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这位来信人已经有83岁的高龄了,称自己认识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已经和她们分别44年了,希望电视台能告诉他女学员们的近况,并安排他们见面。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有些疑惑,立即打电话和女飞行员们核实,结果,来信人的身份让他大吃一惊。

来信的人是谁?他和第一批女飞行员们有何关系?他们最后见面了吗?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14名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这位给中央电视台寄信的人正是赵赠熊

1949年秋天,时任国民党特种空运库库长的赵赠熊,正在苦苦思索自己的前途问题。

此时的国民党早已溃不成军,退到了大西南,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西南战役。思索不定,赵赠熊在夜半时分悄悄来到妹妹家,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听听妹妹和妹夫对时局的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去是留。

妹夫是共产党员,他坦白道:“现在国民党大势已去,共产党领导国家已成定局。你是有丰富的飞行经验,正是共产党急需的人才,若你能接受考验加入共产党,未来是大有作为的。你要早日考虑清楚才是啊。”

听着妹夫的劝导,赵赠熊有些感慨。当初为了革命,弃笔从戎,是为了国家更加昌盛,但蒋介石倒行逆施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他当初的意愿。

赵赠熊明白,抗战胜利后,尽管他的官位步步高升,但生活在内战里的百姓们却依旧水深火热。蒋介石的做法早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唾弃,迟早要完蛋,这使得他更坚定了信念,决心投向人民的怀抱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赵赠熊

他被调到成都后不久,上级要求落实“家属先走一步”的指令,赵赠熊只能把6岁的大女儿、3岁的儿子和妻子送上飞机,才数月的小儿子因患大脑炎住院治疗而留在了他身边

同年11月30日,已经解放了重庆的人民解放军对成都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此时,城内外哄乱一片,为了防止特种空运库的物资被趁机抢走,他迅速将全部物资封锁起来。

解放军进城后,他第一时间将库里的物资完整地向我军代表移交,并光荣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政府认为,赵赠熊是不可多得的飞行人才,应当让去去学校培养人才,于是他便被派去牡丹江第7航校当教官,职位下降为副排级。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1950年,新中国开始筹建第一批女子飞行大队,先后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挑选了55名女学员,送往第7航校学习。其中,女飞行员的人数是14人

第7航校的领导把赵赠熊和其他两位飞行教官找去,向他们布置任务:“你们三位是学校里最好的飞行教官,领导完全信任你们,所以任命你们三位任职女飞行员的教练。”

领导再三叮嘱,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已经有女司机、女坦克手了,但还没有女飞行员。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们一定要保证14位女飞行员一个也不淘汰。因为她们对新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随后,赵赠熊把14名女飞行员飞卫三组,阮荷珍、周映芝、秦桂芳、邱以群、万婉玲5人成为他的学员。

正式教学前,赵赠熊有些担心,因为他从来没有教授过女学员。几年前,国民党也曾尝试过培养女飞行员,还专为她们设定了女飞行员的标准,结果没有成功。男飞行员的标准倒是相对容易培养出人才,可若是完全按照男飞行员的标准来要求女同学们,会不会太严格?

但这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每一个女生都能成为一个合格飞行员。赵赠熊犯了难,这可怎么办?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当他接触了女学员,正式教学后,这些顾虑就被打消了。这些女同学虽然好面子、胆子小、怕批评,却服从管理、勤学好问,学会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且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都是高中毕业的,有的还是大学生,理论课程就很容易被接受,凑出不少动手操作的时间。

在实际飞行中,他发现有个学员胆子特别小,操作也不够果断。为了使她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和提高单独处理能力,他专门设定了一套飞行方案,每次飞行结束都夸奖这位学员的进步。渐渐地,这位同学克服了依赖思想,飞行能力也大幅度提升。

女学员们的刻苦精神也常令赵赠熊感动。她们知道,这次训练不仅是为了学成人才,更是要担起解放妇女的半边天,所以总是闷头训练,希望早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在不断的训练后,她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小马力飞机驾驶要领。这期间,上级要求加快培养飞行员的速度,赵赠熊与其他两位教官商量后,决定跳过中级飞行训练,直接转到高级飞行,学习操纵大马力教练机

这在航校还是第一次,而且飞行训练非常注重循序渐进,所以这个计划刚开始时并不被大众看好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赵赠熊和他的学生一一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飞行训练的难度陡然增加,就导致有位女学员跟不上了。她自己急得哭出来,向赵赠熊道歉:“教官对不起,我出不了师了。我自身太笨了,飞不好。”

赵赠熊边听边安慰:“这次飞行难度大,你短时间内没学会是正常的。我们还有时间,教官有信心带你。而且上级有命令,14个女学员一个也不能淘汰,你们都是国家未来的人才,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放弃。我希望你在起飞前多做一些准备,到空中就不会糊涂了。”

女学员听完赵赠熊的话,重新拾起来信心,并且每次起飞前,都要先向他做预备飞行报告。赵赠熊对此感到很是欣慰,每次看见她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予表扬。

到毕业时,5位学员的飞行水平基本都拉平,都成为了合格的飞行员。

1951年5月的一天,惠风和畅,天气晴朗,风速、可见度、风向都很合适。机场上所有的其他飞机都全部停飞,因为今天是检验女学员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因为第一个单飞对其他学员影响较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所以赵赠熊选了阮荷珍做为第一位放单飞的人选。她沉着冷静、单独操作能力强,能让其他学员镇静下来。

