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面对日益严峻的核威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的意识到,原子弹、导弹等国防尖端科技的研制已迫在眉睫。1956年在周恩来、聂荣臻等的主持下,人民政府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决定由聂荣臻主持国防尖端科技工作。

同时,人民政府还和苏联政府展开密切合作,在中苏两国共同努力下,先后有两千多名苏联专家来华工作。苏联专家同时还带来了大量中国当时急需的图纸资料,在百废待兴的那个特殊年代,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随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1959年6月,赫鲁晓夫访华,这一次他和毛泽东大吵了一架,脾气暴躁的赫鲁晓夫拂袖而去。他吩咐苏方在华负责人,撤回所有的苏联专家,销毁在华的一切图纸资料。赫鲁晓夫还扬言,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这给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铭记这个耻辱的日子,中国方面决定从1959年6月开始,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工程代号就叫“596”工程。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制原子弹,这是何其艰难的一项工程。

坚韧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国家的召唤下,无数的科技工作者辞别了家人,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国家的未来。那时候的邓稼先只有35岁。这位美国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辞别了父母、妻儿,远赴西北荒漠,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西北条件艰苦,科研人员和战士们喝着盐碱水,吃着掺了沙子的窝头,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数据,就先在纸上进行计算。原子弹的爆炸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可当时没有计算器,甚至连计算尺都没有,大伙就用算盘打,用手指计数。

经过两年多繁复而艰难的计算,这些看起来简陋又寒酸的人们,竟然奇迹般地模拟出了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不知道如何引发链式反应,大伙就用黑火药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爆轰实验。一天下来,负责实验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等人经常被炸药熏地“灰头土脸”。

原子弹研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浓缩铀的加工。为了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浓缩铀,除了要和这些高放射性的物质打交道,还要面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国民党的飞机几乎每个月都会深入西北进行侦察,美国人则叫嚣着要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面对重重压力和危险,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夜以继日,克服着一个个的难关,解决着一个个棘手的问题。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的罗布泊,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望着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在场的所有人都沸腾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从那一刻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导弹是现代国防的基础武器,没有导弹,我们无法抵御来自天空的核威胁,即使是最基础的国土防空都无法做到。钱学森访问哈军工的时候,当时的哈军工校长陈赓大将向他说明了自己的疑虑:“中国到底能不能研制导弹”?

钱学森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就这样,中国的导弹研制工程上马了。无数的科技人员远赴西北荒漠中的酒泉,开始了导弹的研制。酒泉环境恶劣,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战士们头一天搭的帐篷,第二天早上就被风刮走了。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工作者和战士们投入了紧张地研制工作。没有试车台,没有数据,没有风洞,甚至连最基本的燃料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带着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奋战在一线,从仿制到自制,一步一步地摸索着。1960年,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最危险的两弹结合实验开始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核武器才具有实用性。两弹结合,最害怕的就是原子弹在发射的过程中发生颠簸。一旦运动过于剧烈,引发核爆,后果非常严重。为了测试原子弹的稳定性,二机部部长李觉索性豁出去了。

他把原子弹放在自己的吉普车上,开着车在石子路上狂奔。大伙惊呼,李部长是不是疯了,后来,李觉就多了个“拼命三郎”的外号。凭借着这样的劲头,1966年,中国第一颗核导弹发射成功,中国自此有了实用性的核武器。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在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自此之后,卫星便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应用,1962年,美国正是通过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发现了苏联在古巴修建的导弹发射场,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敏锐的认识到卫星的重要性,毛泽东更是满怀激情地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6年,以赵九章先生为带头人的人造卫星研制项目正式启动,然而,人造卫星的研制却充满了变数。

1968年,饱受迫害的赵九章先生自杀,人造卫星研制项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造反派们疯狂冲击试验基地,为了保护人造卫星项目免受冲击。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造卫星研制项目艰难的开展了。由于人造卫星技术被美苏等超级大国垄断,因而聂荣臻只提出了四点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上得去即卫星要能发射;抓得住即地面雷达系统能捕捉到;看得见即不论白天黑夜在夜空中都能看到;听得到即卫星上搭载的音乐盒能顺利地唱响“东方红”乐曲。

年轻的航天工程师孙家栋勇挑重担,成为了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为了保证卫星的稳定性,孙家栋将卫星的外形设计成了类似于球体的正72边形。为了应对太空的高温、高辐射、低压的环境,孙家栋和科研工作者们自己动手,模拟太空环境,他们还自行研发了一种性能稳定的卫星防辐射涂层。

我国为什么能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造“两弹一星”的奇迹

整个卫星加上仪器和音乐盒,总重173千克,是苏美法日四国第一颗卫星总重之和。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这颗叫“东方红一号”的人造卫星飞向浩瀚的宇宙,几个小时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伴随着东方红乐曲那熟悉的旋律,中国成为了继美苏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个时代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任何的科研成果国防尖端科技方面一片空白。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完全靠自己摸索,在世界国防尖端科技领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其中之艰难,道路之曲折坎坷,难以令人想象。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两弹   赫鲁晓夫   酒泉   周恩来   苏联   人造卫星   条件下   原子弹   导弹   中国   国防   艰苦   奇迹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