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1966年2月2日,周总理正和来访的外宾于人民大会堂进行交流,但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却打破了大会堂内轻松愉悦的氛围,所有人都不由得为此紧张起来:平日里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为何会传来莫名的枪响?工作人员随即便对大会堂内外展开了前后排查,事后发现:这起枪击案的“元凶”,竟然是一名只有16岁的中学生!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然而,当真相公布之后,周总理却最终选择释放了这名“凶手”,为什么周总理要对这名枪击大会堂的凶手网开一面呢?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人民大会堂老照片)

人民大会堂为何出行枪响?专案组迎来难题

在一声枪响过后,人民大会堂内的工作人员连忙到屋内进行排查,确认是否有人因枪击而受伤:万幸的是,当时大会堂内的人员并没有因为这场枪击案而出现伤亡情况,正在和外宾进行交流的周总理也安然无恙。

虽然这次枪击事件没有造成伤亡,却也引起了周总理的格外重视:如果这次枪击案是有人有意为之,那他是怎么透过人民大会堂外警卫员的层层把关?这可是关乎性命攸关的大事。在周总理的动员下,不久工作人员便迅速找到了枪击案发生的具体方位:那就是人民大会堂二层楼的山东厅,有一面双层玻璃被子弹击穿,留下了一个弹孔,而子弹头则落在了双层玻璃的中间。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被子弹击穿的玻璃)

这也多亏人民大会堂此前的双层玻璃设计,如果当时采用的是单层玻璃,让子弹透过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这枚子弹头被工作人员取出,并交给当时的专家们进行鉴定,这一鉴定可不得了:专家们发现,这枚子弹并不是普通的手枪子弹,而是有5.6毫米口径的步枪子弹!

这更让当时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的人感到后背发凉,除了因为这枚被发射出去的步枪子弹而感到后怕外,人们更加担心:打出这枚子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对人民大会堂进行枪击,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后,居然让大会堂周边的警卫员没有丝毫的察觉?难道人民大会堂真的出现了安全防卫的漏洞了吗?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人民大会堂会场)

但是,经过层层排查,人们并没有发现人民大会堂的警卫系统出现漏洞,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头痛不已。于是,周总理便将人民大会堂遭遇枪击一案,交给了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于桑来处理。

真相大白天下,凶手竟是一名中学生

于桑同志在长征时期就跟着我党,长期以来从事着根据地的警卫和情报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更是凭借自己的才干,从国民党处获得情报,发现当时中统潜伏在延安内部的高干人员,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更是派出谍报人员,从胡宗南那里获得情报,为转战陕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周总理不止一次称赞他“胆大心细”。新中国成立后,于桑先是负责中南海的警卫工作,后来更是成为了国家公安的二把手。

于桑在接过此案后,料想既然问题不出自内部,那么会不会是凶手乘坐着交通工具,在对人民大会堂进行枪击之后,就立马逃之夭夭了呢?在和专家组进行讨论之后,同志们都认为于桑的推理有一定的可能性。于是,专家组和警卫人员们便相互配合,对枪击案发生当日途径人民大会堂的所有车辆进行排查。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于桑)

但是,当时的人民大会堂门口虽然算不上车水马龙,但是每天路过的车辆和行人也依然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统计,于桑和专家组们发现,枪击案发生当日前前后后来往的车辆竟然高达1000余辆!这样一个个下去排查,真的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工作。但是,为了早日找到凶手,让人民大会堂重新恢复往日的平安,于桑和专案组的同志们还是努力做起了这个看似大海捞针一样的任务。

可惜的是,在经过对前前后后来往一千余辆车进行系统化的排查之后,于桑却依然没有发现有那一辆车搭载的乘客有枪击人民大会堂的嫌疑,这又一次让这起案件陷入了僵局:难不成,这名凶手承载的交通工具,竟然比汽车还快?打了一颗子弹后,就立马在警卫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脚底抹油?这可实在是咄咄怪事。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于桑)

正当专案组的人员们再次为这起案件而愁眉不展之际,一名叫陈建华的年轻人,却忽然提出了一个和他人迥然不同的猜想:会不会这枚子弹发射的地点,不在人民大会堂附近,而是在更远的地方?

