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半世纪!导弹专家吊唁毛主席吐真相:我本是毛主席亲侄子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叫贺麓成,一直是个普通名字,直到毛泽东逝世时,他才告诉家人:“我,本来叫毛岸成。”

没人敢相信,导弹试验场上,他是“001号工程师”;家族血脉里,他是毛泽东的亲侄子。

身份之谜:从毛岸成到贺麓成

贺麓成出生时,父亲毛泽覃已经卷进了枪林弹雨。

1935年,江西瑞金,国民党军团围剿加剧,毛泽覃带着部队突围,途中中弹,死在山林里,他年仅30岁。

毛泽覃

妻子贺怡抱着刚满月的婴儿,在密林里躲了三天三夜。

“不能再留在这里。”贺怡咬破手指,在儿子的襁褓上滴了几滴血,不叫毛岸成了,改名叫贺麓成。

“麓”,岳麓山的麓;“成”,留下一点原名的影子,为了活命,为了切断所有线索。

她把儿子交给亲戚贺调元抚养,从此,孩子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姓氏,也失去了家族的庇护。

1949年,解放军进城,街头喧哗热闹,贺麓成第一次听到有人高呼:“毛主席万岁!”他低头走路,手指绞着衣角。

贺怡

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普通的孤儿,自己心里,却藏着一座巨山。

没人告诉他,他的亲叔叔,就是那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新中国成立的人。

他也从不问,家里长辈们约定俗成,任何时候,不能提毛泽东三个字。

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新生报到。招生办的老师问他:“父母?”

贺麓成低声答:“双亡。”老师停了几秒,皱了下眉,然后在表格上潦草写下:无。

他拿着学生证,在人群里穿行,风很大,证件纸片打着旋,他用手掌压紧,心里发凉。

室友们谈起家乡和父母,他笑笑,不接话,有一次,一个同学随口问:“听说你姓贺,是湖南那边的?”

贺麓成点头,装作随意地答:“贺家多,没什么关系。”没人再追问,他也习惯了。

1958年,校内有个政治学习,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大字,贺麓成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手指在桌子下无意识地扣着木纹。

有人拍了拍他的肩:“发什么呆?”

他笑了笑:“想着怎么解题呢。”

没人知道,他在想另一件事,自己是不是应该告诉别人?

最终,他选择了沉默。

导弹事业:从翻译员到核心工程师

1956年末,一纸调令打破了贺麓成平静的生活,“调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地点:北京。

签收调令时,他盯着那几个字,喉结滚动了一下,心里有种预感,大事要来了。

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领导,全国最顶尖的科学家都在这里。

初来乍到,贺麓成分配到翻译组,工作很枯燥,翻译苏联提供的一堆导弹资料,手打破皮,眼熬通红,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笔。

室友周立新开玩笑:“小贺,你是不是有强迫症?一张图纸翻译三遍?”

贺麓成头也不抬:“出错就是事故。”

周立新撇嘴:“咱又不是搞导弹发射,翻错一两个单词能咋的?”

贺麓成把笔啪一声放下:“技术资料,不能出错。”

那一刻,周立新愣住了,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外表寡言的年轻人,骨子里有股子狠劲儿。

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图纸一夜之间成了废纸。

研究院内部紧急召集技术骨干,重建导弹方案。

贺麓成被挑进了小组,领头的是王太楚,一个戴厚眼镜的老工程师。

王太楚把几份残缺的苏制图纸摊开,皱眉问:“谁懂惯性制导系统?”

全场鸦雀无声,贺麓成站出来:“我翻译过一套资料,可能能拼凑出基本框架。”

王太楚盯着他看了几秒,点了点头:“从今天起,你负责中近程导弹的控制方案。”

接下来半年,办公室的灯几乎没熄过。

夏天,蚊子嗡嗡叫,汗水糊满图纸;冬天,水杯上结霜,呼气成雾。

贺麓成和王太楚天天围着简陋的模型打转。

有一次深夜,贺麓成突然把铅笔一摔:“不对!惯性平台的稳定轴承设错了,发射后90秒必定偏离轨道!”

王太楚一拍桌子:“重新来!从零校正!”

