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

张飞之妻是夏侯渊侄女,夏侯霸从妹,此事见于《魏略》记载,人所共知。

由于刘备集团奉行“汉贼不两立”的方针,因此作为敌国贵胄的夏侯氏,在蜀汉的地位是比较微妙的。

本文想就夏侯氏的相关记载,梳理其事迹,丰满其形象。

本文共 5000 字,阅读需 10 分钟

夏侯氏的出身世系问题

《魏略》称夏侯氏是“夏侯霸从妹”,描述略显笼统。结合《夏侯渊传》的注引资料可知,她是夏侯渊亲弟之女。

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魏略》

从亲一词存在歧义,它在南北朝时泛指族亲;不过两汉时代,从亲的意义仍局限于堂亲之范畴。这在《三国志》中佐证甚多,兹不引述。

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颜氏家训》

按两汉习俗,“从亲”即同祖父的叔伯之子女。夏侯霸既然是夏侯渊之子,那夏侯霸的从妹,便是夏侯渊的“兄女”或“弟女”。

《夏侯渊传》注引《魏略》,称“夏侯渊弃幼子,活亡弟孤女”。可见夏侯渊的“亡弟之女”一定拥有特别的记述价值,否则没必要被录入史书。

时兖、豫大乱,(夏侯)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魏略》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夏侯渊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加之夏侯氏的相关史料,分别来自《渊传》及《渊传》附带的夏侯霸事迹,且均取材自《魏略》。这必是陈寿在为夏侯渊父子做传时,从同一史源处剪裁而来。

因此夏侯氏的身份便比较明朗,即是夏侯渊的亲弟之女。由于被伯父收养,她也可以被视作夏侯渊的继女。

夏侯氏被张飞所虏的时间、地点问题

夏侯氏与张飞的结合,被记载为“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

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魏略》

照此描述,二人的婚姻当然不存在“自由恋爱”的可能,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无从谈起。实际就是强娶。

(1)时间问题

在该事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夏侯氏被虏的具体时间。

《魏略》称夏侯氏被俘于建安五年。这是一处关键线索,不过也很容易引起歧义。

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魏略》

建安五年(200)是官渡之战时期,此次战役中袁绍又曾派遣刘备袭击汝南等地;因此往往容易认为张飞强娶夏侯氏,是发生在刘备客居河北时的事件。

实际此事存在另外可能。

因为袁绍派遣刘备袭击豫州,非止一次,且集中发生在建安六年(201)。此事见于《先主传》与《资治通鉴》,无可置疑。

建安六年……(曹)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资治通鉴 汉纪》

刘备在建安五年(200)曾与文丑共御曹操,长期身处前线,直到同年七月才前往豫州,旋即为曹仁所败,逃归河北。

太祖救(刘)延,与(颜)良战,破斩良。(袁)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魏书 袁绍传》

刘备略汝、颍之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曹)操乃使(曹)仁将骑击备,破走之,尽复收诸叛县而还。备还至绍军。--《资治通鉴 汉纪》

更重要的是,刘备南下时,主要活跃在汝南、颍川一带,距离夏侯氏所在的“本郡”(即沛国)尚有一段距离。

那么《魏略》为什么要记载夏侯氏是在建安五年(200)时“为张飞所得”呢?

因为建安五年初,刘备在投奔袁绍之前,曾盘踞于豫州沛国。

建安四年(199)八月,官渡之战爆发。刘备借机占据徐州发动叛乱。

(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九月,(曹)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刘)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魏书 武帝纪》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刘备受衣带诏,与董承等谋叛曹操

曹操腹背受敌,不得不暂时抛下袁绍,亲率大军镇压刘备,直到建安五年(200)四月,才重新返回官渡。

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袁)绍攻(于)禁,禁坚守,绍不能拔。--《魏书 于禁传》

(五年)夏四月,(曹)公北救(刘)延。--《魏书 武帝纪》

由此可知,夏侯氏大概率是在建安五年(200)四月之前被张飞所俘获的。换言之,刘备投靠袁绍时,夏侯氏已经成为张飞的妻室。

(2)地点问题

夏侯氏既然是在“本郡”被张飞所得,其本郡又是豫州沛国,因此便需要谈一谈当时(200)沛国的归属问题。

实际在建安五年(200)年初,沛国是被刘备集团控制。

建安四年(199),刘备以“衣带诏”名义起兵,攻杀徐州刺史车胄,之后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引兵还小沛。

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蜀书 先主传》

小沛即沛县,属豫州沛国。从地理位置上看,沛县与诸夏侯曹氏的老家谯县紧邻。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魏书 武帝纪》

