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1951年7月,中朝同美韩进行针对停战事宜进行谈判,中朝提出仍然按照战争前的“三八线”为边界,可是韩国妄想以“三九线”为边界,企图染指中朝双方境内的1.2万平方千米的疆域,最终中朝据不妥协,谈判宣告中止。

彭德怀满腔愤慨,直接拉出中国潜藏已久的秘密武器“喀秋莎”,大破来犯之敌,歼敌5.3万,将美韩逼迫回了谈判桌上,最终平息战火。

那么这个秘密武器“喀秋莎”究竟是作何使用?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究竟如何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远播,令美韩军队为之胆寒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朝鲜战争开始说起,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为了统一朝鲜半岛,发动了这场原本属于朝鲜半岛上南北双方民族内战。开战后不久,由于韩国军队不敌朝鲜人民军,李承晚等韩国政府领导人开始陆续撤离汉城,韩国军队更是军心涣散,彻底溃败。同年8月中旬,韩国军队被迫撤至釜山,朝鲜人民军趁势占领了韩国90%的土地面积。

美国考虑到此时的朝鲜战场上,韩国军队已经呈现颓败之势,倘若不给予援手,那么这场战争将会在不久之后便会结束,并且以朝鲜半岛最终被朝鲜军队为代表的红色政权所占领的结局告终。这样的结果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于是美国趁机介入战争,驻扎在韩国的美25师接到了来自东京司令部的命令:坚守不撤。自此朝鲜人民军和美韩军队进入僵局。

同年9月15日,美军将领麦克阿瑟指挥部队于仁川登陆,这一举动无疑是将朝鲜人民军置于美韩双方军队的包围圈之内。此时的朝鲜人民军不仅前后受敌,后勤补给也已经完全丧失,在美韩的夹击之下迅速溃败。美韩军队趁机一路推进,甚至直指中朝边境。这一举动无疑已经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以毛主席为主的中央领导人决定:为了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派遣中国志愿军远赴朝鲜战场。

在战争初期,美韩军队不仅具有先进的武器,而且在海空方面也是占尽优势。但是中国志愿军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打法,将美韩军队打退回三八线附近。后来的数次战役,面对中国志愿军的顽强抵抗,美韩军队接连受挫。

后来双方开始进入谈判阶段,中朝方提议仍然以战前的三八线为界,但是美韩凭借其海空优势,妄想侵占中朝领土,企图将军事分界线划分在三九线附近。这一要求遭到了中朝方义正严词的批判,首次谈判破裂。朝鲜战场上再次回到了紧张僵持的局面。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彭德怀

朝鲜谈判美韩挑起摩擦,21师受命入朝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麦克阿瑟

为了弥补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炮火方面的不足,其实早在1950年,苏联方面已经开始向我国提供炮兵装备。当时炮兵21师(原四野48军143师)的主要装备就是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它诞生于1941年的苏德战场,后来更是由于其凶猛的火力和惊人的杀伤力而凶名赫赫,属于苏式暴力美学的经典代表之作。“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能够短时间内将大量炸药瞬间倾泻于目标地,那种排山倒海般的场景曾一度支配着的德军的恐惧,令其为之胆寒。

考虑到喀秋莎火箭炮本身存在的缺陷,一是装弹时间较长,二是在发射后,烟雾较大容易暴露目标。因此中国志愿军一般采用提前拟定战术目标,构建发射阵地,并且依靠夜晚掩护进入阵地,在一到两个齐射后,由汽车搭载迅速撤离阵地。最终中国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炮火打击战术,那便是“快去、猛打、快回”,并且效果卓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喀秋莎”首战告捷

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次亮相,火箭203团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等战术,在火箭炮到达预设阵地后,当晚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开火齐射。几乎顷刻间,300多枚火箭弹径直地落向美第7师阵地上,2个营瞬间被密集的炮火所覆盖,死伤惨重,伴随着冲锋号角的想起,中国志愿军一举夺回阵地。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据美军史料记载,美军选择进攻上甘岭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后勤因素:上甘岭距离“联军”占据的金化城只有7公里远,期间的公路可以为前线部队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福利特凭借300门大炮、40架飞机、120辆坦克攻打上甘岭地区的五圣山。一时间志愿军阵地上瞬间被炮火完全覆盖,面对着美军一天倾泻的30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1000多发,如果按照当时美军炮兵常用的105毫米榴弹炮为例,每发炮弹重15公斤,30万发重量就多达达4500吨,期间还伴随着飞机的空中轰炸和火力压制,中国志愿军阵地上尘土飞扬,被爆炸声所充斥,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火力集群持续轰炸下,上甘岭水平高度甚至被削去数米,理论上已经是不可能还有人能够生还。然而令美军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样的火力打击下,上甘岭阵地的中国志愿军凭借坑道反击战术进行应对,并且成功顶住了美军的炮火打击。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秦基伟