分给学员单飞的飞机是美国的PT-19训练机,这种飞机翻修多次,许多零件都是用旧配置组装起来的,安全系数极差。最令可怕的是,这架飞机上没有通讯、导航设备,这就意味着,一单飞机离地,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靠飞行员的判断能力和飞行技术去解决。

年仅19岁阮荷珍走到驾驶室,有些紧张的扣好安全带。赵赠熊见她情绪不稳定,走到她旁边宽慰:“你的驾驶技术完全没有问题,照教官平时带你的一样飞,放松心态,不要紧张。”

阮荷珍望着教官,点了点头,并说:“有信心!我一定要飞起来,一定要为妇女争气!

机场上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盯着飞机里的阮荷珍。几分钟后,寂静地空地上传来轰鸣声,飞机在经历令人不安的滑翔后终于起飞了,地面上的人们欢呼雀跃,中国航空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阮荷珍

阮荷珍按正规航线飞行了一圈,安全着陆。她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朝着赵赠熊敬军礼,声音颤抖地说:“报告!阮荷珍按要求完成了飞行任务。”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后几天,14位女飞行员全部顺利单飞毕业。

1951年11月,阮荷珍等14人全部分配到空13师工作。但按照规定,离校后,她们不准对外通信,从此,他们就失去了联系。没想到,这一别就是40多年

学员们离开后,赵赠熊继续在航7校任职。期间教授出300多名飞行员,其中不少人参加抗美援朝,成为战斗英雄。

1955年,赵赠熊被邀请到北京参加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证书上对他做出这样的表扬:该同志飞行670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未做过危险动作,为全部安全飞行之典范。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正当赵赠熊信心百倍,准备大干特干时,命运却开始捉弄他。

次年夏天,航校校长魏坚找到他说:“赵老师,你在航校工作近8年,在完成全校飞行训练和安全工作,以及培养飞行员、往我劳动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赵赠熊感觉有些奇怪,平时都是正常说话,为什么今天要这样夸我?他恭恭敬敬地听着,一声不吭。魏校长又说:“现在实行军衔制,你的级别和年龄不吻合(即年龄大级别低),考虑到这一情况,学校准备让你专业去民航工作,你有什么意见?”

赵赠熊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当即答到:“上级既然已决定,那就照办吧。”

天不遂人愿,民航公司也嫌他年纪大,把他降为飞行调度员。他在此后几年于民航公司和航校之间来回折腾,最终于1961年被分配到机械厂当科员

在厂里工作16年后,两鬓斑白的赵赠熊从机械厂退休,回到故乡武进嘉泽镇定居。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老年赵赠熊

1994年9月14日这一天,他在电视里看到了曾经的女学员接受领导人接见的镜头。

他看着电视里的学员们,回忆起她们年轻时的模样,仿佛阮荷珍成功单飞的回忆还是昨天发生的事。中央台对这些女学员进行采访,他们和他一样成了老年人,44年,弹指一挥间啊。

当晚,赵赠熊就决定向中央电视台写信,希望电视台能告诉他学员们的通讯地址,有生之年再见一面。

信寄向了遥远的北京,他在家里默默等待着。但他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中央电视台的消息,于是他又写了第二封。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朱德总司令亲切会见14位女飞行员

突然有一天,常州市电视台派人来采访赵赠熊,并告诉他电视台已经和周映芝联系上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希望有一天能与女学员们相聚。”

有了电视台的搭线,赵赠熊终于和女学员们见面了。

分别40多年,他们也没有疏离,场面非常温暖。那天上午,周映芝和另一位学员把赵赠熊接到航空博物馆,还邀请了魏校长一起来见面。几人见面,激动地拥抱,互相道好。

在航空博物馆馆长的陪同下,大家一起乘电瓶车参观飞机。电瓶车开到PT-19训练机前面时,周映芝指着飞机兴高采烈地说:“这是我们的启蒙飞机,我们对它有深厚的感情!”

接着,她回忆起当年训练时的场景:“我们大多是南方人,在那冰天雪地的牡丹江里训练可真是够苦的。我们每次空中训练30分钟,下机后全身都冰冷的没有知觉了。赵教官要带我们5个人,该是多么的辛苦啊!我们怎么能忘记赵教官!”

赵赠熊听着学生滔滔不绝的感激,没有插话,只是憨厚地笑笑。魏校长打趣道:“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像你们这样良好的飞行员。”他这番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1994年,一位83岁老人向央视写信求助,身份核实后引来电视台专访

这一天的时间过分飞快,一下子就到了要分别的时刻。周映芝紧紧地握住赵赠熊的双手,不舍地说:“赵教官,没有您,肯定就没有现在的我,我真的十分感激您当年对我的鼓励。咱们分别了44年,往后的日子不能再失去联系了,一定要常通信呀!”

赵赠熊点了点头,然后众人依依惜别,他回故乡继续照顾病儿。

此后,赵赠熊常常和他的女学员们通信,每逢过年,还会收到一大叠贺年卡。学员们的关怀温暖了他的老年生活,也让他曾经的辉煌为人所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人民解放军   航校   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教官   飞行员   上级   学员   专访   央视   飞机   身份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