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1930年12月,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沉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82年,杨开慧藏在墙壁夹缝中的信件重见天日,可惜,毛主席已经逝世六年了!

五十多年前,战火断绝了杨开慧和毛泽东的一切联系,杨开慧为毛泽东愁肠百结,牵肠挂肚,万种相思只能付诸信笺。可是,写好了,又无法投递,只能藏身墙壁。

更遗憾的是,毛主席最终没有读到这些火热的文字,这是他老人家最后的一次错过吧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毛泽东和杨开慧


这篇文章试着梳理一下,在那个纷乱的战争年代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爱情生活里一些点点滴滴,感受一下两个革命者的爱恋,有哪些与众不同。


相遇——居家自修的小师妹


毛泽东生命中最初的、最纯真的、最醇厚的爱恋,都给了杨开慧。

若论家世出身,杨开慧也算是书香门第。1901年11月6日早晨,杨开慧出生在湖南长沙县板仓冲,比毛泽东晚八年来到这人世间。

那天早晨霞光万丈,父亲杨昌济就给她取了个小名——霞仔。她出生的时候,毛泽东已经跟着他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开始读《三字经》、《幼学丛林》、《论语》了。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从韶山冲背着行囊去闯世界,给同他一样倔强的父亲,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那一年,聪明多思的杨开慧刚刚9岁,正在隐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她是个好学生,有一次因病缺课,心里十分着急,还给同学写信说——校中功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

从9岁小姑娘的信里,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人的确有些早熟。

命运和年轻的毛泽东兜兜转转,武昌起义后,他先是当了半年多的兵,然后他选择过肥皂制造、警察学堂、法政学堂、商业学堂等谋生方向,最终在1914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立志当一名教员,以教育来拯救苍生。

也正是这个选择,让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生命轨迹开始交集。

湖南一师,教他的老师有一位叫杨昌济,正是杨开慧的父亲。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杨昌济


毛泽东入学的时候,杨开慧13岁,正是豆蔻年华。这时候的杨开慧,已经能说出“一个人从小就要有理想,有气节。事情愿不愿意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这样有高度的话。女儿有这样的人生观,当然要归功于父亲的教育。

而此时,杨昌济又对毛泽东早期人生观的树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喜欢洗冷水澡健身,也是跟杨昌济学的。

毛泽东的优秀是隐藏不住的,杨昌济很快对毛泽东和另一个精英蔡和森,另眼看待。1915年,杨昌济给章士钊写信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方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从父亲在家中的赞不绝口,杨开慧熟悉了毛泽东的名字。但真正被吸引,是毛泽东的学习笔记《讲堂录》

那是毛泽东一万多字的听课和读书笔记,笔记涉猎古今中外、典籍人物,毛泽东对人对事的深刻认识,令杨开慧敬佩不已,一种青涩的感觉在她心里渗出头来。

一个周末,毛泽东叫上蔡和森、陈昌、罗学瓒等一众好友,一同去板仓杨府,讨论学问。

杨昌济把杨开慧介绍给大家——这是小女开慧,正在家里自修。

毛泽东打招呼说——开慧同学,听杨老师讲,你在家里发愤自修,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杨开慧调皮地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这八个字,正是毛泽东在《讲堂录》里的主张,看到毛泽东诧异的样子,杨开慧笑着说——我看过你的《讲堂录》呢!

由此,杨开慧俏皮可爱的样子,也映入了毛泽东的心田。

其实,那时候的毛泽东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打破旧秩序热情高涨,包括腐朽的婚姻制度,他和好友相约宣布笃行“不婚主义”。

而同样的,杨开慧对爱情也有极致的要求,也曾表示,如果没有完全够格的对象,不如独身,这几乎也是宣布了“不婚主义”。

但是,爱情总是该来就来,总是突如其来,从不管你宣布了什么。


相恋——我是为他而生的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就读五年,像所有的恋爱一样,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那“心跳加速”究竟是怎么开始的,什么时候开始的,谁也说不清楚。

