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做过伟人翻译,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要提前写下遗嘱?

如果要说奥运史上让国人记忆最深刻的时刻,相信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北京申奥。何振梁全程参与了北京两次申奥,可以说是为北京申奥奔波多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曾经做过伟人翻译的老人,却在申奥活动里写下了遗嘱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赛场之上。

在赫尔辛基奥运赛场上,有一个叫何振梁的年轻人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心潮澎湃。当时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从此将和奥运会密不可分。

何振梁更不会想到,自己未来将两次全程参加北京申奥,会经历其中的风风雨雨。

给伟人当翻译

1929年,何振梁出生在江苏无锡。

何振梁的父亲是一家小工厂的经理,在当时何家应该至少算是一个温饱之家。然而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何振梁和同时代很多的中国人一样,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背井离乡。

1937年,日军轰炸了无锡,父亲工作的工厂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为了躲避战火,何振梁全家不得不在1938年搬到了上海法租界。

后来,何振梁进入了上海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中法学堂(也就是解放后的光明中学)学习。在中法学堂学习的7年里,何振梁非常刻苦,成绩出色的他在7年里跳级3次。这段求学时光,也为何振梁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本功。

1946年,何振梁从中法学堂毕业,家庭的顶梁柱父亲却去世了。何家的家境顿时紧张了起来,懂事的何振梁便想尽早工作,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不过母亲还是支持他继续求学,何振梁后来考取了能提供奖学金的上海震旦大学机电机系。电机系的课程全程是用法语授课,何振梁也得以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法语又恰恰是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之一,似乎冥冥之中何振梁和奥运的关联在这一刻已经建立了。

何振梁上大学的时候,恰逢风云变幻之际。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何振梁追求光明,心向革命,积极参加我党领导的学生组织。在他看来,青年人的任务不仅仅是读书学习,更是应该为了国家的光明和民族的解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解放前,何振梁还参加了上海人民保安队,配合上海的解放。上海解放之后,他又是震旦大学的第一批共青团成员。

何振梁:做过伟人翻译,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要提前写下遗嘱?

由于学生时代这一段的经历,解放后何振梁被调到了北京,担任青年团中央国际版的法语翻译。何振梁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期间他担任过伟人和总理的法语翻译。

这一段工作经历对何振梁来说受益匪浅,他不仅有机会跟在开国领袖的身边,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还结交了一大批国际友人。

而也恰恰在这段时光之中,何振梁完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入党,另一件就是和梁丽娟相识相知相爱。

入党对于何振梁来说,决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国家尊严、民族的骄傲紧密相连;而和梁丽娟的结合,则使得他在漫长人生征途上的忠实伴侣。何振梁骄傲地将这两件事视为自己“这辈子做的两个正确选择”。

投身体育事业

何振梁最初的工作是翻译,那么他又是如何和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结缘的呢?

1952年7月,何振梁作为翻译跟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回国之后,何振梁觉得自己是学技术出身,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为此,他主动向组织申请调任到当时的二机部四局,从事技术工作。

如果何振梁的人生一直沿着技术的道路走下去,那么中国只会多了一名技术专家,而错失一名伟大杰出的体育工作者。

人生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不仅关系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也会隐隐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1954年,因为要参加国际农村体育大会,何振梁被团中央借调到代表团工作。大会结束之后,回国中转到莫斯科时,何振梁一行碰到了当时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张联华。

那个时候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国家体委也是刚成立不久,在优秀的外语人才上有很大的缺口。张联华知道何振梁是个优秀的外语人才,希望他可以到国家体委来工作。

可是当时何振梁的单位并不同意放人,这事情最后还是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亲自出面协调,最终1955年何振梁才顺利调到了国家体委,负责对外国际联络工作。从此,何振梁算是正式踏上了新中国的体育行业,而他也将在这个岗位上绽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何振梁:做过伟人翻译,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要提前写下遗嘱?

此后,何振梁的人生起起落落,走过艰难的岁月,体会过人生百态。这也让何振梁更加珍惜工作机会,也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祖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腾飞是多么地迫切。这一份迫切之情,最终化作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在他接下来的申奥岁月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之后,何振梁成功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国际奥委会工作期间,何振梁的工作有目共睹,加上背后的祖国日渐繁荣昌盛,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何振梁在8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委员到奥委会副主席的“三级跳”,更重要的是这三次何振梁每一次都全票当选,足见他在奥委会内部的声望之高。

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写下遗书?

