量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从20年前的望尘莫及,经过奋起直追,形成了今天发展水平与之并驾齐驱的局面。

回顾过去20年中国企业500强群体成长壮大的历程,中国企业联合会总结出了中国大企业成长的七大路径,以及这些路径背后的周期与拐点,这可能隐含着中国大企业的特殊成长经验。

01

产业不断向

内部迁徙

从总体来看,过去20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行业变迁的过程中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中国企业500强的行业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对比,出现行业分布调整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174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占比达到34.8%。

通过500强企业数量在不同行业领域内的增减,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企业500强的产业升级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以往依托我国人口红利,通过劳动力要素驱动增长的行业企业,已逐步让位于以资本要素驱动增长的行业企业,而以资源要素驱动增长的行业企业,在过去20年来则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发展。

中国企业产业迁徙的整个过程同美国60年发生的情况十分类似,只不过,每个阶段都缩短至5-10年。同时,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来看,中国企业的产业迁徙过程并不均匀,而是一个波浪式的转移与升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500强群体,扮演了浪潮中的旗手角色。部分大企业的“兴衰史”可以清楚地描绘出一条从东部向西部、从沿海向内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与高端服务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脉络。

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02

大企业区域

集中度高

由于过去2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地域分布变化不大。可以简单地将500强企业根据所属经济圈进行划分。

明显看得到500强企业的区域集中程度偏高。2002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非五大经济圈企业的数量一直保持在137家左右,即非五大经济区域的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占比为27.4%,相应五大经济区域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占比为72.6%。

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复杂而自然的流动所形成的“三七分”现象,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很难为外部因素所长久地影响。

03

成功迈入

技术升级之路

自2005年进行企业研发费用统计以来,中国企业500强中提供研发费用的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在420家左右,从这些企业研发费用合计来看,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单体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进一步将中国企业500强中提供了研发费用数据的400余家企业进行行业领域划分,20年来,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防务领域企业、电信及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等四大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速度格外突出,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其他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效率化,同时也成了美国对中科技战最激烈的领域。中国企业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强这些行业技术创新力度。

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对中国大企业而言,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仅仅是手段,利用新技术来实现创新价值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中国大企业应该在关注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关注研发的产出,不光是论文和标准,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专利收益和市场效益。

任何新技术或新型商品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方面持续投入直到新工艺的产生,再经过技术试验、形成产品、规模化生产到销售盈利、获得稳定市场,这个周期非常长,有的跨度是以10年为单位的。所以,中国大企业必须确立长期投入的信念和机制保证。

04

国际化经营程度

平稳提高

过去10年,中国企业500强跨国指数一直保持在10%上下水平浮动,而其中海外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即跨国企业100强企业的跨国指数则基本保持了不断增长的状态。但自2018年以来,这一增长态势明显趋缓,2019年与2018年,2020年与2019年相比,跨国企业100强跨国指数增幅仅为1.01%和0.88%,至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这一指数更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可以说中国领先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

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推进,是一个“走出去”和“拿进来”并行的过程,在“走出去”方面,不仅要企业人员走出去、资产走出去,也要产品走出去、服务走出去,更要管理走出去、模式走出去。在“拿进来”方面,要把资源的控制权拿进来,要把产业的控制权拿进来,要把金融货币的控制权拿进来,特别是对产业的控制权,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突破传统国际分工。在基础的农林矿产领域,中国企业的控制力尚有欠缺;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已经具有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仍有部分高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在服务业领域,中国的流通业在逐步赶上,但交易结算类服务尚处于追赶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传统产业的国际分工已经被发达国家框定了,比如印度做服务外包、制药产业,中国生产电器、机械设备、消费品和汽车。美国掌握芯片设计和投资,韩国三星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联发科、日月光等负责制造。中国的国际化经营,就是要逐步突破这种被动的国际分工。

另一方面,国际化的前提是区域化,在区域没有站稳脚跟前,过于分散的国际化布局存在很大风险。所以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先区域化,再半球化,最后发展至全球化。首先要形成区域圈,围绕物流与信息流,围绕理念与文化形成大中华圈,强化圈层内企业间的深入协作与融合;其次以“一带一路”为桥梁,联通欧亚非大陆,形成半球圈层;进一步收缩海外企业,特别是在北美洲地区的低端产业规模,最终形成国际经营的两强化格局。

05

并购重组

让中国大企业由大变强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主导企业成长的力量必然发生变化。在企业成长早期,多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进行渐进式的发展,这被称之为内部成长,是一种百分比式的增长;在企业成长达到一定规模,面对自身的发展瓶颈和外部更加激励的竞争,依靠整合社会已有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大企业发展的另一条路径,这是外部成长,更是一种倍数式增长。

回顾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大企业已经从百分比式增长的内部成长阶段,进入倍数式增长的外部成长阶段。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聚合企业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整合的过程,其目的也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扩大企业自身经营规模,而是更多谋求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与整合。

生产集中化会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间的竞争。比较美、日企业结构发展态势,美国大企业发展到现在,在每个行业都有几个企业巨头,其他的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辅助企业。日本基本也是如此,它们的企业结构基本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这是成熟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结构,从经济上来讲也是最有效率的企业结构。

06

数字化转型

将会是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历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目前的第三产业为主,正在向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第四产业为主转移的历史性跨步。从过去近20年的500强榜单的行业变化中,可以看到制造业企业数下降、服务业企业数上升、新兴产业企业涌现的趋势。

由于中国企业行业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各企业的优先工作应是机械化、自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四化”在不同层面做好现实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先进和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业务、数据贸易,不是要取代原有的一、二、三产业业务和贸易,而是要在更高的维度之上进行统合,通过数字化覆盖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

其次,任何时候,以农牧渔业企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都是人民生存的基础,“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必要型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国家强大的保证,“粮食要自己种出来”,这是关键型产业。以金融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国家繁荣的表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是需要型产业;以数据网络为主的第四产业是国家明天的保障,“中国梦总是要实现的”,这是需要型产业。

尽管四型产业地位有所不同,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数据产业和数据贸易会变得比目前更具战略性的位置,中国大企业有必要抓住机遇,配好资源,加大力度建设和提高数字化能力。

07

宏观及微观

都呈现混合所有制态势

过去20年,中国企业500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一个逐渐趋于合理比例的过程,这是在宏观层面的混合。自有统计以来,在2016年以前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一直占有较高比重。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数量为295家,占比为59%,与2010年的325家、占比65%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接近六成。2017年开始,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数量差距明显收窄;2018年至今,所有制结构已基本稳定,并保持逐步收窄的趋势。

2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无论“国有”还是“民有”,必须得“有”;不管“国营”还是“民营”,必须要“营”。所以,随着中国企业500强所有制结构的稳定,未来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减少所有制的影响,专注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当然,所有制结构的稳定是相对的,所有制结构的动态是持续的,但是中国企业联合会判断,未来中国企业500强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更多将会是微观调整、动态调整,不会出现剧烈波动。决定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核心,也不再取决于所有制本身,而是从经营管理出发,按照经营结果、按照竞争能力进行合理调整。在个体企业层面,基本上会呈现所用重于所有,所值重于所管态势。中国大企业未来必然会转向看重经营高于所有,看重价值创造大于管理归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中国企业   所有制   日本   美国   中国   年来   数量   结构   产业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