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爆发后的处理重要吗?还是预防情绪爆发更重要?

我是一名心理教育的工作者,在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在每期的情绪管理课中,都让我收获颇多的是,当老师们在分享自己的治疗对象和案例时,我都不由得去思考他的婴幼儿时期的一个状态。

一个人在成人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情绪问题,都会有他早期的一些伤害经历形成了他的一个潜意识,和潜在的行为模式,导致他在成人后在婚姻中、事业中、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模式,有的出现了偏激或过激的言行,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给自己与身边的亲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我将情绪比喻成一把火,当它燃烧起来时就会毁灭式的烧毁自己与周围的人。所以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灭火,二是防火。

情绪爆发后的处理重要吗?还是预防情绪爆发更重要?

一、情绪灭火

在早期教育的领域,我目前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家长对婴幼儿孩子的养育中,只做到了“养”的部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为主,在“育”的部分却是空白,对婴幼儿的教育依然停滞在过去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和情绪管理教育还存在盲区,处在无意识的状态,这种情况一般三四线城市与县城农村会居多一些。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有见识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养育不再是单方面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情绪性格方面的引导。但他们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呢?除了受到大环境的熏陶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孩子出现了各种情绪问题时: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这么压抑?为何孩子这么难管教等等情况出现时,开始发现孩子有问题啦,然后去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听讲座,找专业的心理老师咨询,回来后再对孩子进行各种方法的调整,这种现象一般在一二线城市居多,让我们从这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一下。

当孩子有了坏的情绪出现时,不外乎以下这些方面:

1.孩子本身

这方面跟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有关,像一些困难型的孩子与迟缓型的孩子本身就带有着,爱发脾气、爱哭闹、不合群、环境适应慢等一些负面的情绪。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本来知道要用耐心去对待孩子但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哭闹不止时,本有的那点耐心瞬间也就被消磨掉了,简单粗暴的行为模式,以暴制暴的镇压手段全都用出来啦。

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还没有得到释放,又遭到从家长而来的粗暴对待方式,可谓是造成了二次、三次伤害,加重了孩子这些负面情绪的积压。慢慢就形成了孩子潜意识里的一种情绪按钮,当他长大成人后,别人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这些情绪按钮,从而唤起他起初的那些情绪,重新点燃了他的坏情绪。

2.家长本身

① 缺乏情绪心理认知。有些家长不能正确认知孩子的情绪,无视孩子的情绪,完全以家长的角度为中心,专制性地让孩子不能有情绪,用严厉的方式禁止孩子的情绪发泄,当孩子哭闹时,有时家长会非常严厉的说:闭嘴,不许哭,憋回去等等。让孩子的情绪被积压,最终导致在一个时间点爆发出来,严重时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② 缺乏耐心与坚持。家长会因孩子的坏情绪屡教都不改,所学到的方法用尽都无计于事最终而放弃孩子,任由他坏情绪的成长没有进行管控,导致后来变的更加严重。

3.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一个长期处于争吵打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好的情绪嘛?即便本身的气质类型是一个容易型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也会让孩子的情绪变的暴躁、变的负面、变的悲观。当面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时,都会激起他负面的情绪。

这些都是当发现情绪之火烧起来后所找到的原因。这时我们会发现,即便我们能很快找到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情绪之火扑灭。但破损已成定局,火灾后的现场会是完整的吗?火灾后的身心灵会是健康的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灾后重建啦,对于现实的火灾现场是好处理的,但也是要耗时、耗力,何况一个人心灵的灾后重建谈何容易,对于幼儿还会有很多弥补时间可以修复。但若是成人后的情绪火灾后果就会变的很严重,很多人会从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有些人为了重建自己的心灵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时间、金钱、甚至家庭婚姻、事业、及子女的童年。

所以,灭火式的情绪管理固然重要,但我感觉防火式的情绪管理意义更加重大。

情绪爆发后的处理重要吗?还是预防情绪爆发更重要?

二、情绪防火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情绪防火的意义远远大于灭火。最好的也是最佳的防火阶段应该是在婴幼儿时期,懂孩子的情绪,会疏导孩子的情绪,能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就显的尤为重要,但这方面要想达成,离不开父母。婴幼儿时期若有一位懂孩子情绪管理的父母,就一定能为孩子建立一个稳定情绪与良好性格的人生。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在三岁前,俗话说,三岁看老,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性格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在婴幼儿早期就基本定性,长大后变化不大,所以在这一时期家长懂得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为幼儿情绪性格塑造奠定好的根基。

在心理学中三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塑造时期,3-6岁是性格形成的潮湿时期。一个人的性格在6岁前基本就会形成,而且会伴随一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情绪爆发后的处理重要吗?还是预防情绪爆发更重要?

