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要说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人敢说他这辈子离得开金钱。没有钱,你吃什么?没有钱,你穿什么?没有钱,你凭什么养育孩子、孝敬父母?金钱的作用虽然是不可低估的,但是这个世上比金钱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许多人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

《故事》有一位30多岁的业务经理,拼命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这“三个一”的目标尚未达到,却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如今,为了多赚钱同时打两三份工,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工作的人不占少数,这无疑是“今天用命赚钱,明天拿钱保命”的做法。正如《圣经》上所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处呢?”仔细想一想,包括健康和亲情,还有很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得多,比如生命、友情、爱情、理想、事业、人格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很多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金钱可以买到鲜花,但它买不到青春;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它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帮助,但它买不到忠诚;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它买不到友谊……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曾结合自身经验和切身体会,劝勉青年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太着眼于金钱回报,应当讲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是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你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所说的这个“利”字指的就是金钱。人生在世,追求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对待金钱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金钱;二是千万别抠门,做了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这两种人的下场通常都是可悲的。

《故事二》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深得父王宠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萧纪颇有文韬武略,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内劝农桑,外通商贾,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太当回事,可他偏偏就极其吝啬,一文钱都要算计,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政治流星。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一次,萧纪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后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因此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14城俱失,金银财宝尽被掳去,萧纪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比萧纪还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他继承了祖父万历生性吝啬的毛病。小时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为了节约起见,他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崇祯没有搞清楚吝啬与节俭的区别,节俭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花费恰到好处;吝啬则是当用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崇祯这种守财奴式的“节俭”,对于他的中兴帝国之梦,也是致命的一击。1645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岌岌可危,无计可施的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襄却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100万两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心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只得放弃了这一原本还算不错的计划,而坐困城中。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要想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问题。大明王朝国库里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而崇祯的个人财产却丰厚无比。因此,大臣们多次上书恳请,希望崇祯能拿出内帑(皇室内府的库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们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宫内搜出的白银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为了节省100万两而丢掉了3700万两,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样的损失是再简单不过的一笔账,小学生都能算出来,为什么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呢?就是因为他把钱看得太重了,心态一旦失衡,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十分荒唐的。

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都是指那些只知敛财却不知怎样使用的人。这样的人在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寻常百姓,都大有人在。金钱的作用是什么?不就是用来过日子、干事业或者做善事的吗?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花则花,只要不是铺张浪费就行了。否则,一沓沓的钞票与废纸、冥币又有何区别呢?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总结》香港作家张立对金钱有一番妙论:“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中无钱为大福也。”这话的意思是,有没有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钱。将金钱看得很轻,你就会生活得自由自在;将金钱看得很重,你就会活得很累、很辛苦。过分追逐金钱与一毛不拔,都容易让金钱主导灵魂,让人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会颠覆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心里只想着钱的人不仅不会有高远的追求,也注定是一个只计较蝇头小利的可怜虫。古人云“淡泊以明志”,意思就是要恬淡寡欲、看淡金钱,这样才能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才能做到做人不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崇祯   大明   吝啬鬼   铁公鸡   守财奴   节俭   北京   吝啬   银子   金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