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来源:新甘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蔡文正 见习记者万及敏

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已经在黄河上漂流了千余年。

黄河浪上,一叶看似晃悠悠的羊皮筏子在筏客灵巧的划动中起伏漂荡,木桨挥起来,歌儿唱起来。

一河一城一筏子,见证着更替,述说着变化。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羊皮筏上筏子客

今年七十多岁的张德宝是羊皮筏子的传承人。15岁时,张德宝从父亲手中接过“划板子”,开始在黄河上“漂荡”,这一漂就是五十多年。

在与黄河接触的日子里,张德宝变得如黄河水般沉稳内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一旦谈起黄河和羊皮筏子的故事,就有了说不完的话。

“羊皮筏子从制作开始就极其耗时耗力,每年11月份开始准备皮子,一直到来年四五月份才能做好一个筏子。”张德宝说。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羊皮筏子,平日里却娇贵无比,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容易腐烂,晒在太阳下容易变干变硬。羊皮筏子喜阴,张德宝平日里接待完游客后,就立马把羊皮筏子立在码头上,控干水后,放置在阴凉处。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黄河穿过兰州城

平日里的细心保养,让张德宝的羊皮筏子极为耐用。“现在注意一点,一个皮筏子能用三四年。”在张德宝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两岸垃圾遍布,河里泥沙堆积,筏子一下水,就粘上一层厚厚的泥巴。近几年,经过治理,黄河卫生条件逐年变好,张德宝的羊皮筏子上不仅越来越干净,也很少再有修补的痕迹。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羊皮筏子的传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它世代传承下去。”和羊皮筏子几十年的相处,张德宝对皮筏子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准备这几年再做一些羊皮筏子、招一些徒弟,把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划板子”交给他们。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张德宝和羊皮筏子

一河一城新变化

四十多岁的罗宏,按辈分叫张德宝一声“叔父”。罗宏在几年前也拿起了“划板子”,让自家的羊皮筏子开始在黄河上漂流。

在罗宏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黄河边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树,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河滩两边。那时候的黄河没有岸堤,一到夏天,浑浊的黄河水就会把这些小树直接淹没,河水退去,就会留下厚厚的泥沙。

“那会儿黄河上连桥都没有几座,和现在不能比,这羊皮筏子也是想要托运货物和渡河的人才会用到。”罗宏说。“现今,咱这羊皮筏子已成为黄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时光流转,现在的黄河两岸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在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羊皮筏子也从最开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转变为旅游观光、吸引游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日傍晚,迎着晚霞,迎着河风,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里畅游。起起伏伏间,清澈的“母亲河”映衬着沿途的灯光,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黄河风景

两岸人民幸福河

“记忆里我小时候是在黄河上度过的,那会的羊皮筏子是罗宏爷爷他们制作的,我也跟着他们学习,1999年那会黄河涨水,划着筏子碰见浮桥时,每次都要趴着才能不碰上桥身。”张德宝说出一段难忘的经历。“二十年前,兰州只要一刮大风就黄沙四起,家家户户都需要紧闭门窗,躲避风沙的侵袭。沙尘最严重的时候,站在黄河边都看不见对岸。”

「我和黄河的故事」一河一城一筏子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南北两山广泛种植林木,经过长期治理,黄河两岸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黄河水变清了,两岸树变绿了。

“以前的山上光秃秃的,黄河岸边都是土路,河边就长了一些杂草。这几年黄河边种上了树,三四年前,黄河风情线也全线贯通。”五十多年间,张德宝亲眼见证了黄河两岸从一片荒芜到绿树成荫。

随着黄河风情线的建成使用,在黄河边跑步锻炼、散步观光成为了居民的日常。“黄河风情线建好后,来我这里坐筏子的游客越来越多。”张德宝说。“环境好了,外地的游客也多了。这不,我的羊皮筏子也成了游客‘打卡’项目之一,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了起来……”

张德宝与罗宏的羊皮筏子,不仅是筏子客的传承,更是记忆深处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筏子客在黄河上勇搏激流,也见证着黄河岸边的历史变迁,见证着这片色彩斑斓、厚重古朴的西北大地上新时代的生态巨变。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筏子   黄河   兰州   板子   甘肃   羊皮   河边   两岸   见证   游客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