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确定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体验的目标。

张瑞敏: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缺陷的冰箱还有76台。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他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阵阵巨响,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1988年,海尔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1990年,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2年,张瑞敏抓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遇,积极进行企业兼并和工业园的建设。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当时红星电器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张瑞敏认为,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用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红星必然重生。在划归第2天,海尔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实行“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很快,企业扭亏为盈。

1998年3月,“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课,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中国加入WTO以后,张瑞敏再次抓住机遇,以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观念确定了海尔的定位。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

国内很多人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但海尔在做了充足预算的基础上,在风险中抓住了机遇。随着海尔的成功“走出去”,海尔的国际化行动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而海尔随后在海外建立了制造工厂18个,营销中心17家,研发中心9家,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2008年8月28日,是海尔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瑞敏再一次举起他那把“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是仓库。

张瑞敏和他的决策层顶住压力,通过取消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率先推行了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战略,海尔在张瑞敏的主导下又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张瑞敏的管理思维再次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海尔实践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搭建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推进员工自主经营,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张瑞敏说:“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30多年的创业创新,他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持续发展,不仅传奇般地把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为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全球化公司,而且以卓有成效的管理为管理界输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经典管理案例,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 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朱军 记者 赵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哈佛   红星   资不抵债   海尔   讲坛   仓库   冰箱   中国企业家   机遇   员工   时代   文化   张瑞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