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南太行张良洞事故:19人被困悬崖!50岁大叔忘带救心丸离世,暴雨后150斤遗体该如何转运出去?

10月底的南太行,冷雨裹着寒风往骨头缝里钻,19个抱团徒步的驴友挤在百米高的张良洞悬崖边上,其中一位50岁的湖北大叔突发心脏病,却忘了随身带药,等救援队赶到时,人已经不行了。最揪心的是,救援队员告诉我们:“他要是带了救心丸,哪怕能多撑10分钟,也能把他救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地图复盘一下这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说南太行了,10月24号这次的事故发生地,就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境内,具体是张良洞附近悬崖(113.6600°E, 35.5800°N),跟之前10月7日那起29岁饶某辉失联的“蝎子楞”(113.658°E, 35.585°N),只隔了3公里,都属于当地明令禁止进入的未开发区域。
这里是典型的断层崖和深切割峡谷,海拔虽然不高,1500米左右,但局部落差极大,坡度能达到70-80度。岩石长期风化,变得异常松动。遇上雨雪天气,林间野路会瞬间变成滑梯,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

当地人都知道,这片区有几条 “野路”,其实就是驴友硬踩出来的痕迹,比如上午峪(113.615°E, 35.498°N)→水龙洞瀑布(113.618°E, 35.505°N)→黄龙洞(113.622°E, 35.510°N)→张良垴(113.625°E, 35.515°N)→对首寺(113.630°E, 35.525°N), 或者是三尺崖(113.635°E, 35.530°N)→紫霞关(113.640°E, 35.535°N)→女儿梯(113.645°E, 35.540°N)→对首寺(113.630°E, 35.525°N)→张良洞(113.660°E, 35.580°N)→小华山(113.655°E, 35.575°N)这条经典环线,难度都不小。
而19人团走的 “张良洞→蝎子楞”支线,前半段能看到点村民放羊的痕迹,后半段直接扎进乱石堆,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他们大概率是被某书上的“秘境攻略”骗来的,很多人只拍悬崖边的云海,绝口不提这里“没信号、没护栏、没救援通道”。
10月24日那天上午,他们在向导带领下从某个山口进入,前半段行程还算顺利,但到了下午,天气突变。山区开始下起冷雨,气温骤降至0℃左右。能见度变得极低,山路迅速泥泞不堪。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行人正好抵达张良洞(113.625°E, 35.515°N),其中某位来自湖北的50多岁、体重超过75kg的男队员,在恶劣环境和剧烈运动的双重压力下,突发心脏病。他明显低估了此次行程的危险性,没有随身携带应急药物。

前路险峻,后路湿滑,加上一名意识模糊的队友,团队被困在了数百米高的悬崖小平台上(113.660°E, 35.580°N)寸步难行。下午3点多,绝望中的队员终于找到微弱信号,向外界发出了求救信息。
接到求救后,新乡的神鹰、斑马、消防等多支救援队迅速集结,冒雨进山。但从指挥部到核心事发地,救援人员在山路上艰难行进了3个多小时,带着药抵达被困点时,那位50岁的大哥已错过黄金抢救时间,不幸离世,团队中还有其他人出现轻微失温迹象。
救援队决定立即分批转运,首先将18名生还者护送下山,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而最艰巨的任务,是转运遇难者。
他体重150多斤,悬崖上没法抬,队员们本来想用大型运输无人机吊下去,可风太大又下着雨,无人机根本稳不住,最后只能先趴在崖壁上打钢钉、系绳索,10多个人轮流抬着遗体下山,在泥路上走了2个多小时,终于在25日晚上8点成功运抵山下,整个救援耗时超过20小时。

我们必须向在冷雨悬崖上奋战20多个小时的救援人员致敬!同时,也为这位本可避免悲剧的遇难者感到深深的惋惜。户外徒步,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急救品必须随身携带,并告知队友“药在哪、怎么吃”,才能在意外来临时跟死神赛跑。
我们总以为危险离自己很远,但自然从不会因为你的侥幸心理而网开一面。它公平,也残酷。那位50岁的大叔,可能只是想挑战自己,看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他或许是谁的好父亲、好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但一次‘忘了带药’的疏忽,一场不期而至的冷雨,就让一切戛然而止。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