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

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

那么,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呢?

酒精度数不高是一方面,另则喝酒莫说是文人意趣,便也是思想的催化剂,直往魏晋风度,所以千杯不醉或也有此中的意思。

前者,笔者按:在古代,水酒当不得高度烈酒,一般都是低度酒。古制一石等于百升,每升等于如今的200毫升,算起来大约是30来瓶绿棒子啤酒。

有没太见识过的,会说证明啤酒也就踩件喝了呢?

故而宋代窦苹写了本著作叫《酒谱》,里面记载着一些名人,汉代于定国、卢植、马融都能喝酒一石而保持清醒;晋代嵇康、阮籍、王戎都能饮一石,刘伶则能饮一石五斗。

北宋的沈括就曾吐槽过: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

可见大量喝低度酒,也并非什么怪事。

后者,去年某个夜晚,和我师弟庞翔宇律师在律师群里聊起魏晋风度,当代的人们对魏晋风度何以如此向往?

为什么那些名士要服用五石散,又为什么要喝的酩酊大醉,醉来不知心已灭,倾倒河山五岳轻。

师弟觉得是药酒上头,大量饮酒吃药可以补充那个时代酒精浓度不足的遗憾。

我则想是性情之真。毕竟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自己的灵魂,于魏晋而言则是豪放不羁的性情和对秩序的蔑视感。

盖是人越长大越孤单,心机之谋和生活的磨难容不得真性情,因而大部分人的真性情也就离身越远,然而这不是空间距离上的远。人世间最难过的是,戴着挥洒自如的面具内心却沉沦在一万英尺的海平面下——这是十四行诗也写不出的心里明知而不得的悲哀。

所以,所缺失的也必然是最宝贵最喜爱的,即使嘴上不提,心里却早有了选择。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又或者“能饮酒一石,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对”千百年后的风姿虽为人所羡慕,但恣肆的态度背后也是同你我一致的悲苦——越是放荡不羁,实则内心愤懑,君不见徐文长以锥刺骨?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然而同样的悲苦之下,人生的经历毕竟不同。魏晋名士仅是政治上的失意,却并非当代人们的抑郁。

杜甫为诗圣,所爱者不少,然而人们为何喜爱诗仙太白更多?何以提及此处,那蓝莲花所说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为人喜爱也是句同我意。

做不成这样的人,却不妨碍喜欢,毕竟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样想来,魏晋的“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种风致却也和当下文人墨客喝到酒酣脸热时分,喊出的一句“喝死拉倒”同趣。

然而,当代繁忙的生活总是这样,心向往之,但还是要默默的负重前行——无它,时代尔。

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

抛弃枯燥的讲解,全文沉浸式代入,回到古代如何当好一条咸鱼。在几百几千年前,没有新科技加持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生活会不会很无聊?本文以当代人视角描写古人日常生活,包括娱乐休闲,诗词歌赋,节日文化等,呈现古人的三餐四季,恣意人生。推荐这本《挑战古人100天》,带你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

挑战古人100天

豆瓣评分8.5,值得一看!

以虚拟宋朝人「李小娘子」为观察点,通过她和闺蜜孙姑娘、堂哥李郎等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将宋朝人的三餐四季、娱乐休闲、习俗文化等,以27个故事场景的方式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尽显幽默风趣,让人读来很是上头。 尤其是书里还穿插了30张相关的文人古画,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南宋马远的《竹涧焚香图》,北宋李公麟的《明皇击球图卷》(局部),北宋赵佶的《听琴图》…… 等等,与文字内容相映成趣,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宋人的风采。 更有甚者,在每一个故事篇章的结尾,会有个「小知识」角,精简概述本节要点,相关的史料记载和习俗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喜欢专业知识的读者很受用,可以此为点,进行后续的拓展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古人   悲苦   名士   魏晋   宋朝   北宋   师弟   风度   当代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