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北京颐和园旅游建议选工作日避开人挤人

我一个上海来的,本以为皇家园林多气派,结果刚进颐和园东宫门,就被挤得脚不沾地,导航还显示人流量适中,真是睁眼说瞎话。这地方名气大得很,说是当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的园子,门票旺季才30块钱,看着挺便宜,可体验感真是一言难尽。刚进门就被旅游团堵在两米宽的通道里,只能侧着身子往前挪,想找个地方歇脚,连树荫下的长椅都坐满了人,不少人只能坐在台阶上,看着真遭罪。

先说那石舫吧,就在昆明湖边上,跟长廊离得不远,全长36米,船身是用大石头雕出来的,上面还有两层西洋风格的楼,听说这是园里唯一带西洋味儿的水上建筑。这船可有年头了,乾隆那会儿就建了,本来是中式的楼,后来被英法联军烧了,慈禧又让人改成了西式的,还起名叫清晏舫,想图个海清河晏的好寓意。乾隆建这石船还有说法,是想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说清朝江山跟磐石一样稳,结果呢,这船没护得住清朝,倒成了个看景的物件。现在这石舫只能远观,不能靠近,船栏杆都被人摸得油光锃亮,看着倒像个被人盘包浆的老物件,哪还有半点皇家威严。旺季的时候围着石舫拍照的人挤成一团,想拍张全乎的照片都难,这哪是看景,纯纯是“踩坑”现场。

再说说那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有273间房,1990年还被评上了世界最长的画廊。梁枋上全是彩画,足足有一万四千多幅,什么《西游记》的故事、花鸟山水都有,按说这么多画该好好看看,可实际上根本没那机会。长廊里全是游客,人挨着人往前走,别说停下来看画了,能不被人撞着就不错了。柱子底座上还有些雕花,听说有44根梅花柱的左下瓣多刻了条线,连起来是光绪写的天下太平,可我蹲下来找了半天,全是游客踩的灰,根本看不清,后来才知道得用纸巾擦才行,这设计也太不实在了。想在长廊里找个阴凉地儿躲太阳,结果全是歇脚的人,连文创商店里都挤满了休息的人,真正想买东西的人都挤不进去,这游览体验真是差到极点。

谐趣园这地方倒是有点意思,在园子里偏一点的位置,是乾隆照着江南的寄畅园建的,为了让他母亲不用跑远就能见着江南景致。这园子的水面比寄畅园小了三分之一,却用曲桥把水隔开,看着倒显大些。旁边饮绿亭的柱子故意截短了10厘米,坐下来视线正好能齐平水面,说是为了让北方的皇帝体验江南人看水的感觉。不过这地方也躲不开人多的问题,想找个没人的角度拍张照,等半天都等不到,而且园内的指示牌也不清楚,我绕了两圈才找到这儿,问了好几个工作人员才摸清方向。园里的餐饮更别提了,一碗面能卖到一百多块,想点个简单的吃的,还得等半个多小时,价格贵服务还慢,真是太不合理了。

这几年颐和园变化也挺大,十年前西堤还拦着铁丝网,现在整条堤岸都打通了,不少人扛着三脚架在那儿拍照。仁寿殿外装了能无线充电的长椅,上面全是刷手机的人,比看宫殿的还多。苏州街以前商户多热闹得很,后来听说受影响不少商户关门了,现在居然开起了剧本杀,有人穿太监服找玉玺,一局要三百八,年轻人还排着队玩。更新鲜的是数字导览,戴个AR眼镜扫一下石舫,就能看见光绪被慈禧骂的场景,还能选粤语配音,这老园子倒是越来越“内卷”了。不过问题也没少,打车难得很,出了园门口一堆人等车,等二十分钟都没人接单,公交一来大家就往上挤,还容易起争执。

给大伙提个醒,去之前一定要在网上订票,不然门口排队能排半天。千万别赶节假日和周末,就选工作日去,最好早上八点半前到,那时候人少,佛香阁排队也不用太久,所谓的快速票就是智商税,根本没用。一定要穿舒服的鞋,园子里路多,走一天脚能疼死,再自己带点水和零食,园内的东西又贵又不好吃。听鹂馆的宫廷菜别去碰,动辄几百块,旁边茶座二十块一杯茉莉花茶就能坐湖边吹风,多划算。要是想好好看风景,就等淡季来,人少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皇家园林的真正韵味,旺季来纯属看人挤人。

我逛下来的想法很简单,这颐和园确实有历史有文化,石舫、长廊这些老物件都藏着故事,可现在被人挤得没了原本的味道。那些新添的数字化东西、剧本杀什么的,看着新鲜,可总觉得跟老园子有点不搭。服务也得跟上,多加点休息的地方,把指示牌弄清楚,餐饮价格降下来,这样游客才能玩得舒心。不然光靠名气撑着,体验感上不去,迟早得让人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旅游   颐和园   工作日   上海人   北京   建议   石舫   园子   长廊   乾隆   光绪   江南   地方   物件   旺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