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感情一定是起于崇拜,毛泽东绚烂文采、超凡气度、远大志向、过人胆魄,绝对的人中龙凤。当时,被深深吸引的,不仅仅是杨开慧。

而杨开慧秀外慧中,温婉雅致,也是众人焦点。

两个都曾经打算“不婚” 的、极其优秀的人,却很快走到了一起,尤其不容易,不能不说是命中注定。

1918年6月,杨昌济受邀蔡元培到北大任教授,全家迁入北京。杨开慧和毛泽东两人虽然恋恋不舍,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但是,毛泽东却和杨开慧保持着通信联系。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毛泽东

两个月后,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何去何从,一时又没有了方向。

关键时刻,恩师杨昌济来信告诉他,北京正在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对年轻人是很好的发展前途。于是,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兴冲冲地奔赴北京,而且就住在杨昌济家中。

那一年的北京,对毛泽东意义非凡,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接触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中国最前沿的精神领袖。

而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情也公开了,有与杨开慧恋爱的甜蜜,也有聆听大咖们教诲的兴奋,北京的这段岁月,是毛泽东美好的记忆。

那一年,毛泽东25岁,杨开慧17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因母亲病重不得不离开北京,离开杨开慧,返回湖南,还错过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但在五四狂潮之后,他立刻响应,开始推动湖南自治、筹划驱张运动、创立《湘江评论》,思想愈发激进。

距离的适当拉开,对身在热恋中的人,是增进情感的催化剂

身居两地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又开始鸿雁传书。

这时候,杨开慧称呼毛泽东为“润”,而毛泽东则直呼杨开慧的小名“霞”,真是你侬我侬,情深意长。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也渐渐接受了革命理论。

杨昌济的身体变差,杨开慧一边忧虑父亲的病情,一边忍受相思之苦,终于在九个月之后,盼到了重返北京的毛泽东。

毛泽东此行当然不会是专为慰籍相思,而是为了“驱张运动”来京寻求支持。但无所谓,杨开慧觉得能见到毛泽东就是美的。

但是,杨昌济的病却愈发严重了,最终于1920年1月17日辞世,享年50岁。

临终前,他掏出一块怀表递给毛泽东,说——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送给你作个纪念吧。开慧年轻幼稚,你要多照顾她。

毛泽东说——先生,您放心,我会对她好的。一旁的杨开慧早已泪眼滂沱。

这一年的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合了。

杨开慧失了至亲,得了至爱,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让毛泽东钦佩的是,杨开慧果然像她曾宣称的那样,如果结婚——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不做俗人之举。毛泽东和杨开慧是一对真正的革命伴侣。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清水塘 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革命伴侣并不是天天标语口号,没有浪漫精神。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竟是那么深沉,那么浓烈。

杨开慧在自己的记录中说——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的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会成功的。

杨开慧还说——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

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让准备独身的杨开慧说出这样的话,这就是爱的力量。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而毛泽东又何尝不是呢?从杨开慧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来,是毛泽东主动写信给杨开慧的。还有知情人告诉杨开慧,毛泽东为此“非常烦闷”

怎么个烦闷法?来看看毛泽东专门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把毛主席的书法翻译一下: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一曲虞美人,让现在只会在微信上发表情表白的年轻人,显得多么苍白!

那究竟是谁,为这两个人捅破窗户纸的呢?正是杨开慧记录里提到的那个“知情人”是谁呢?

正是杨开慧的嫂子——李一纯。

李一纯看出了杨开慧的心思,就风风火火地去向毛泽东挑明杨开慧的心思,还直截了当地问毛泽东——你对霞仔的感情到底是怎么样想的?

毛泽东对李一纯说——我心爱的人只有霞仔!

