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备受关注,在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宇宙的征途中,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一颗以叶培建命名的小行星。

今时今日载人登月的意义何在?嫦娥五号成功采回月壤意味着什么?太空探索为什么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

在本周五晚10点播出的《鲁健访谈》中,叶培建院士不仅解答了这些问题,还公开讲述了嫦娥四号经历的“有惊无险”时刻,并公开预判中国探月时间表。叶院士在访谈中还透露了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并多次郑重表达了自己一生坚守的朴素信念,“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

难忘瞬间

嫦娥四号曾经历惊险一刻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在嫦娥四号平稳落月的一刻,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激动地掩面而泣,叶培建院士走到张熇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这个感人的瞬间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一时间相关照片引发全民热议。

叶培建: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在《鲁健访谈》中,叶培建院士还原了照片背后一段有惊无险的故事,而这段“内幕”是首次在媒体上公开。

“嫦娥四号很成功,但打上去那一会儿把我们吓得够呛,我们突然发现发动机不对,不该开的两个阀门开了,燃料大量流出来。我们立刻关上阀门,但也就二十秒,一二十公斤燃料没了。”少了那么多燃料,嫦娥四号还能不能飞到月亮并且落下去?叶培建院士称,当时所有人心里都在打鼓。

“后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经过千难万险,到最后落月的时候,还有一点燃料剩下。张熇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有惊无险。”即便是此刻听当事人还原讲述,依旧令人手心出汗。当时现场所有人内心的紧张与焦灼,可想而知。

“干过这行的人都知道,真要发生什么情况,有职务的人心情会很紧张,多少会影响一些思维。”其实从嫦娥二号开始,叶培建不再担任总师,但每次发射他都会坐镇现场。嫦娥四号的“有惊无险”,正是叶培建坚持坐镇的原因。“我们这样的老同志经历得多了,经验也多一些,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而这也正是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中国航天精神。

探月之路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采回月壤,这是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的采样返回,也是时隔44年,人类再次从月球采回样品。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将月球的地质年代向前提了10亿年。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我个人认为,只要现在载人登月的技术攻关这么发展下去,只要国家下决心,在2030年之前,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的。”

或许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问号:今时今日,载人登月的意义何在?

叶培建院士的回答能为我们解开答案。他说,当前太空探索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科学发展带动技术,谁能够引领太空技术,就说明它的各项技术都是很好的,反过来太空的技术也可以回馈社会的各项技术。一个国家没有这些东西是不行的。”

叶培建以今年年初在阿拉斯加进行的中美“2+2”会谈为例,在这次会谈中美国因为能去火星,态度居高临下。“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光是个科学问题,是国家的命运和国家的地位问题,如果我们也能去火星,美国就不可能居高临下。我们对月球年龄有新的判断,这本身就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地位,这种地位能带来的东西,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别人做的,我们要做,别人没有做的,我们也要做,别人已经做得好的,我们将来要想办法超过。”

近年来,不断有美国等国家将“搞太空军备竞赛”的帽子扣到中国头上。叶培建表示,中国航天一直都是以开放的心态,要与整个国际大家庭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好。

“这个帽子扣不着我们。”中国航天人的回答很刚。

家国情怀

一生坚守“要为国家做点事情”

有人把工作看成是职业,有人则称之为事业。在叶培建院士这里,他与许许多多中国航天人一样,将航天视为一生“金不换”的工作。“要为国家做点事情”这个朴素的信念是叶培建一辈子的坚守。

“我们中国人的国家概念是非常强烈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叶培建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留学生,学成之后毅然归国。他曾被问及,留学归国时有没有思想斗争,叶培建称这是小看自己了,“ 我要回来要建设,要为国家出点力,我从来没有思想斗争过。”

2019年,叶培建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现场,他首位登台发言。此番访谈现场,叶老再次念出发言手稿,依旧让人感受到他澎湃的心潮。“我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入朝参战,冰雪交融,艰苦卓绝。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能有一个真正的国家独立。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叶培建的名字命名。叶培建称其实在命名这个小行星之前,他和团队已在开展小行星研究工作。“我们去了月球,去火星也布局了,下一步去哪儿?”

“下一步去小行星。”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宇宙的征途从未止步。叶培建也给自己定了“小指标”,“中国的航天员能不能去小行星和火星对我来讲是个未知数,但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叶培建: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来源:CCTV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月球   中国   火星   航天员   小行星   有惊无险   嫦娥   院士   太空   事情   国家   叶培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