1990年,我国正式决定由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这时,距离奥委会投票最终确定举办城市只有短短3年的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何振梁毅然接下了这个重任。从1991年开始,何振梁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北京申奥的准备工作中去。对他来说,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是莫大的荣耀。

为了申奥,何振梁的飞行里程大约有64万公里,折算下来足足能绕地球16圈。他为了向一位奥委会介绍北京的准备工作,从北京飞到巴黎,吃了一顿午餐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国内,继续处理如山的工作。

为北京申奥的过程中,何振梁不仅辛苦,还时常要面临生命危险。

为了拉票,何振梁和妻子梁丽娟飞到秘鲁。而当时秘鲁国内局势动荡,爆炸案此起彼伏,何振梁所住的旅馆门口时刻都有全副武装的防暴军警。

到了阿尔及利亚时,当地的委员为何振梁一行安排了宾馆,而这个宾馆又恰好收到了爆炸威胁。在当时何振梁完全可以换一个更安全的住处,当时何振梁认为这样是对那位委员的不尊重,力排众议,坚持在这家旅馆住了下来。万幸的是,这一夜平安度过。

何振梁的妻子梁丽娟当时也陪在他的身边,为申奥出力不少。何振梁和委员们会面之时,梁丽娟就抓紧一切机会和委员夫人们打成一片。如果有共同的活动,她经常给委员夫人们拍照,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她们。委员夫人来中国参观,梁丽娟更是全程陪同,有的时候渐渐地,几乎所有的委员夫人都和梁丽娟成了非常投机的朋友。在“夫人外交”之余,梁丽娟写了大量宣传申奥的文章,还翻译了萨马兰奇的传记,常常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中国人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然而包括何振梁在内的中国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最后的投票中,北京以2票之差败给了悉尼。

宣布结果的那一刻,澳大利亚人欣喜若狂,何振梁不得不强忍内心的失落和痛苦,有风度地上前对他们表示祝贺。

何振梁一直强忍着痛苦,远在国内的女儿打来电话安慰失意的父亲,只有在家人面前,这个一直坚强的男人才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虽然结果不如意,但是祖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的劳苦功高。申奥代表团回国的时候,依然有数千群众来接机。人群中有一副标语“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

何振梁看了之后,百味杂陈,他把这句话和申奥的愿望一起埋藏进了心底。

事后复盘这次失败,何振梁举了几个细节上的例子。

譬如1990年亚运会期间,我们邀请60多名委员来观摩北京亚运会。那个时候我国其实已经在考虑申报奥运,但是却对这批重要的委员并没有有意识地开展工作。让60多名委员挤在一辆普通的大巴里,这就让这些委员对北京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怀疑,这样的印象难免影响到我们后面的申奥工作。

93年国际奥委会来北京考察时,当时有关方便安排他们参观的是建设于60年代的首都体育馆。而这个体育馆设施陈旧,特别是运动员更衣室和洗澡间分别在通道两侧,这一点让考察组非常不满意。

何振梁:做过伟人翻译,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要提前写下遗嘱?

第二次申奥,在何振梁的带领下,北京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重头再来。何振梁也再一次踏上了申奥的征程。

此时年近古稀的何振梁还受到肾病的困扰,医生建议尽早进行治疗,但是为了不影响申奥工作,何振梁毅然将治疗延后。

又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何振梁奔波于世界各地,辗转于各大洲之间,他不知疲倦地工作。2001年2月开始,何振梁强忍病痛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何振梁为此专门给家人留了一封遗书,如果发生不测,子女才能打开;如果平安归来,这份遗书就原封不动。

尽管路途艰辛,但是何振梁总是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展示给世人,他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申奥的重要会议。

这一次,皇天终于没有负有心人。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

这一次,北京超出了第二名34票,成功拿下了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一刻,何振梁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和91年那次不同,这一次的眼泪是幸福和喜悦的。

1908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天津青年》提出过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前两个问题,已经陆续都被后人解答。而最后一个梦想跨越了百年也终于成真。

萨马兰奇口中的“北京”两个字,虽然简短,但是却凝聚了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努力,这其中的沉甸甸的分量,相信唯有何振梁体会得最为深刻。

不可收买之人

2008年8月6日,何振梁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这个时刻对于这位为了申奥奋斗大半生的老人来说,一定是最幸福,最荣耀的时刻。

2015年1月4日,何振梁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国际奥委会宣布,2015年1月5日起在总部降半旗三天以示对何振梁的哀悼。何振梁能够在身后享此殊荣,除了因为他对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更重要的何振梁一生廉洁的高尚品格。

何振梁:做过伟人翻译,为北京申奥奔波,为何要提前写下遗嘱?

奥运会走到今时今日,其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单纯的体育领域,而是成为一项巨大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个别国家会采取各种手段去拉拢奥委会成员,以获得支持。

在面对巨大的诱惑时,有人经受不住考验,而何振梁则是少数几个坚持原则的人。曾经有申奥城市为了投各委员所好,会根据他们的习惯爱好建立个人档案。而盐湖城丑闻曝光之后,何振梁的档案上空空如也,这也让何振梁获得了“不可收买之人”的美誉。

何振梁85年的人生,恰恰是中华民族由落后走向逐步复兴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复兴的同时,中华民族也需要在体育领域重新崛起,这对于凝聚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极为重要。而何振梁恰恰是深度参与这个重新崛起过程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因为他和诸多有识之士不知疲倦的工作,才迎来了中国体育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机会。

北京申奥成功不仅是一次盛会的举办,更是一次全民族的重新凝聚,更是一次让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魅力的重要机会。

懂了这个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何振梁在申奥成功后用中英文说的那句

“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为我的人民骄傲”

全文完

参考资料

《奥运先生:何振梁》

《何振梁:一生献给奥林匹克》

《奥运功臣何振梁鲜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国家体委   国际奥委会   遗嘱   伟人   上海   北京   中国   奥运会   奥运   委员   人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