一句话,天雷地火。


相助——柔弱的“女汉子”


杨开慧吸引毛泽东,除了秀外慧中的气质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新女性,展现出的大气、达观、鲜活、向上等品质,更契合毛泽东对恋人的内心渴望。看似柔弱的杨开慧,骨子里很坚韧,是个“女汉子”

她对毛泽东的爱,自然有卿卿我我,但更多的是,理解毛泽东,支持毛泽东,让毛泽东做大事心无旁骛。

比如,杨昌济病逝后,作为女婿的毛泽东,本应该亲自扶柩回到长沙板仓安葬,但是为了“驱张运动”,毛泽东还要参加上海全国学联会。

尽忠还是尽孝?毛泽东陷入两难。

杨开慧轻声说——现在驱张之事,关系重大,你就送到武汉吧。这样两边都没耽误。

毛泽东为她的深明大义而感动,这才扶柩至武汉,然后告辞去了上海。

比如,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创办文化书社,需要启动资金。杨开慧又把家里没用上的嫁妆钱和父亲的抚恤金,都拿了出来,全部交给毛泽东。

而伴随一个将要翻天覆地的革命者,杨开慧的使命必定不比寻常家庭妇女。除了照顾好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以外,杨开慧还担负着秘书、机要、文印、联络、总务等多种职责,而在此之前,这都需要毛泽东亲力亲为。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杨开慧塑像


杨开慧为毛泽东卸下了一多半的担子,自己不声不响地扛了起来。

从1920年他们结婚,到1927年两人诀别,七年的时间里,杨开慧追随着毛泽东的脚步,辗转于长沙、武汉、上海、广州、韶山等地,全力辅助毛泽东。

毛泽东要搞调研,杨开慧亲自筹划名单,召集座谈会。

毛泽东要组织工人运动,杨开慧一起走到生产一线,一起筹划行动方案,一起宣传发动组织。夫妻俩经常披星戴月出门,又披星戴月回家。

不管迁居哪里,都会有不少人登门拜访毛泽东。杨开慧负责及时接洽,妥善安排见面。杨开慧还经常一身女学生装束,带着书包,不露声色地把文件、指示,传递给秘密联络点。

毛泽东的信息渠道一大部分来源于书刊报纸,杨开慧不仅要千方百计地,搜寻这些指定的刊物,而且还要提前把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和文章标记出来,或者裁剪下来,工工整整地放到毛泽东的桌子上。

毛泽东批阅报刊完毕后,杨开慧就他的笔记和草稿,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便毛泽东更顺手地使用这些资料。

毛泽东以笔为枪,撰写的大量著作,背后都有杨开慧的默默付出,她经常在毛泽东休息后,着手分类整理资料、熬夜誊写手稿、联系出版印刷,即便是在身怀六甲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丝懈怠。

她知道,只有她多做一分,毛泽东才能轻松一分。

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23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出生;1927年4月4日,毛泽东的第三个孩子毛岸龙出生。

杨开慧三次生孩子,毛泽东三次缺席不在。杨开慧理解毛泽东,说——润之一向很忙,不要找他。

毛泽东抱歉地对杨开慧说——你三次生产,我都没来守着,真对不起!

杨开慧豁达又略带嗔怪地回答——生小孩,你在这里我要生,你不在这里我也要生。

为了毛泽东,杨开慧默默承受了所有


相别——眼角眉梢都似恨


杨开慧经常要品味和毛泽东分离的苦涩,短则几月,长则经年。有时是毛泽东躲避敌人追捕,有时是毛泽东接手新的工作。

不愿分离,又要分离,分离总是把相思拉得悠长。

1923年9月16日,毛泽东远赴广州筹备国民党一大。已有身孕的杨开慧倚门落泪,毛泽东强抑感情上路,在路上,吟成一首《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好一句“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可以想见那时候,两个年轻人难舍难分、又不得不分的纠结场面。

1924年4月,毛泽东回到上海,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和母亲赶往上海,住在慕尔鸣路三曾里的一座两层楼房里。

这里其实是中共中央机关住址,除了毛泽东一家,还有向警予和蔡和森,还有罗章龙、李立三等,十几口人挤在一起。

三曾里有严格的制度,不准上餐馆,不准看戏、看电影,不准上街游逛,不准到外面照相。

只有杨开慧初到上海,经过向警予同意,破例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在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成为留存下来最珍贵的一张杨开慧和孩子们的合影。

