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踏歌而来 追寻丝路回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踏歌行》节目展现“唐诗之都”魅力

方锦龙(中)等演奏者献上精彩演出。(视频截图)

演员再现张骞出使西域场景。(视频截图)


  紫云楼下,五弦琵琶声穿越丝路长空连通长安与西域;芙蓉湖畔,唐诗飞花令重现文人墨客诗文唱和之胜景;含元殿前,数字复原技术让帝都盛世重现……这一刻,我们与千年长安惊喜相遇。

  10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大型文化探访节目《踏歌行》,用镜头聚焦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走进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通过唐诗串联起5000公里文化之路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的印迹,一同聆听丝路古道上被传颂千年的传奇“唐诗之都”——长安的故事。

  唐诗地理 长安永恒流传的文化瑰宝

  西汉时期,使者张骞手持符节,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通道——“丝绸之路”。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点,便是长安。在丝路遗址涵盖的33处珍贵遗迹中,西安独占5处,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和兴教寺塔,即便时光流过千年,在浩瀚星河般的唐诗诗句中,依然能寻觅到这些长安地标的诗歌图鉴。

  10日晚,《踏歌行》节目通过精准的空间叙事,构建出清晰的唐诗之都地理图鉴,让观众跟随镜头漫步于诗意盎然的长安城,开启了一场唐诗中的长安地理探寻。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节目伊始,主持人尹颂站在西安城墙上远眺,“这句诗形容的正是我脚下这座古城的雄伟壮阔,西安,曾有一个响彻千年的名字——长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辛晓娟站在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上朗诵着王维的千古名句,边环顾四周边深情地说:“大明宫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辉煌的宫殿群,被誉为‘千宫之宫’,如今却仅剩遗址在默默讲述着盛唐故事。今天,通过新型技术手段,让消逝的宫殿得以穿越时空、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切联想到丝绸之路发展至盛唐时期的辉煌气象。”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仰望古塔,国乐大师方锦龙感慨万千,“岑参笔下的大雁塔,气势巍峨,是中外文明交融的生动载体,它由唐代西行而归的玄奘主持修建,而后又经多次整修,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历经千年岁月,大雁塔矗立至今,象征着关于这条古道的故事还在延续。”

  据介绍,《全唐诗》收录约4.9万首诗,涉及长安的数不胜数,“长安”二字出现频率竟然高达1400多次。可以说,没有唐诗,长安平淡许多,因为唐诗,长安无与伦比——“唐诗之都”的魅力,在诗歌中得到了永恒的铭记。

  踏歌悠游 移步换景唐诗书写长安地标

  西安庞杂繁盛的水系,令城内不乏可泛舟之处,颠覆了众人对于这座北方城市的固有印象。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学者李尔吾在曲江恭候多时,他要陪着众多嘉宾乘画舫荡漾在碧波之上。因为盛唐时期,曲江池是皇家赐宴、文人踏青赋诗的宝地,很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篇。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辛晓娟特意提到了诗人韩愈,说诗中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当时韩愈特别悠闲,因为被贬回到了京城,而他的好朋友像张籍、白居易这个时候也都在京城,此时春天来了,花一开,他就开始邀约这几个人去看花。但是白居易特别的忙,就没有去,于是韩愈就写诗去催,这首诗实际上有点像我们今天发个朋友圈,对吧?拍一张照片,你看,花开了,水满了。哎,老白呀,你怎么不来呢?”

  “我们在踏歌行,你为什么还不来?”在尹颂眼中,长安城内处处是诗,“这长安的山川草木啊,风土人情啊,还有咱们盛唐的开放包容、恢宏的气象,都被诗人们写入了诗篇,随着平仄的韵律,一直传诵到了今天。”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家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大唐的悠悠文脉。

  李尔吾说如今西安的朱雀大街就是唐代朱雀大街的原址,这几天雨下个不停,走在那里,就想起来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方锦龙说到西安的时候临近傍晚,脑海突然浮现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

  尹颂表示一走进兴庆宫,就想到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这里赏牡丹时,李白创作的那首《清平调》——或许是此诗太过耳熟能详,或许是遥想当年风华绝代的氛围已然拉满,大家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诵起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人、名花、名臣、名诗,关于盛唐长安最鼎盛时期的绮丽片段跃然而出,引发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无限遐想。

  此时此刻,清风徐来,水波荡漾,今人古人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曲水飞花令 串联起诗意盎然的长安

