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经验可复制?省超撑起文旅KPI赛场爆满,让当地文旅增收百万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刚过完黄金周,不少常去的景区又变回了往日的安静,刷到酒店预订页面,之前旺季飙升的价格悄悄降了下来,就连航司的数据也显示,黄金周后的航班客座率比节前下滑了近两成。

更让人关注的是,据多地文旅部门公开数据,今年暑期和十一两个本该火爆的节点,不少地方不仅没赚到预期的收益,反而出现了旺季亏损的情况。

但就在文旅行业忙着收尾淡季的时候,另一股热度却在全国多个省份蔓延开来,打开社交平台,前几天还能刷到内蒙古自治区男子足球超级联赛的决赛视频。

球员在草地上冲刺,看台上的观众举着旗帜呐喊,没划几下,又刷到湖南湘超的现场画面,一边是球迷的嘶吼声,另一边是夜市炸串的香气飘满赛场。

再往下翻,江西赣超、重庆渝超、河南豫超、广东粤超的赛事片段接连跳出,仿佛一夜之间,各地的人都在为本土足球赛沸腾。

这其中,江苏省足球超级联赛的表现格外突出,据江苏省足球协会2024年10月发布的《苏超联赛阶段性报告》,联赛前8轮场均观众突破2.3万人,第8轮单轮场均观众更是超过3万人。

线上传播数据更亮眼,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达112万人次,全赛季累计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3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超还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江苏省文旅厅同期发布的《体育赛事文旅消费监测报告》显示,苏超首阶段,2024年9-11月仅赛事周边的餐饮、文创、住宿三项,累计增收就达128万元。

同样是办赛事,为啥有的活动砸了钱却带不动文旅,苏超却能既让赛场爆满,又让文旅真金白银增收?它这套经验,其他省份能学得来吗?

先搞清楚省超到底是怎么把文旅KPI扛起来的,毕竟不是所有赛事都能做到场场爆满,还能让消费跟着涨。

从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省超的爆不是偶然,而是踩准了低成本激活存量和赛事绑定消费两个关键点。

先说低成本这一点,很多地方搞文旅活动,要么得花钱租场地,要么得请明星撑场面,前期投入动辄上百万。

但省超不一样,它用的大多是现成资源,比如重庆渝超,据重庆市体育局官网2024年9月的赛事通报。

揭幕战用的是巴南区体育中心体育场,这个场地本就是市政公共设施,无需额外租赁。

参赛球员也以本地民间爱好者为主,像渝超的16支队伍里,有教师、快递员、企业职员,基本不用支付高额出场费。

这种低成本模式,让省超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吸引观众上,最直接的就是低价票策略。

还是以重庆为例,渝超揭幕战推出了5.6元的惠民票,重庆市体育局的通报里提到,这批票上线10分钟就被抢空,最终吸引了2.1万观众到场。

后续云阳赛区的比赛,据云阳县文旅委官方发布,单场观众达13883人,其中近60%是买了10元以内低价票的市民。

对比一些商业赛事动辄上百元的票价,省超的低价票显然更接地气,也更容易把看球变成大众愿意参与的日常活动。

更重要的是,省超没有把赛事和消费割裂开,而是从一开始就把两者绑在一起,这才真正拉动了文旅增收。

苏超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细致,据江苏省文旅厅的报告,苏超每个主场都配套了赛事+活动。