革命形势风云变幻,国共合作在孙中山逝世后,路子越走越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终于向共产党举起屠刀,7月,汪精卫宣布“分共”,大革命失败了。

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筹划湖南秋收起义。

杨开慧也跃跃欲试,做着参加起义的准备。但是毛泽东意识到未来斗争的残酷,决定让杨开慧回板仓,照顾母亲和三个孩子,并参加那里的农民运动。杨开慧多想和毛泽东一起去啊,但是考虑再三,杨开慧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杨开慧故居


毛泽东先送杨开慧返回板仓,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毛泽东送她回家,竟是两人诀别。


相思——无法投递的相思信


秋收起义之后,杨开慧就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牵挂、担忧、思念与日俱增。

直到1928年初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杨云锦收,周石林寄,那正是她熟悉的毛泽东的字迹。激动的杨开慧急忙拆开信,取出信笺泡在清水中,密写的字迹显露出来——霞,我现在很好,做生意赚了一大笔钱

杨开慧看着这封信,忍不住笑了。这说明毛泽东安然无恙,而且革命顺利啊。

那段日子里,毛泽东要使用化名,并利用江西、福建党的秘密机关,有时把信直接寄到板仓附近的罗家铺子邮政信箱。有时把信寄往长沙,经杨开慧的舅舅收转。每次的信,都是大信封里装着小信封,外面协助杨开慧舅舅向明卿的名字。里面小信封上写着“霞收”或者“杨霞收”。信通常由进城贩布的邻居缪仲和带回板仓。

而杨开慧的信,有时由缪仲和带到长沙投递,有时由挑脚工人符师傅,或者表弟向三立捎走投递。她的信寄到井冈山下的一个药铺,也是党的一个交通站,由药铺老板转交毛泽东。

但是,随着形势紧张,这条线不通了。杨开慧的信只好寄到长沙、武汉、上海等地的亲友那里,辗转投递。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封信需要辗转几个月才能到达。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信,就这样艰难地穿越敌人的严密封锁,互诉衷肠。

即便是这样的难得一叙,后来也被愈发严密的封锁,彻底切断了联系。

杨开慧这么写道——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你,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你就好了,可是你的美丽的影子、你的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你站在那里,凄清地看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毛主席最后的错过,逝世六年,故居发现杨开慧五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杨开慧手迹


杨开慧的相思只能在日记里诉说——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个晚上的时辰。十多天了,半个月了,一个月了,总不见来信。我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1929年 1月,杨开慧从哥哥杨开明那里得到毛泽东的消息,说毛泽东双脚被草鞋打烂,久治不愈,一直在休养。杨开慧得信,又喜又悲,在一个不眠之夜,写下如此诗句:

平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愈,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1929年12月26日,杨开慧写道——今天是他的生日,为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至死方休。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里去,小孩儿,可怜的小孩儿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儿,谁都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

无论哪一段日记,读来都让人泪流满面!

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刽子手何健派人去韶山挖了毛泽东的祖坟,还四处寻找杨开慧的下落。杨开慧不得不作好最坏打算,随时准备牺牲。

她给远在上海的杨开明写了一封自称是“遗嘱样的信”——我好像已经看见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种情绪缠绕的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11月14日,受尽折磨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一个年轻的、美好的生命逝去了,带着她对毛泽东无比的思念和牵挂。毛泽东痛彻心扉,许多年不能释怀,在1957年的时候,还写下《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字字锥心,而又不失激昂。很多回,“我失骄杨”四个字刚一念出口,早就泪眼婆娑了。

经常想一个问题,如果杨开慧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或者如果杨开慧没有牺牲,而是一直伴随毛泽东左右,那中国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以杨开慧的品行、学识、气度、风范,绝对远超她的后继者,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给毛泽东一种缓冲和清醒。那样,中国的革命,特别是新中国的建设,一定是另一番喜人模样!

朋友们,你们觉得如何?欢迎评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韶山   眉梢   长沙   湖南   武汉   故居   信封   上海   北京   父亲   母亲   发现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