为了达到防火的效果,家长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防火措施:

1.父母意识的提高。

首先,父母要从以往传统的养育观念中有所提高与转变。从重视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保障上转换到对幼儿心理情绪层面的重视上。面对幼儿的各种情绪,有一个理智的认知,放下自己过去接受的简单粗暴专制管控的教育方式方法,用冷静理智,科学合理的方法从幼儿的情绪行为角度,转移到幼儿的情绪心理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不让负面情绪积压在孩子的心里,家长有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必会收到好的结果。

2.知识的装备

一切的方法措施都离不开知识的储备,家长要进行幼儿心理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装备,要及早了解幼儿在各个年龄段会出现的一些普通的行为特征,心理发展规律。

例如:二岁的幼儿往往会出现不听话,叛逆等行为,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会经常批评幼儿不听话,不乖,为了让幼儿听话就会去恐吓幼儿,甚至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幼儿让其听话。当幼儿去抢家长手中的碗或勺时,更是被家长严厉的斥责。不可以,你不行,你不会,你不能,你做不好等等一系列的否定,负面标签全部贴到孩子的身上,这些否定式的言语会对幼儿形成否定式的自我认知,慢慢幼儿也会认为自己不行,做不了这些,做不好这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等孩子上了大学住宿了,每周末家长都会收到定期的礼包就是孩子的脏衣服,臭袜子,脏床单被罩等全都邮回来给家长来洗,这时很多家长又会报怨说,都这么大的人啦为何还要让家长来做这些基本的本该个人完成的生活自理的事情,自己难道就不能做嘛?但孩子就会告诉你,我不行,我做不了,我洗不干净。这些话家长们是不是曾经在某个时刻是我们亲自对孩子说过的呢?!

如果家长有过幼儿心理的学习就会知道,二岁左右正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萌芽时期,什么事情他都想去试试,想自己来完成,这一切也是由于他的身体成长发育的一个结果,此时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有了一定的力量,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也对某些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他想尝试自己来做一下。

那此时我们家长所最应该做的就是积极的鼓励配合,言语上给孩子支持,给孩子肯定,给孩子信心,给孩子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幼儿去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是正常的,不应该受到家长的斥责,应该得到积极的引导与保护,不要因孩子的不听话的行为而激起家长自己的坏情绪对孩子进行不合理的管控,把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情绪不佳,坏情绪不得释放,情绪压抑的结果。

在国外,二岁左右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去吃饭,即便弄的身上桌上到处都是也不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家长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擦擦嘴、擦擦手然后再任由他们去自由的抓食。让孩子从尝试中得到快乐,得到自信,得到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超强的自信心。

所以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懂孩子心理知识的家长就会对孩子看似无理的行为有正确的认知,抓住这个关键期给孩子正确的培养。

据多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有很多的成长敏感期,这些敏感期都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最关键的时期,抓住这些敏感期施教的话很容易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各方面的潜能也能在这个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将自己的潜能发展成自己的优势,成为自己的特长,甚至可以带给孩子一个颠峰的人生。

3. 父母要学会有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很多父母不是没有意识也不是缺少知识,而是在面对孩子坏情绪上来时,很容易就被这种坏情绪影响勾起自己的坏情绪。

那些容易以暴制暴的家长,大部分在打骂完孩子后内心都是无比的后悔,有的甚至会抱着孩子哭,并不停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也让孩子迷惑不解,他会错误的认知是自己的家长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导致孩子教育的偏差。

一个不能及时与孩子坏情绪隔离的父母怎么可能在面对孩子坏情绪时会有理智和深入的分析判断呢。我们既要学会引导孩子的坏情绪,同时也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让孩子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

孩子的情绪在发泄的过程中是非常挑战家长们的忍耐度的,如果不能做到对自我情绪的管控能力,很容易被孩子情绪所干扰,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所有的方法技巧全部扔在了脑后,最终导致我们对孩子的放弃。

总之在情绪的灭火与防火中,应该更好的做好情绪防火工作,不让灾难产生才是最好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情绪   婴幼儿   认知   负面   性格   幼儿   时期   家长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