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山西只有煤,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片黄土地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未来几年的山西,将让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最近到山西旅游,会发现汾河两岸风景如画,水清岸绿;开车行驶在三大旅游公路上,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不再是梦想。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山西正在推进一系列“超级工程”,从“一泓清水入黄河”到“三纵九横”水网,从县县通高速到智慧交通网络,这些项目将彻底改变山西人的生活方式。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山西正在如何“华丽转身”!
作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曾一度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困境。2017年以来,山西省按照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拉开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的大幕。
山西投资上千亿元,谋划了十大工程280余项子工程,2025年,基本实现汾河流域“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这些工程覆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等多个方面。例如,在汾河入黄口的万荣县,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护岸工程和生态绿化,实现了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
如今的汾河,水质实现了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跨越,两岸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廊道,吸引了160多种鸟类前来栖息。
山西自古缺水,但这一现状正在发生改变。山西正在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现代水网骨架。
什么是“三纵九横”?简单说,就是一个覆盖全省的大型水系网络,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将水从富集区调配到缺水地区。
龙华口调水工程是这一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为阳泉市城乡供水安全加上“双保险”,改变当地单一水源的现状。
小浪底引黄工程则将为运城5个县(区)提供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年调水量达2.47亿立方米。
到2035年,整个“三纵九横”水网建成后,山西的年供水能力将达到117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30%以上,将极大缓解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
山西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在全国率先构筑了“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网。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历时7年建设、总里程达1.3万公里。
这条网络不仅连接了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以往景点之间的交通壁垒,让“一路风景一路游”成为可能。
无论是沿着黄河一路领略壮丽峡谷,还是穿越长城感受历史厚重,亦或是行走在太行山上欣赏绝美风光,这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都能带你轻松实现。
2024年底,山西做出一项重大宣布:全省117个县(市、区)全部迈入“高速时代”,较原规划时间提前一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汾石高速和浮临高速的通车,结束了部分县区不通高速的历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从最偏远的县城出发,也能快速驶入高速网络,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
山西在汾河流域建设了135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
在汾河入黄口的万荣县庙前村,水质自动监测站内8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着汾河的11项指标,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山西还构建了“排水主体—入河排污口—国省考断面”水质一体化监测体系,打造太原、晋中、临汾水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为河流保护安上了“火眼金睛”。
太原市围绕打造“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太原”格局,推进“九河”生态复流工程。
这项工程聚焦有河有水、人水和谐目标,一体推进“九河”源头东西山水源涵养、“九河”上游生态型河段建设、“九河”堤内亲水平台等工程建设。
工程结合太原东西山调水工程,促进九河生态复流,让太原这座城市因水而活、因水而美。
如今的太原汾河景区,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沿河建设的骑行道和观景平台,让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汾河的生态魅力。
青兰高速黎城至霍州段全长约150公里,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霍州、临汾等地到京津冀地区的时间。
这项工程最大的难点是长达14公里的太岳山隧道,目前正在全力攻坚,预计2025年底全线贯通。
建成后,不仅方便群众出行,也将加强山西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日处理能力由4万吨提升至8万吨。而且,该厂处理后的水并不是简单排入汾河,而是全部提供给太钢和太原第二热电厂做工业用水,回用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在农村地区,山西也在积极探索再生水利用新模式。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将处理达标后的中水汇入村中池塘,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水源,村民可以免费取用,用于果树打药、浇园种花。
2024年底,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铁正式开通,标志着山西省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
山西11个地市全部通高铁,极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早上在大同吃刀削面,中午在太原开会,晚上在运城欣赏黄河风光已成为现实。
瓦日铁路开通客运业务,结束了5个革命老区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为老区人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山西在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中,特别注重生态修复与防洪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在新绛县,汾河干流段综合治理工程对16.91公里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改造。在河道险工段建设的“磨盘坝”,这种半圆形台阶状的格网石笼坝体能有效消减水流冲击,提升防洪能力。
在介休市,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兼顾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文化,投资6.1亿元,治理长度17.8公里。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龙凤河行洪能力,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
如今的山西,从北到南的汾河两岸,已变身为风景秀丽的生态画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已完工202个项目,完工率70.9%,其余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未来几年,当这些超级工程全部建成运营时,山西将不再是那个“灰头土脸”的煤省形象,而是一个水资源充足、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的新山西。
山西的改变,其实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污染严重到绿水青山,山西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