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记得史书上记载,刘备自从遇到诸葛亮后,就对众人说,我遇到了诸葛亮,犹如鱼遇到了水。

这比喻也太妙了,成语如鱼得水的典故正从这里来。当时他们两人的关系确实非常好,毕竟诸葛亮的隆中对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意义非凡,深得刘备佩服和赞叹;在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前往东吴完成联盟的重大使命,给了刘备当下最温暖的拥抱。

可是,在刘备入川后,打仗所用的谋士一般不带上诸葛亮,一直到临终才急忙传召诸葛亮前来。看来,他们的关系似乎没有之前的那么好了,个中微妙关系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其实,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多多少少有一点嫌隙,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诸葛亮罕见的批评刘备

有时,在处理繁忙的军政大事后,刘备忙里偷闲,会重操起年轻时候干过的工艺活来解解闷。有一次,刘备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头盔装饰品,很快,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即将完工之时,正巧被诸葛亮撞见。

只见诸葛亮二话不见,上来就批评刘备要有远大志向,不要整天搞这些妇女玩意活。当时,刘备的心里肯定是炸锅了,心想我是老大,你一个小小的谋士竟然敢批评领导,胆子也太大了吧。

或许,刘备平时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没有立即对诸葛亮发火,表面上对诸葛亮表示先生说得对,暗地里对诸葛亮的印象多了一层厌恶感。



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三顾茅庐,并没有那么愉快

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特意演了一出三顾茅庐,在史书上堪称君臣的典范,屡屡被后人称赞。

对诸葛亮来说,他的美名和传说已经包装得很好了;但对刘备来说,这是一场耗费心血和精力的苦力活。

就像《三国演义》里写的,刘备每次去找诸葛亮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选定良辰吉日、选好出发路线、提前打探诸葛亮的消息、出发前沐浴更衣、斋戒等等,经历了三次上隆中才见着诸葛亮,期间,刘备和二弟、三弟还大吵了一架,原因就是大哥刘备不值得这么低声下气求一个书生兼农民,张飞和关羽都看不惯诸葛亮的高架子,三番两次想把诸葛亮五花大绑,都被刘备制止了。

事后,刘备终于见到并请到了诸葛亮出山谋事,但三顾茅庐的艰辛历程肯定让刘备刻苦铭记。或许,每每想到这里,刘备心中多多少少对诸葛亮有一点不满,说实在的,这读书人的架子也显摆得有点高了,作为领导能这样抬举你,算是你天大的福气了。


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入川后的渐渐疏远

或许,在荆州期间,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如鱼得水;但入川后,他们二人的联系和感情就渐渐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密切和亲密了。

在川期间,刘备经常带着庞统、法正、黄权等谋士,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有军事才能的谋士,能够在军事派兵布阵、制定战术战略上有所贡献;而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坐镇后方,稳定政治基本盘。

我们常说,如果两人之间经常不联系的话,感情自然就会变淡。

刘备和诸葛亮也不例外,由于带兵打仗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刘备与法正相处的时间,渐渐多过与诸葛亮相处的时间。后来,诸葛亮的一句话也间接证明了刘备与法正的感情是非常铁,说的正是几年后,刘备想出兵攻击孙吴,诸葛亮等人劝不住,就搬出了这么一句话“要是法正在就好了”,意思就是刘备即便不听诸葛亮的话,也会听法正的话。

不为别的,就因为法正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好过诸葛亮和刘备的。


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白帝城托孤:君臣猜忌

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句“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说如果诸葛亮有想当皇帝的心,那刘备允许他取代刘禅成为一国之君。后来,刘备托孤的典故被人们称赞不已,称这是史上最好的君臣典范。

其实不然,刘备的话句句诛心,首先是拿诸葛亮与曹丕作比较,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后来,又说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没有本事,如果诸葛亮不嫌弃,就取而代之。

如果诸葛亮没有一点政治才能,听不懂刘备的言外之意,那他早就成了刘备的刀下鬼了。

那诸葛亮与敌人作比较,本就不妥,要知道曹丕可是蜀汉一定要灭掉的对象,因为他做过对不起汉室家族的事情——篡汉。如果诸葛亮跟他们一样,岂不是要自寻死路;其次,就像易中天所说的,天下没有一个帝王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事实上,刘备也没有这心思,只有听不懂人才会被刘备带到沟里去。

这里边就可以看出,刘备死前还对诸葛亮抱有戒备之心,因为诸葛亮太能干了,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刘禅镇不住诸葛亮,于是,就试试诸葛亮的心,看他有没有像曹丕篡汉的心思。如果有的话,诸葛亮早就身首异处了。


长大后才明白: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

政治分歧严重:联吴还是抗吴

诸葛亮终其一生,战略从来都是自始至终不渝,自隆中对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后,他非常坚定的支持和坚守这一主线,从来就不曾动摇过,在夷陵之战后立马修复蜀汉和东吴的关系,重归于好,甚至在孙权称帝后,诸葛亮不顾朝内的反对声,毅然选择继续与之交好。

那刘备呢,开始是联吴的,后来呢,就不联吴了,反而出兵攻打东吴,全然不顾既定战略,总想着如果能吃下东吴这块肥肉,也不失一次惊天动地的大好事。

于是,就在刘备执意攻打东吴前夕,诸葛亮肯定与刘备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至少是煞费苦心的劝说,然而,诸葛亮苦口婆心的良言,在刘备看来,就是听不下去的废话,反而更加对他不满了。

曾几何时,诸葛亮非常怀念赤壁之战时候与刘备共同并肩作战的日子,如今却在政治路线上有巨大的分歧,让两人闹得相当不愉快。

后来,事实证明,刘备错了,临终前急忙召见诸葛亮和另一位大臣李严,下旨让两人担任辅政大臣,其实,李严就是刘备设下的棋子,主要作用是牵制诸葛亮的权力,免得儿子刘禅被架空。

不过,刘备死后,李严就被诸葛亮设计陷害了,当然,刘备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蜀汉   东吴   茅庐   关系   谋士   如鱼得水   史书   传说中   临终   战略   政治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