那晚,他们连夜推导到天亮,墙上挂满了计算纸,一张一张堆到膝盖高。

1964年,发射场。

第一枚中近程导弹静静躺在发射井里,贺麓成戴着头盔,死死盯着倒计时。

“10,9,8……”心跳敲得像鼓。汗从后背湿到鞋袜。

“3,2,1,点火!”

轰鸣声撕裂了空气,白光刺眼,导弹笔直升空,拖着烈焰钻进了云层。

三分钟后,目标靶区传来信号,命中核心。

指挥室里一片欢呼,王太楚抹了把脸,转过头大喊:“贺麓成!控制系统没出差错!成功了!”

贺麓成站在一角,攥着工作本,半天才缓过神来,他咧开嘴,露出一点难得的笑。

可心里,他只说了一句话:叔叔,我没丢人。

1967年,军委授予一批科技人员荣誉称号,名单上,第一个名字:“001号高级工程师,贺麓成。”

证书上没有注明家族关系,只有那个名字,冷冷地印着。

身份公开:一张名单,打破沉默

1976年,北京,长安街弥漫着哀乐,毛泽东逝世。中央下达通知,各地亲属迅速进京。

贺麓成,请假,理由:吊唁。

部门领导翻着表格,眉头一皱:“你也要去?”

贺麓成点头:“是。”

对方没敢多问,只是觉得奇怪,这个沉默寡言的工程师,怎么突然成了“亲属”?

北京,人民大会堂,治丧委员会开会,名单一项项过,李敏突然开口:“还漏了一个人,贺麓成。”

有人皱眉:“他什么关系?”

李敏盯着名单:“叔侄关系。”

工作人员低声议论:“贺?怎么不是毛?”

李敏没再解释,桌面上压着一封老信,毛泽覃牺牲前写的,托孤信。

当天夜里,军用车停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贺麓成被叫走,几名军官陪同,办公室里,几份卷宗摊开。

一个中年军官直截了当:“你,毛岸成?”

贺麓成抬头,眼神平静:“是。”

五十年隐姓埋名,一句话,全盘托出。

空气几乎凝固,没人笑,也没人惊呼,只有文件翻页的沙沙声。

守灵时,贺麓成站在人群最末,没有特殊安排,没有特权座次。

李敏在人群中认出他,轻轻点了点头,他微微回礼,什么也没说。

这一场告别,他以贺麓成的身份走完。

回到研究院后,消息迅速传开,同事们震惊,“他竟然是……”

有人在茶水间压低声音,“原来一直叫他小贺,简直……”

更有年轻人不信,悄悄翻了档案,结果一无所获,贺麓成的档案,依旧干干净净,姓名栏,赫然是——贺麓成。

过去没有特权,未来也不会有。

一生坚守:真实身份,不改初衷

身份确认后,国防科技部门主动找他谈话,“待遇可以适当调整,住房也能改善。”

贺麓成摇头:“不需要。”

对方劝:“这是组织关心。”

他看着对方,语气平淡:“感谢组织,但我不是来享受优待的。”

后来,有人提议调他去科研院所,进高校教书,贺麓成拒绝。

“我只干自己擅长的事。”

“教学生,我没兴趣。”

“出成果,才是正经事。”

他继续在研究院工作,依然穿着旧中山装,骑着二手自行车。

食堂排队,从不插队,拿饭卡,买一荤一素,分文不少,没有单独办公室,没有专车接送。

一次部门内部聚餐,年轻工程师小周喝多了,站起来,半开玩笑喊:“贺哥,以后罩着点啊!”

贺麓成抬头,神色严肃,“你们罩自己,干不出成绩,靠谁都没用。”

小周一愣,尴尬地坐下,气氛一度冷场。

2010年后,研究院换了一批又一批人,新人进来,只知道贺麓成是个资深工程师,没人再提他的家世,他也不提。

有次培训课结束,一个年轻女孩好奇问:“贺老师,您怎么进的五院啊?”

贺麓成笑了笑:“考试进的。”一句话,断了所有追问。

每年春节,研究院发慰问品,他永远是最后一个领取的人。

从来不领特殊补贴,不领纪念奖章,别人劝他:“领吧,理所应当。”

他淡淡回答:“做了该做的事,不需要奖赏。”

在别人成名成家的年代,他依旧做无名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导弹   国防部   近程   苏联   隐姓埋名   侄子   图纸   研究院   真相   身份   工程师   老师   关系   半世纪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