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长沙土生土长的“辣妹子”,我习惯了湘江边的快节奏和直爽泼辣。但去了一次江西赣州,却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老表”的认知——原来同是“江湖儿女”,赣州人竟把日子过成了一壶温润的客家米酒,入口绵柔,回味悠长。
初遇赣州:高铁站的橘子与“怪”到骨子里的热情
刚下高铁,我就被赣州人的“怪”打了个措手不及。在长沙南站,陌生人之间多是擦肩而过,但赣州站台上,一位拎着菜篮子的大妈看我对着导航转圈,直接凑过来问:“要帮忙不?”没等我点头,她已经用带着客家腔的普通话连说带比划,最后还往我手里塞了两个橘子:“赣州天热,解解渴!”
这还没完。打车去酒店的路上,司机听说我来自长沙,立马切换成“导游模式”:“我们赣州啊,古浮桥有800多年历史,晚上去郁孤台看灯光秀,比你们橘子洲之前的烟花还韵味!”下车时他愣是没收我绕路的钱:“就当欢迎你来赣州!”
早餐店的信任:3元拌粉与“忘带钱先记账”
第二天,我在老城区一家早餐店见识了更“怪”的操作。一碗筒骨汤熬的拌粉只卖3元,我忍不住问老板娘李姐:“这年头物价涨成这样,您不亏?”她咧嘴一笑:“街坊吃了二十年,突然涨价像骗人哩!”更绝的是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告示:“忘带钱先记账,还不上就当请客。”
后来我才知道,赣州人的“怪”源于骨子里的诚信基因。这里民间借贷纠纷率全国最低,政府工作报告里写着“市民互助指数89.7分”。这种信任,在扫码支付的年代像出土的宋瓷一样珍贵。
左手捧古籍,右手敲代码:赣州人的混搭
本以为赣州人守着围屋和祠堂过“古早”生活,结果却被90后创业者小陈刷新三观。他白天在工业园区搞芯片研发,晚上教网友做客家酿豆腐。我笑他“分裂”,他翻出家族群名给我看——“不能给围屋祖宗丢脸”。如今他的黄元米粿作坊,通过电商把客家美食卖到23个国家,去年营收破千万。
这种“混搭”气质随处可见。在赣县白鹭古村,清朝出过12个进士的家族,至今保留“夜读不灭灯”的祖训。晚上8点路过村民家,窗里传出的不是抖音神曲,而是孩子背古诗的琅琅声。而市中心的高新产业园里,年轻人用客家话讨论着最新科技,仿佛千年文脉和现代科技在这里无缝对接。
吃饭也能吃出江湖义气
赣州人连吃饭都带着“侠气”。在章贡区老巷子里,我目睹两桌陌生人因争论“小炒鱼该不该放醋”差点掀桌,最后居然拼桌喝起了酒。老板娘见怪不怪:“他们天天这样,越吵感情越好!”
更震撼的是在龙南,老乡听说我要回长沙,端出九层糕——用九种米浆蒸的巨型糕点,非要让我“带给同事尝尝”。朋友说,赣州菜的灵魂在“酿”,把肉馅塞进豆腐、辣椒甚至冬瓜里,恰如客家人“你中有我”的处世之道。难怪《舌尖上的中国》要拍四星望月——那道中央蒸笼配四碟小菜的造型,活脱脱就是赣州人“以食会友”的社交图鉴。
离开那天下着细雨,突然想起市志里的话:“客家人五次南迁,始终带着中原的月光。”是啊,当大城市的人忙着内卷,赣州人却把两千年的仁义礼智信,酿成了热气腾腾的生活美学。他们的“怪”,是对“天下大同”最生动的诠释;他们的“真”,让快节奏的时代依然相信“人间值得”。这样的赣州,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