陈建华的猜想并非是空穴来风,他本人在专家组中十分精通于弹道学研究,是当时中国弹道学领域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什么他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因为陈建华发现,被步枪子弹击穿的人民大会堂玻璃,周围的裂隙是十分不均匀的,这种迹象显然说明这枚发射出的子弹,在击中玻璃的过程中受到了阻力,因此才会在最终被它击穿的玻璃上留下了这样的蛛丝马迹。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近距离被子弹击穿的玻璃)

在听取了陈建华的建议之后,专家组的大多数成员都觉得他的猜想有一定的可能性。那么,又该如何确定这枚从远处发射的子弹的具体方位呢?陈建华和其他的同志经过商讨后,得出这样的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可以用玻璃和带有5.6毫米子弹的步枪,进行远程射击试验,通过不同距离发射子弹击穿玻璃后的裂隙,来和原来击穿大会堂玻璃的子弹造成的裂隙形成对比,这样一来,就能缩小断案的范围,从而让大会堂枪击一案尽早水落石出。

在经过缜密的计划安排之后,一场场子弹击穿玻璃的试验便开始了,专家组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就是为了早日抓出这个威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真凶”,后来经过一次次试验,专家组们发现距离大会堂约427米发射出的子弹,和此前被子弹击穿的大会堂双层玻璃的裂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子弹击穿玻璃的瞬间)

那么枪击可能发生的地点,最终又被专家组锁定在了哪里呢?专家组给出的答案是:距离人民大会堂约427米的南长街44号大院。后来,专家组对南长街附近的左邻右舍进行调查和访问,发现在枪击案发生的当天中午,果然在大院里曾“有一声枪响”,据一名受访的老人说:“当时似乎是有小孩正在打鸟。”

经过一番调查,真相就近在眼前了。经过对大院里面居民的仔细排查,专家组果然搜到了一把捷克于1898年产的毛瑟步枪,而这支步枪所用子弹的口径,恰好是5.6毫米,经过调查发现:造成“人民大会堂枪击案”的“凶器”,也正是这把被搜查出来的毛瑟步枪,这款步枪也是我军在曾经抗日战场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1898年产的捷克步枪)

而使用这支步枪,发射出这枚子弹的人,究竟是谁呢?专家组们都想找到这名“真凶”,但真相却令他们大跌眼镜:这个让子弹绕过人民大会堂警卫员法眼,让专家组们一度为此头痛不已的“真凶”,竟然是一名只有16岁的中学生!

中学生为何枪击人民大会堂,周总理释放“熊孩子”

这名枪击人民大会堂的中学生,名叫李迪明,是当时新中国体委副主任李达的儿子。为什么他会使用这支步枪,枪击人民大会堂呢?后来经过专家组了解,发现原来是这名中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因为院子里的麻雀总是在吵闹,这一下激起了孩子的贪玩心,于是他便找出了家里面的步枪,向树上的麻雀打去。

在打出一枚子弹击中麻雀后,意犹未尽的李迪明又是对着院子里的大树开了一枪,而这一枪发射出去的子弹,就刚好击中了距离李迪明家不远处人民大会堂的玻璃。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周总理和李明迪)

这出乎意料的结果,当时让所有的专家组人员为此感到哭笑不得,他们连忙带着这名淘气的“熊孩子”,问周总理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但得到的结果,却让所有专家组的工作人员们感到意外。周总理的答复是:无罪释放这名初中生,但是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做好全国的安全保障工作,这足以证明周总理本人的胸襟豁达。

比起追究这名少不更事的初中生身上该肩负什么责任,更让周总理感到担忧的是:这名16岁的“熊孩子”,究竟是怎么拿到一把毛瑟步枪的?原来,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当初因为进行全国范围的大练兵,因此控枪就并没有像今天的这样严格。当时不少有过从军经历的家庭里,就还屯留着一些用来训练的老枪支。而李明迪的父亲,李达,就把自己家中的枪支都放在了门卫室里。而李达又时常因为工作忙碌不在家,这就为后来李明迪为何能拿到一把毛瑟枪来玩耍埋下了伏笔。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周总理火速部署破案,为何放过“凶手”

(考古发现的土枪)

虽然李明迪“枪击”人民大会堂是属于无心之过,但是周总理在随后的会议上,还是要求各位政府工作人员的家庭引以为戒,严格约束、教育自己的子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危险。同时,周总理还要求全国的各个地方,都要逐一发现、排查这些因为枪支或其他武器而潜在的风险,这才使得今天的中国,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终究成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而李明迪的故事,时至今日都对我们有着启发:对于家中调皮捣蛋,惹事的“熊孩子”,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在出门在外,或者因为工作忙碌之际,家长也一定要把潜在的危险物品,放在孩子们找不到的地方,这样既能保障孩子自己的安全,也是为自己带来一份放心。虽然李明迪的这段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熊孩子”由此引发的借鉴和启示却历久弥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人民大会堂   凶手   会堂   枪响   步枪   专家组   大会堂   子弹   玻璃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