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东湖在城东,以山明、水秀、岩奇、洞幽而闻名。
汉代时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地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ruò kuì)山。
汉代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采石场,千百年来凿山取石,削平了半座青山,形成了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和深入地下数十米深的石坑。
1896年,绍兴名士陶濬宣(陶渊明45代孙)购得此地,筑堤围湖,以《桃花源记》为范本,精心布局亭、台、楼、阁,与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历时三年细致打磨,于1899年建成东湖园林。
揽月桥,一座单跨距离较长的石拱桥,建于2000年,上下各有35级台阶。
桥下是萧曹运河(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经过绍兴,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
走过揽月桥,东湖在望。围墙外是萧曹运河,墙内便是围起来的东湖。
乌篷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搅拌,涂于船篷。
游览线路,去时乘乌篷船至景区终点,步行返回,最后登山观景,三方面的摄影作品综合用于每一处景点。
登船处,湖岸楝树花开,白紫色如仙似雾,流云般地铺展,把东湖渲染得风情万种。
从乌篷船上看东湖,宛如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从山顶俯瞰东湖
这是下山的山路,山脚是摆渡码头,湖对岸是乘乌篷船游览东湖的终点。
秦桥,因秦始皇东巡南下时,在山脚驻驾饮马而得名。
秦桥依势而筑,南北两端各筑三孔平桥,中间拱桥两端各有14级石阶,湖光倒影、形如满月。
霞川桥,板墩板桥构架,三桥洞、两桥墩,若在晚霞映照之下,湖面上映出“川”字,“霞川桥”因此而得名。
霞川桥的东侧有楹联: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
喇叭洞,呈上小下大状,酷似喇叭,故名“喇叭洞”。又称“空谷传声洞”,洞壁回音。
仙桃洞,洞中有一座简单的石框门,乌篷船由此出入。仙桃洞与湖中倒影组合,宛如一个巨大仙桃,因此得名“仙桃洞”。
石门旁楹联: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
陶公洞,为纪念修建东湖的陶濬宣而命名。
入口处仅容一只乌篷船通行,洞内另有洞天,洞内湖面距离山顶47米,湖深18米,洞中石壁陡峭平整,似鬼斧神工造就。
悬崖峭壁、五彩斑斓,彩色的条纹流畅自然。人入其间,就是一幅水墨画。
游人行走在湖中窄窄的堤坝上,远处的乌篷船正络驿不绝驶入诸洞,好一幅水墨东湖山水画。
湖岸水杉、红枫相映成趣
山顶居然有一片茶园,绍兴名士陶濬宣以《桃花源记》为范本打造东湖,山顶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
从山顶俯瞰东湖,高大的悬崖峭壁下,狭长的东湖与古运河被堤坝及围墙隔离,乌篷船驶在平静的湖面上。
据说在洪水季节,墙外的运河水呈浑黄色,墙内的东湖水仍是碧蓝色,两者泾渭分明。
题小诗一首《绍兴东湖》:
水墨东湖五色峰,洞中天地走乌篷。
千年石场作盆景,终是陶公妙手成。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