就在上甘岭战斗打响不久,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作战室坐立不安,紧张地研究着此时的战争局势,敌我双方态势,面对美军如此凶猛的火力打击,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仿佛美军在后勤补给方面丝毫没有顾忌,竟秦基伟不禁担心起前线战士安危。当晚他便接通司令部电话,汇报上甘岭实时战况,并请求炮火支援,并且点名对“喀秋莎”的迫切需要。司令部表示:“喀秋莎第二天中午必到!”随即命令火箭炮兵第209团携同24门喀秋莎火箭炮立刻赶赴上甘岭前线战场,秦基伟考虑到“喀秋莎”的重要性,便决定先将其藏匿在预备好的山洞中隐蔽,甚至连自己部队中也仅有绝少数人知晓它的存在。直到确定发动反击作战的进攻命令,这才将这群宝贝疙瘩给拖出来,赶赴炮兵阵地,针对预定打击目标进行炮火火力压制集群打击,极大支援了步兵的进攻。同时为防止遭受着敌军的重点打击,经常一轮齐射后,便立刻转移阵地。每当看到喀秋莎是火箭发射的壮观场面,步兵们都会情不自禁高声呐喊:“炮兵万岁!”。在遇到喀秋莎火箭炮的车号也会主动礼让。这便足以看出喀秋莎火箭炮在中国志愿军心里的地位。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1952年10月份的上甘岭战场早已处于昼失夜复的状态,交战双方已经逐渐熟悉了彼此间的攻击节奏。中国志愿军经常在的17 20时的黄昏时分发起反击,因此经常一旦20时已过南朝鲜军便会纷纷暂作休息,同时暗自庆幸夜晚可以平安度过。可是就在10月30日的黄昏时分,20时已过,此时的上甘岭战场上寒风呼啸,寂寥苍茫。而此时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副师长唐万成却在指挥部等待着反击的时机。所有前沿阵地的步话机也在静候进攻命令的传达。终于21时整的那一刻,随着唐万成副师长开炮的命令通过通话器传达至炮群阵地,紧接着各级炮兵指挥员立刻下达命令。顿时,上百门104门火炮纷纷咆哮着怒吼着进行火力急袭打击,无数炮弹拖着火红的尾巴,寒风中呼啸而过,整个云层都被映得通红。炮弹好似雨点密集飞向敌炮兵阵地。轰隆声响此起彼伏,随即敌方大部分防御工事和火炮主力瞬间化为齑粉,直至炮火蔓延覆盖整个敌方阵地,只是顷刻间,敌方阵地便被彻底瓦解崩溃。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在遭受志愿军如此密集的炮火打击后,敌军的迫击炮群通信网络也彻底瘫痪。尤其是在经过喀秋莎火箭炮一轮齐射后,根据我方窃听到的信息表示敌军仅剩的通信器中也是接连不断地响着各处损失和失联情况的报告。紧接着志愿军第15军突击队在炮火支援掩护下发起冲锋,在战术上的默契配合下,我方炮弹仿佛事先和步兵突击队商量过一般,敌方阵地刚刚经过我方炮火的“洗礼”,步兵突击队后脚便抵达进行残敌清缴。并且后续梯队也跟进投入战斗,趁着夜色的掩护,最终将近两个连的战士越过敌人封锁区,潜入597.9高地阵地,同前面兄弟部队会合构成了反击战的先头兵。 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志愿军战果累累,歼敌一个营又一个连1个连全部歼灭,也成功夺回了597.9高地大部分阵地。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中国志愿军在这次反击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也令敌军颜面扫地,近乎丧失理智般的开始拼命反扑,企图重新夺回失去的阵地。志愿军开始组织重新组织防御工事,炮兵部队立刻转入支援步兵巩固阵地,我军炮火按照计划针对敌军集结地和火力点进行强有力的火力急袭,配合步兵阵型力求阻止敌人的反扑。11月1日凌晨1时4分,敌军再次集结重兵于597.9高地东南侧实施反扑,我军炮兵将喀秋莎火箭炮进行4次齐射,再次凶猛的火力消灭了大部分敌军,击退了敌人的挺进。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战争直至11月25日,由于南朝鲜第2师早已经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于是将其防区交由第9师重新构建防御工事,上甘岭战役也宣告结束。

上甘岭战役,战时长达43天之久,喀秋莎209团历经10次激烈战斗,强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是取得了歼敌12801人的硕硕战果,占总歼敌人数的半数以上,

金城反击战,喀秋莎再次扬威。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成功上台后,考虑战争给美国造成损失惨重结果,因此后续开始逐渐退出朝鲜战场,最终中朝和美国双方达成共识并于6月25日签订停战协议。但是韩国的李承晚却扬言要战斗到底,并且私自在释放战俘的问题上做手脚,企图阻挠双方签订停战协议,他这一愚蠢行为彻底激怒了中国志愿军,于是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将李承晚军队彻底击溃,以战促和。

抗美援朝:彭德怀盛怒之下拉出“喀秋莎”歼敌数万

在金城以南,李承晚仰仗自持5个师的兵力,并且防御工事中遍布铁丝网和雷区以及大量的坑道和火力点。然而对于这场战斗中国志愿军已经成竹在胸并且做足了准备。结果毋庸置疑,中国志愿军再次取得了全面胜利。仅仅20分钟,期间中国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向韩军阵地倾泻了多达两千余吨炮弹,在经历过这排山倒海的轰炸后,韩军的防御工事直接被彻底摧毁沦为废墟,最后志愿军兵分三路大破韩军。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志愿军歼敌五万余人,缴获战利品无数。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使得美、韩狼子野心难以得逞,随后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至此,朝鲜战争结束。

中国志愿军身处异国他乡,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抵御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将那些企图染指我国疆土的侵略者赶回老家,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无数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躯体和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守护着祖国河山,勿忘不忘先辈的牺牲,他们那英勇顽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不畏强权的革命精神,与五圣山同在,与日月同辉!伟大的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上甘岭   拉出   火箭炮   朝鲜   志愿军   炮兵   炮火   韩国   火力   阵地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