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说着容易,其实很难做到。我们常常以物喜,以己悲,动荡的情绪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我看到这个小孩表现得不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看到一个小视频,小男孩在推一位阿姨荡秋千。阿姨开心地说:“天哪,我好幸福呀,宝宝好棒呀。”阿姨是尊重小朋友的,完全用平等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很友好。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听到表扬,这小孩很镇定,没有开心地大笑,也没有更加用力,他还像刚才那样平静,一下一下地推送秋千。这种很认真的样子,让人喜欢。

但我也有点惊讶,这小孩不过三岁多,他的情绪是稳定的,含蓄的,内敛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激动,受到外界的干扰比较小,有点微微的‘不以物喜’的模样。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他也不是一次两次这样了。记得那个雨夜,家人们大都去陪着爷爷奶奶出去了。外婆带着姐弟俩玩游戏,弟弟一下子击倒了好几个塑料瓶子,外婆宣布弟弟获胜。

小孩没有得意地大喊大叫,只是摸摸头而已。同样,十一假期时,他跟奶奶抛皮球玩,用尽全力扔出去,力道之猛,每次都给自己坐个大屁股墩儿。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有一次,扔得太高,奶奶努力伸开手臂也没有接到,小孩获胜。爷爷欣喜地问:“奶奶接到没有?没接到吧?”这句话暗示他的胜利,但小孩没有尖叫着跳起来庆贺,他依然很淡定。

这跟孩子天生的性格有关,也跟后天的养成教育有关。首先,大人给予孩子的各种意见是真诚的,没有敷衍的。他做得好的时候,不是笼统地大声赞扬:你好棒,你好能干呀。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小朋友在摘花生的时候,自己边用力摘,边好奇地品尝了一颗。妈妈问:“好吃吗?”这时候,没有夸奖他的能干,而是把重点放在他对劳动果实的体验上。

所以,小孩所产生的感受不是‘我很厉害’,而是劳动才能把花生摘下来,才能香甜地吃到嘴里,朦胧地意识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但并没有夸大他的个人行为,让他飘飘然。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这一点可能是家长无意识做到的,是一种习惯,但确实不错。就像暑假的时候,他学着姐姐,拿着一个方格本学写字。妈妈并没有敷衍地夸奖他,而是认真地告诉他本子要放正,笔要拿好。

表扬小孩应当是真诚的,也应该是有分寸的,不是他随随便便做点事情,大人都要一律地鼓掌喝彩,那会让他失去自我认知,导致他在小小的心里认为自己最能干,谁都比不上。渐渐地目空一切,难免会造成任性与自私。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大家还记得,他和姐姐一起吃饭的那个视频吧,弟弟以为自己掌握了喝到纸盒牛奶的技巧,用力把吸管撕下来,然后就懵了,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插进去。

他理所当然地把纸盒放在姐姐面前,什么也没有说。看来平时姐姐照顾他很多,但姐姐今天情绪不太好,说放我面前干啥,我又不喝。弟弟傻眼了,不知怎么办才好。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小朋友开始向妈妈告状:“姐姐不帮我弄。”最后,姐姐还是帮忙了,迅速地将吸管插进去,把牛奶放在弟弟面前。其实,六岁的姐姐的情绪这种情绪也是正常。

家长做得较好的一点是,妈妈没有张口就训斥老大:“你干嘛不帮他弄,弟弟小,你比他大,就应该帮助他呀。”妈妈也没有不耐烦地责怪老二:“你不会自己看着姐姐的方法去学习吗?长眼睛是干啥的,都三岁了,啥也不会……”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你如果喜怒无常,容易失控,他们也就学会了抱怨、指责、推诿直至崩溃发怒,在情绪上完全无法自控。即便每次都后悔,但也于事无补,会用一生去弥补这个情绪的黑洞。

但家长当时只是轻轻地说:“你帮他一下。”姐姐于是动手做了,而弟弟呢,在自我认知上,会有一个新的推进:我还有很多不会的东西,我要向姐姐学习。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大约,小孩子初期平静而稳定的情绪,长大成人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性格的养成,一方面是受到家长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行为,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平和的应对。

情绪稳定的小孩是怎么养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情绪   小孩   能干   阿姨   小朋友   弟弟   姐姐   家长   稳定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