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
编辑|五月
北京时间5月12日凌晨3点,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高调宣布,中美就关税问题达成“实质性进展”,并将启动经贸磋商常态化机制。
这是自特朗普政府一个多月前对中方商品暴力加税145%以来,首次释放出的缓和信号。
紧随其后,美国财政部长也迅速发声,强调谈判“富有成效”,一时间,“实质性进展”五个字被刷上了各大头条,资本市场也应声而动,亚太股市集体高开。
当年2018年中美谈判中也出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用词和场景,可随后却迎来了关税的全面升级。
现在的“日内瓦共识”,会不会是又一次“7月反转”的前奏?
这场被誉为“全球最关键经济对话”的16小时闭门会谈,背后真正的赢家是谁?
中方通报中提到的“实质性进展”无疑成为本次中美经贸会谈中的重要亮点。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关系的语境中,这五个字并非代表已经达成的结果,而仅仅是表明“下一步可以继续谈判”的信号。
根据中美双方的公开表态,目前双方仅就关税问题达成了初步的理解共识,并且承诺后续将推进常态化磋商机制。
这意味着,当前并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也未对关税数额和减免范围做出实质性的调整。
中国方面希望通过此次沟通向美方释放善意,期待美方能够做出理性回应,但问题是,美方是否会兑现其承诺?
历史经验表明,特朗普政府在信用履行方面表现不稳。
2018年曾有过“达成共识”的表面繁荣,但仅仅两个月后,美国便单方面加征关税,翻脸无情。
如今,同样的剧本、同样的5月中旬,我们是否再次站在被套路的边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特朗普目前正面临2025年初选的巨大压力,关税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更多的是在为其选战提供筹码,而非真正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协议。
尽管美方在表面上看似言辞轻松,但实际情况表明,这场会谈的最大推动力来源于美国自身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
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化增速下滑了0.3%,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的最差表现。
这一经济疲软的根本原因,正是美方激进贸易政策所引发的供应链混乱和企业信心的剧烈下降。
加征145%关税后,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制造商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加,零售商的利润迅速下滑,整个经济体系呈现出崩溃的迹象。
尤其在沃尔玛、亚马逊等大型零售企业的财报中,"中国供应受限"已成为最为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彰显出供应链中断带来的深远影响。
特朗普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经济困境,更是急剧下滑的民众支持率。
特朗普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策调节赢回选民的支持,而非坚持某些政治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关税谈判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外交议题,它更多的是一项经济维稳的手段。
面对即将到来的选举,特朗普政府急需通过降低税率和缓解经济压力来赢得选票,一旦政局有所稳定,特朗普可能随时调整其立场。
事实上,促使美方作出让步的,根本不是中国的外部压力,而是美国自身经济形势的恶化和民众对经济困难的愤怒。
这场所谓的“对等谈判”,其实从一开始就实质上是美方在面对现实压力下的妥协,意在通过降低关税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确保其政治利益不受影响。
不应被表面上的“协商”所迷惑,实际上,中国已经在这场博弈中掌握了主动节奏。
从会谈的安排来看,会议由瑞士驻联合国大使官邸主办,地点选择远离媒体干扰,这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确保了双方能够真正坐下来进行深入对话。
这种低调而高效的安排,彰显了中国在外交中的战略智慧与平衡能力。
中方发布会的措辞也透露了中国的谈判策略,除了“实质性进展”外,还特别强调了“坦诚”“深入”“建设性”这三个关键词。
这些表述不仅反映了中方在谈判中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还意味着中国在谈判过程中主动设置议题,并引导谈判方向。
最为关键的是,中方提出了“经贸磋商常态化机制”。
这一提议的核心意义不仅仅在于单次谈判的达成,而是通过制度化和可持续化的谈判机制,将对话常态化,从而实现长远的战略博弈。
这表明,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短期协议的“换气”,而是通过机制设计在谈判中主导规则,掌握话语权。
本次会谈的最大战略意义,正是中国不再充当被动等待协议的角色,而是转变为能够主导框架、引领节奏的关键参与者。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更深层次的影响还体现在全球及区域局势的变化上。
从乌克兰问题的降温、印巴局势的暂时缓解,到中俄关系的进一步稳步推进,中国在区域安全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正显著提升。
“实质性进展”这五个字表面是缓和,实质上却是一场权力转移的信号,它告诉世界,中美虽然仍在博弈,但游戏的节奏,已经不再完全掌握在美方手中。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等待美方开价的被动方,而是一个有能力、有筹码、更有耐力的战略博弈者。
这只是博弈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未来几个月是否能兑现承诺、在规则之争中如何进一步突破。
更关键的是,中国能否把这种外交主动性,延伸到技术、金融、资源这些更核心的领域,这是真正决定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胜负手”。
中美谈判,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缓和”,更要盯紧背后的“格局”。
这场较量,谁才是最后的掌控者,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南方客户端、京报网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