  节目中,嘉宾们模仿文人对诗情致,在芙蓉湖畔来了一场以“长安”为主题的飞花令。

  认为西安唐诗之都实至名归的辛晓娟率先开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方锦龙当仁不让地接了一句李白的诗句,“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李尔吾接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仙好事成双,诗圣在哪里?尹颂说,“我接杜甫的好不好?‘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李杜都有了,那我也来结合一下,杜甫写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辛晓娟继续开口道。

  方锦龙表示,“哎呀,这句太厉害了,两位大诗人都有了,那我就另辟蹊径,再接一首高适的‘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

  沉默了一会儿的李尔吾终于发声了,顺口接到王昌龄的“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随后,尹颂接了一句孟郊的,“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但立即遭到了辛晓娟的“抗议”:“这个呀,是孟郊在他两次考试没有考中的时候写下的,这个调子呀太低沉了,我一定要振作一下。就像刚才文艺创演中提到的,孟郊人家最后考中了,46岁那一年啊,金榜高中,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尹颂立即表示:“哎呀,太有意思了,您看我们这样一接一和,整个故事咱们还延展上了,今天真的感觉是接受了一场唐诗文化的洗礼。您看这个诗人们呢或是登科及第意气风发,又或者是人生起伏,感慨万千,都化作了一句又一句传颂千年的诗句。”

  一时间,诗句与美景相映成趣,古韵长安与现代西安辉映成画,这生动而罕见的千年图卷,令所有人为之沉醉!

  长相思,在长安!

  技术赋能 数字复原再造楼阁宫阙

  与唐诗意象中的长安遥望千年,时光终究无法倒流,人们无法亲眼目睹彼时彼刻的震撼。《踏歌行》节目组运用前沿数字复原技术,让消失的唐代宫阙楼阁穿越时空,重现观众眼前——原本空旷的遗址上,朱漆拱门拔地而起,斗拱交错,重檐巍峨。可以说,《踏歌行》节目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运用前沿技术手段,让唐诗中的长安从文字走向立体,从历史走向现实。

  在大明宫遗址,逼真立体三维画面逐渐构筑起大明宫的宏伟轮廓。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盛唐宫殿之中,亲眼见证“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壮观景象。辛晓娟激动地说:“通过新型技术手段,让消逝的宫殿得以穿越时空、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切联想到丝绸之路发展至盛唐时期的辉煌气象。”

  更有兴致的是,琵琶大师方锦龙在紫云楼下的芙蓉湖畔取出了源自盛唐宫廷的五弦琵琶,开始了他的音乐丝路之旅。他轻拨琴弦,琵琶声起,似珠玉落盘,他调侃道:“我们先从两河流域到阿拉伯地区去看一看。”方锦龙话音未落,琴声变幻。他又以琵琶模拟乌德琴带着观众走到了拥有阿拉丁神灯的阿拉伯,再模拟西塔尔琴带着观众走到了古印度,又以一双妙手将琵琶拨弄出古典吉他的曲调,一派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者的热情澎湃。最终,一曲《渭水情》将千年长安的意境刻画得如梦似幻。

  聚焦品牌效应 擦亮“唐诗之都”名片

  《踏歌行》节目的播出,正值西安全力打造“唐诗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时期。节目通过创新性的电视表达,为西安唐诗之都的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活力。《踏歌行》节目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唐诗文化“活”了起来,为我们打造唐诗之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载体。

  《踏歌·唐诗风华》打破时空界限,邀观众跨时空邂逅白居易、孟郊、杜甫、王维、李白、王勃。通过舞者的意境化演绎与深情的诗歌朗诵,诗、舞、乐完美交融,这些大唐诗人在《踏歌行》的舞台上齐聚。

  而《踏歌·丝路回响》《踏歌·丝路传奇》《踏歌·丝路华章》融合乐器演奏、戏剧演绎、剧情舞蹈、歌曲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打破古今壁垒,奏响丝路新篇的华彩乐章。其中,《踏歌·丝路华章》特别邀请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与中国的大学生一起以合唱的形式传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内涵,展现各国青年携手共筑友谊新篇章的美好愿景。

  这一夜,《踏歌行》用五弦琵琶唤醒丝路记忆,在唐诗飞花令中串联古今,为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提供了全新的文化坐标和体验空间。

  这一刻,秦岭苍苍,渭水泱泱,那座“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盛世长安,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旅游   唐诗   总台   丝路   广播电视   节目   中央   魅力   长安   西安   盛唐   丝绸之路   琵琶   遗址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