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永嘉县的楠溪江畔,藏着一座芙蓉古村,它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个古村没有芙蓉花,却藏着中国传统村落最诗意的模样,处处透着深厚的耕读文化气息,仿佛是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隐世桃源。


从高空俯瞰,芙蓉古村方正而规整,犹如一座精心雕琢的城池。它坐西朝东,四周被卵石砌成的寨墙环绕,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据说,这些寨墙是元代重建的,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在冷兵器时代,它们曾为村民们抵御外敌,如今,虽已不再承担防御的重任,却成为了古村历史的见证者。


踏入古村,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岁月。脚下是卵石铺就的道路,每一块石头都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沿着道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两层楼阁式的东门——车门。与古朴的苍坡溪门相比,它显得华丽许多,宛如一个小城门,承载着古村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沿着卵石主街——如意街漫步,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条街不仅是古村的中轴线,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通道。街的中部南侧,有一泓清澈的内湖,名为“天池”,也就是村民口中的芙蓉池。池水晶莹剔透,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红花。池中,一座芙蓉亭亭亭玉立,它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又似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宁静的水域。

坐在芙蓉亭的美人靠上,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和草木的清香。前方,几名村妇在塘边洗衣,手中的棒槌有节奏地敲击着衣物,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身后,传来芙蓉书院的琅琅书声,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而惬意的氛围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芙蓉古村的布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其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七星”为道路交汇处稍高的路基台面,犹如古之风火台,用于瞭望和传递消息,同时也暗含生活步步高之意;“八斗”则是村里的水脉汇聚之处,包括天池、地泉、人河三池以及金、木、水、火、土之五井,其中以天池为最大。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崇,更寓意着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期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家族繁荣昌盛。

除了独特的布局,古村还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它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 ,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院前方的“相承池”,池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建筑和树木,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池东岸的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细腻,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走进陈氏大宗祠,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的殿堂。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像这样精美的戏台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道尽了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让人不禁对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肃然起敬。

三星祠,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它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1728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庄重与古朴。

明伦堂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仪门前的旗杆,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明伦堂前的长方形杏坛,是学子们讲学论道的地方;明伦堂后壁中央供奉着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一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充满了诗意与雅趣。这里不仅是学子们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

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这座建筑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显得大气而庄重。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给人一种沉稳而内敛的感觉。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的青石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鸿禧燕贺”,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与品味,也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司马第大屋遗址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这座大屋曾经规模宏大,共36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入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这里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的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的木雕,都堪称干刻万镂的传神之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如今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让人在感慨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漫步在芙蓉古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着千年的烟火气息。古村的宁静与古朴,与外面的繁华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却也因此保留了最纯粹的美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芙蓉古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古村,给古村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护古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古村保护与开发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村的原始风貌,减少商业开发;而另一些人则觉得适度的商业开发可以为古村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村的文化价值。


无论如何,芙蓉古村都是一座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平衡,让芙蓉古村在保留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如果你也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处宁静的心灵栖息地,那么不妨来芙蓉古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这里的古朴与宁静,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记忆。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