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晴
五一假期来了,恩施好山好水好风景,大峡谷、鹿院坪、梭布垭等等,一口气我数不完。这些热门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与其在拥挤中“看人头”,不如留在恩施州城感受一下恩施的人文历史!老城区最能代表一座城的人文,是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在老城区悠闲漫步,体验老城的风情,领略古老的施州韵味。走过文昌祠,看过武圣宫,还可以到施州城址、饶应祺故居、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等地方去。这些地儿我以前常去,是因为我父母就住在六角亭,我从小在这老城中长大、生活。
站在西门城楼的石阶上,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斜斜地印在斑驳的墙面上。三十多年前,城砖缝隙里钻出的野蔷薇开得正艳时,总有个少年背着书包从这里蹦跳着跑过,青石板上的脚步声惊起屋檐下的灰鸽,扑棱棱掠过文昌祠的飞檐。如今那些野蔷薇依然年年绽放,只是枝条更虬劲了些,把砖缝里的故事又往深处扎了几分。
老城的街巷总像老人掌心的纹路,藏着无数暗语。六角亭的西门的石阶被磨出玉色包浆,当年包面店老板总爱把座椅板凳支在这儿西门城门洞,给客人们端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包面,我每天早上上学都在这儿过早。小时候老城的巷子里各种吆喝声、叫卖声响成一片,而现在则冷冷清清……那个年月,老城的街道以及小巷里的阶梯大部分都是用青石块铺成的,也不知道铺了多少年,反正都磨得光溜溜的了,踩上去会觉得特别舒服。
西后街那棵歪脖子树,每逢清明就落满纸鸢残线,像替老宅院守着曾经的故事。小时候我常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爬上吊脚楼,看对面的山峦在晨雾里舒展开来,而北门河坝码头边的渡船摇碎一江霞光,艄公的号子声撞在城墙根儿,传来悠长的回响。
武圣宫的砖雕在雨季会泛出青苔,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上落满香灰。那年月,小朋友们蹲在檐下斗蟋蟀,青花瓷罐里传出的鸣叫比戏台上的京剧更清亮。文昌祠的香火总在清晨最盛,考生们把纸叠成小帆船放进月池,看宣纸载着墨字在睡莲叶间打转。如今那些祈愿的纸船早化作春泥,倒是池畔的紫藤愈发茂盛,藤蔓攀着雕花木窗,把状元及第的彩绘都裹进绿云里。
宝雕电动车店旁的旋转阶梯,原是老税务局家属楼间的旋转楼梯,层叠交错的光影宛如立体迷宫。拾级而上,屋檐切割出的天空成了天然取景框,随手一拍就是建筑美学大片。水泥台阶被岁月啃出蜂窝状孔隙,斑驳墙面和错落有致的苔痕石阶有一种复古的气息。
今天下午一个人来拍照,还看见一个襄阳来的小姑娘穿着月白衫子倚栏而立,背后苔痕斑驳的墙垣突然就活了——像极了我家老相册里泛黄的那张,母亲年轻时站在老粮站台阶上的模样。穿堂风掠过晾衣绳上的蓝布衫,惊起悬在半空的灰尘,在光束里跳起傩戏般的舞蹈。
饶应祺故居的天井总蓄着半池雨水,倒映着走马转角的楼廊。幼时总疑心那雕花木窗后藏着穿长衫的书生,某个月夜会推开窗吟诵"苔痕上阶绿"。抗战纪念馆墙上的弹孔里,去年春天竟钻出株野菊,黄灿灿地开在黑白照片中的硝烟里。风向标非遗工坊的窗棂下,土家阿婆织锦的梭子穿过三十多年的光阴,西兰卡普的纹样里还留着当年染坊靛蓝的呼吸。
每逢落雨天,檐角铁马叮咚作响时,恍惚还能听见隔壁王裁缝踩着缝纫机的哒哒声,混着街角汤锅沸腾的咕嘟声,在雨帘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那些被磨成镜面的青石板下,或许还嵌着货郎担的铜铃碎屑,等着某个起风的黄昏,把旧日市声重新摇响。
老城的黄昏最是醉人。当夕阳把连珠塔的影子投进清江,整座城便成了泡在米酒里的杨梅,连风都带着微醺的绛紫色。街灯次第亮起时,晚归的自行车铃声在巷弄里荡起涟漪,惊醒了城墙上打盹的爬山虎。此刻若登上老城山顶的问月亭远眺,据说这是李白曾经登临过的亭子,在这儿会看见万家灯火正沿着古城墙的轮廓流淌,像给老城镶了道金边——那是几十代人的呼吸凝成的光,是青砖黛瓦间渗出的琥珀色记忆,是施州古城永不褪色的魂。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