比如在盐城主场,当地文旅局联合景区推出观赛+丹顶鹤湿地游览的一日游套餐,套餐包含赛事门票和景区门票,价格比单独购买便宜30%。

在常州主场,主办方还和本地老字号合作,推出9.9元观赛票+萝卜干炒饭的组合,既降低了观赛门槛,又带动了本地特产消费。

其他省份的省超也跟着玩出了自己的特色。湖南湘超据长沙市文旅局官网介绍,每个主场都设置了球迷夜市。

夜市里的商户由天心区文旅局筛选,涵盖了长沙臭豆腐、糖油粑粑等本地小吃,还有湘绣、陶瓷等文创产品。

数据显示,湘超前两轮比赛,仅夜市消费就累计达46万元,山东淄博的齐鲁超联赛更提前布局。

据淄博市商务局官网公示的信息,联赛还没开赛,就已经确定140家企业入驻赛场周边的非遗集市。

这些企业涵盖陶瓷、纺织、食品等8大类,既能让观众看球,又能体验本地文化,相当于把文旅展搬到了赛场边。

按这些数据算下来,省超带动的文旅增收其实很实在,以苏超盐城主场为例,江苏省文旅厅监测到。

该主场单场观众2.2万人,其中跨城球迷占比28.8%,这些球迷平均停留1.5天,人均消费约600元,仅这一场比赛就带动当地文旅增收近300万元。

再看重庆巴南主场,据巴南区文旅委发布的消费数据,赛事期间周边民宿入住率较平日提升42%,夜市商户日均营业额比往常多赚2000元,单场比赛带动的周边消费超50万元。

这些数据不是凭空算出来的,而是各地文旅部门通过消费监测平台、商户调研汇总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增收,让省超成了文旅KPI的新抓手。

但话说回来,苏超能做到的,其他省份未必能直接复制,这里面藏着资源禀赋和执行力两个绕不开的问题。

苏超能把赛事+文旅玩透,其实离不开江苏本身的条件,江苏的民间足球氛围浓厚。

据江苏省足协的数据,全省登记在册的民间足球俱乐部超800家,常年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达50万,这意味着办赛时不愁球员和观众。

另一方面,江苏的文旅资源本就密集,比如苏超的几个主场城市,盐城有湿地、常州有恐龙园、苏州有园林。

赛场距离景点大多在1小时车程内,球迷看完球很容易顺道去景区,这种赛事+景点的联动自然顺理成章。

可换成其他省份,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一些西北省份,据当地体育局公开信息。

民间足球俱乐部数量不足100家,想凑齐16支参赛队伍都得跨市协调,观众基础也薄弱,单场能有5000人到场就已经算不错。

更关键的是,这些地方的景点大多距离市区较远,比如某省的主场城市,赛场在市区。

而热门景区在百公里外,球迷看完球很难再专程去景区,赛事带景区的效果自然打折扣。

还有些地方的夜市生态不成熟,赛场周边没有成型的小吃街,就算想搞赛事+夜市。

也只能临时搭几个摊位,吸引力远不如江苏、湖南这些有成熟夜市基础的地方。再看执行力。

苏超的成功,不是靠足协或者文旅局单一部门推动的,而是多部门协同的结果。

据江苏省足协的报告,苏超赛前会开协调会,体育局负责赛事组织,文旅局负责设计周边旅游产品。

交通局会开通球迷专线公交,把地铁站和赛场连起来,甚至城管部门都会提前规划夜市摊位的摆放,避免拥堵。

比如在苏州主场,交通局专门加开了3条球迷专线,赛事当天的客流量比往常多了1.2万人次。

城管部门则划定了200个夜市摊位,既保证了商户的经营空间,又不影响观众进出,这种协同能力,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苏超的经验完全不能学,它最值得借鉴的,其实是不贪大、重落地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流程。

江西赣超就是个例子,据江西省体育局2024年11月的赛事总结,赣超刚开始办的时候,也面临观众少、消费弱的问题,后来他们调整了策略。

把赛场放在社区体育场,方便居民步行到场,联合周边的小餐馆推出观赛套餐,比如20元观赛票+一碗牛肉粉,既降低了观赛成本,又带动了餐馆生意。

还在赛场边设置了本地农产品展台,让农户卖脐橙、茶叶等特产,调整后,赣超单场观众从最初的800人涨到了5000人,周边消费也跟着涨了3倍。

虽然规模不如苏超,但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其实就是对苏超经验的灵活借鉴。

还有河南豫超,据河南省文旅厅的公开信息,他们没有照搬苏超的赛事+景区模式。

而是结合河南的乡村旅游资源,把部分赛事放在了乡镇举办,比如在洛阳栾川县,赛事放在了重渡沟景区附近的乡镇体育场,观众看完球可以直接去景区住农家院、吃农家菜。

这种把赛事放进乡村的做法,虽然和苏超的路径不同,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找到本地文旅和赛事的结合点,而不是盲目模仿。

真正能让省超撑起文旅KPI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了解本地资源、找准用户需求、做好细节落地的态度。

只要把这几点做到位,不管是苏超的模式,还是其他地方的创新,都能让文旅和足球一起热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旅游   赛场   经验   苏超   赛事   景区   夜市   观众   体育局   主场   江苏省   球迷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