刘备长期担任“豫州刺史”与“豫州牧”,治所一直设在在沛国沛县。他在此经营,前后至少五年(194-199)。

(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蜀书 先主传》

按《英雄记》记载,杨奉、韩暹被刘备设酒邀杀时,杼秋屯帅张宣是站在刘备这一边的。杼秋县隶属沛国(见《续汉书 郡国志》),可见刘备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刘)备诱(杨)奉与相见,因于坐上执之。(韩)暹失(杨)奉,势孤,时欲走还并州,为杼秋屯帅张宣所邀杀。--《英雄记》

按王沈《魏书》记载,刘备叛乱之后“东南多变”,曹操不得不任用陈群、何蘷等人赴豫州救火。

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何)夔为城父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王沈《魏书》

其中陈群镇抚的酇县,也隶属豫州沛国(见《续汉书 郡国志》)。可见沛国中的大部分县邑,当时(200)均已倒向刘备。

刘备发动叛乱时(199-200),自守小沛,留关羽守下邳(见前文注引《先主传》)。照此推断,张飞当时很有可能跟随刘备同在小沛。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刘备使关羽守下邳,自还小沛

换言之,夏侯氏“在本郡樵采”时,沛国正处在刘备的控制下。张飞近水楼台,因此才能毫无阻力地强娶夏侯氏。

夏侯氏与张飞是否相识

夏侯氏的相关史料中,有一处比较怪异的记载,即“张飞知其良家女”。

(张)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魏略》

“良家女”是一个时代色彩较强的概念,它与三从四德无关,而是指出身于巫、医、百工、商贾家庭之外的女子。

如淳云:(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也。--《史记索隐》

举例而论,刘备曾经织席贩履,织席是百工,贩履是商贾,那么刘备便不是“良家子”。董卓出身地方豪强,也没有从事过商业、手工业,因此董卓便是“良家子”。

注:刘备的“非良家子”身份,见方诗铭《刘备与公孙瓒》一文。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 董卓传》

问题在于,张飞如何知道对方是“良家女”呢?

从史料推测,张飞在跟随刘备委质曹操时(198-199),与曹营诸将曾有过往来。在此期间,他对夏侯氏可能有所了解。

《张飞传》记载,吕布死后,刘备等人跟随曹操“还许县”。这是解释该问题的关键线索。

先主从曹公破吕布,(张飞)随还许,曹公拜(张)飞为中郎将。--《蜀书 张飞传》

刘备在建安三年(198)归顺曹操,同年(198)参与了围剿吕布的军事行动。然而吕布覆灭后(199),曹操并未直接返回许县,而是先赴兖州山阳昌邑,同年四月又前往河内野王。河内平定后,曹操才返回许县。

(建安)四年春二月,(曹)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野王县有射犬聚,见《续汉书》)。夏四月,进军临河。--《魏书 武帝纪》

彼时的刘备集团,作为曹操的附庸势力,既然一同“还许县”,便很可能也参与了沿途的军事行动。从地图上看,徐州下邳、兖州山阳、司隶河内与豫州沛国的距离并不遥远。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建安四年曹操移动路径

从历史渊源上看,早在中平末年(189)刘备便曾跟随曹操前往沛国募兵,双方或许在转战途中故地重游。

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张飞既然被曹操授予中郎将,那他与曹营诸将便一定有过短暂交往。从《魏书》记载看,董昭、程昱、刘晔等人对张飞颇有了解;从“据水断桥”的事件看,曹纯等宗室对张飞也颇知根底。

太祖令刘备拒袁术,(董)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魏书 董昭传》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孙)权必资之以御我。”--《魏书 程昱传》

(刘)晔进曰:“……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魏书 刘晔传》

因此,不能排除张飞通过与曹营将领的交流、提前了解甚至结识夏侯氏的可能性。

在丧乱之世中,像夏侯氏这种弱女子,一旦沦为俘虏,下场往往是凄惨不可名状的。但她不仅没有受辱,还被张飞立为正室,这本身就说明幕后必有硍节。

考虑到夏侯氏被虏时“年十三四”,处在两汉成婚年龄的下限,可知张飞的抢劫目标颇为明确。

同时,张飞又知道对方出身“良家女”,因而“以为妻”。种种迹象表明,张飞对夏侯氏或许早有了解。

夏侯氏的生育记载及其在蜀汉的地位

夏侯氏为张飞诞下二女,先后被刘禅立为皇后。

(夏侯氏)产息女,为刘禅皇后。--《魏略》

从两任张皇后的年龄上看,她们应该出生于张飞与夏侯氏成婚多年之后。

理由显而易见。刘禅是刘备的老来子,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彼时的刘备已经四十七岁。

