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出差去宜春,我彻底被这座小城“泡服”了——字面意义上的“泡”。在温汤镇的露天温泉池里,我一边被42度的富硒泉水熨平了颈椎病,一边听着隔壁大爷用宜春话念叨:“崽哩,莫急莫急,水又不会冷!”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宜春人和这温泉一样,表面温吞吞,内里却藏着让人上瘾的魔力。
刚到宜春那天下着雨,街边小馆老板娘端来一碗慈化鸡,红彤彤的辣椒油里浮着金黄的姜片。我辣得直灌绿豆汤,老板娘却笑眯眯地说:“我们宜春人吃辣是练出来的,就像我们做人——看着软和,骨子里韧得很。”这话还真不是吹牛,数据显示宜春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但这座被青山绿水包裹的城市,历史上却走出过31位唐朝进士,其中晚唐24人,占了江西“半壁江山”。
最让我惊讶的是当地人的“矛盾美学”。他们能把丧事办得像嘉年华,灵堂前吹拉弹唱三天三夜;明明守着“薯丝饭,木壳火”就自称神仙,却又能把辣条做成全国爆款。在春计辣条总店,老板一边往麻辣条里猛撒芝麻一边说:“别处辣条是零食,我们这是乡愁。”
慢生活里的快智慧
在明月山顶的青云栈道,我遇见个穿汉服直播的本地姑娘。她举着手机对云海喊:“老铁们看好了!这是我们祖宗选的风水宝地!”后来才知道,这姑娘大学毕业回乡创业,把汉服体验馆开成了网红打卡点。她说:“南昌人觉得我们恋家,其实我们只是把‘家’做成了IP。”这话还真有数据支撑——2023年宜春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但高铁站永远不挤,因为本地人都在镇上的免费温泉泡脚池唠嗑。
最绝的是他们的方言智慧。当我说要赶高铁,滴滴司机慢悠悠冒出一句:“恰饭冇恰?困觉要紧!”(吃饭没?睡觉要紧!)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宜春话里“杀火”是厉害,“戳气”是讨厌,十个词里有八个带着画面感。这种语言基因,大概源自韩愈当年在这办书院时定下的规矩:既要“文起八代”,也要“教功比政高”。
温泉煮出来的处世哲学
在禅都文化园,扫地僧给我讲了段野史:当年朱元璋被追杀到明月山,村民用温泉水给他洗伤口,结果第二天追兵全拉肚子——水里的硒元素既能养生,还能退敌。这故事真假难辨,但宜春人确实有种“温泉水性格”:78岁的老李头每天背着手去硒泉游泳池游二十个来回,问他养生秘诀,他指指池边的标语:“人生就像泡温泉,太急会烫嘴。”
这种哲学渗透在生活每个角落。水口村的民宿老板明明能搞网红ins风,偏要在院里支起烧柴火的土灶;年轻人开着保时捷回村盖祠堂,墙上却刻着“莫以宜春远”。最震撼的是参观昌黎书院时,管理员指着韩愈塑像说:“别看他现在文绉绉的,当年可是带着百姓砸奴隶主家锁链的狠人。”
离开宜春那天,出租车电台在放《琵琶行》,司机突然接茬:“白居易要是来过我们这儿,肯定写《温泉行》!”这话让我醍醐灌顶——这座把丧事办成喜事、用辣椒酿乡愁、拿温泉水治内卷的城市,本质上是个“生活炼金术士”。他们用1800年把“隐士情结”熬成了生存智慧,让每个外来者都忍不住思考:我们拼命追逐的诗和远方,会不会就藏在宜春人晨起的那碗慈化鸡里?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