张飞的年龄虽然史籍无载,但他在光和末年(184)便跟随刘备镇压黄巾(刘备时年二十四),与刘备又“恩若兄弟”,明显属于平辈。

先主与二人(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蜀书 关羽传》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张飞之女为刘禅皇后

按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的“婚年”词条,两汉婚配奉行“男大于女”的原则。可知张皇后与刘禅的年龄差异不会太大。

张飞之女既然与刘备之子平辈,那夏侯氏生育二女时,也应该在建安十二年(207)前后。

按夏侯氏于建安五年(200)被张飞所娶,那她在生育女儿之前,很有可能还为张飞生育过儿子。

《魏略》记载,夏侯氏“产息女”,息即子嗣。比如陈登的儿子陈肃,便被称作“陈登息”。

(张)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魏略》

文帝追美(陈)登功,拜登息(陈)肃为郎中。--《先贤行状》

张飞有张苞、张绍二子,二人生母无载。但从夏侯氏的年龄看,不能排除她为二子生母的可能性。

作为张飞正室的夏侯氏,在蜀汉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比如建安二十四年(219)夏侯渊阵亡时,夏侯氏便主动出面“请而葬之”。刘备集团对此并无异议,可见还是比较尊重她的意见。

(夏侯)渊之初亡,(张)飞妻请而葬之。--《魏略》

需要注意一点,曹、刘争夺巴蜀时,双方曾刻意避免让夏侯渊与张飞碰面。比如张飞讨伐汉中时,曹操使曹洪、曹休抵抗;夏侯渊镇守汉中时,刘备使法正、黄忠进讨,似乎都在有意避嫌。

(曹)洪闻此令,亦委事于(曹)休。(刘)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魏书 曹休传》

建安二十四年,(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蜀书 黄忠传》

当然,注意到姻亲关系的同时,也不宜过分夸大姻亲关系在战争中的作用。比如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因为父死敌手,便“常切齿,有报蜀之意”。

(夏侯)渊为蜀所害,故(夏侯)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魏略》

兴势之战时(244),蜀军望见夏侯霸麾盖,也纵兵奋击,意欲杀之;夏侯霸则“手战鹿角间”,几乎性命不保。

蜀人望知其是(夏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魏略》

照此看来,张飞与夏侯渊虽为姻亲,但这桩婚事本就不是自愿,因此情感因素也相对有限。

在魏蜀交恶的大环境下,虽然曹刘双方都在有意避嫌,但如果张飞与夏侯渊真的相遇于行阵之间,必然是你死我亡的下场。

小结

张飞与夏侯氏的婚姻关系,魏、蜀双方均讳莫如深,如果不是鱼豢的私史记载,此事几乎要石沉大海。不过这桩婚姻虽出于无奈,却也给三国历史带来些许荒诞色彩。

比如“常切齿,欲报蜀”的夏侯霸,在曹爽覆灭后(249),被迫抛弃自尊,投靠蜀汉。刘禅则拉着夏侯霸的手,指着自己的太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及(夏侯)霸入蜀,(刘)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魏略》

荒诞的婚姻:张飞之妻夏侯氏事迹浅谈

刘禅:此夏侯氏之甥也

刘禅此举,既安抚了夏侯霸,也彰显了自己的机敏,获得了后世史家的交口称赞。

其实太子刘璿的生母并非张皇后,而是张皇后的侍女王贵人,属于媵妾之列。可见刘禅颇为通达,懂得因势利导。

后主太子(刘)璿,字文衡。母王贵人,本敬哀张皇后侍人也。--《蜀书 二主妃子传》

当然,无论是“为人所教”还是“灵光乍现”,刘禅在此事上确实表现得极为睿智,与后来“乐不思蜀”的痴愚形象判若两人,也难怪清代学者周寿昌,认为刘禅入晋后是装疯卖傻,韬晦自保。

后主能作此语,亦复非常,后来对晋主语,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周寿昌

夏侯氏对蜀汉政治的潜在影响,一直延续到蜀汉灭亡。

景耀六年(263)邓艾入成都,关羽子嗣遭到屠戮(见《蜀记》),张飞后裔却得到保全。从某种角度看,这大概是夏侯氏的姻亲关系,在冥冥之中起到的一点绵薄作用吧!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蜀汉   沛县   良家   建安   夏侯   豫州   徐州   刺史   太祖   荒诞   事迹   皇后   婚姻   张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