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龙池的涟漪
花萼相辉楼的飞檐
挑着千年月光
4月18日
国际古迹遗址日
让我们走进兴庆宫
——这座藏着盛唐记忆的
城市公园
领略千年的遗址魅力
一砖一瓦皆故事
唐长安城,是人类文明史上都城营造的典范,是公元7-9世纪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也是中国封建文明巅峰时期的象征。唐长安城北部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三大皇宫建筑群,称“三大内”,因唐兴庆宫偏南,所以称“南内”。
唐兴庆宫原为隆庆坊,唐玄宗为藩王时,与诸兄弟居住于此,号称“五王宅”。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以此府邸为基础建造离宫,开元十四年(726年)扩建,在内置朝堂,开元十六年(728年)建成,唐玄宗移仗听政于此,唐兴庆宫成为唐帝国号令天下的中心,其东西宽1080米,南北长1250米,占地2016亩。
遗址保护历史见证
为了对唐都长安城这一重要的文物古迹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对西安市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同时,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组成工作组,用钻测的方法,花费5个月时间,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等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实地探测。
测得兴庆宫遗址大致位于今西安城东郊,东至亢家堡西106米,西至经九路东90米,南至纬十街北84米,北至东窑坊(砖瓦窑)。东西宽1075米,南北长1250米,面积1343750平方米,约合1.34平方公里。南、东两壁宽6米,北、西两壁宽5米。夯土本身厚度一般为0.6米一1.2米,每层厚度为0.07米一0.08米。
与此同时,这次钻探还对兴庆宫内的龙池(兴庆池)、长庆殿、翰林院、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以及宫城四周的城门和宫门初阳门、明义门、通阳门、金明门、大同门、瀛洲门等所在位置和占地面积进行了探测,初步确定了这些遗址和建筑的大致方位。并准确指出,正在兴建的兴庆公园位于该宫西南,约占宫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兴庆宫公园延用原唐兴庆宫的方位和建筑、园林位置,在唐长安城兴庆宫西南隅遗址上兴建,集文化娱乐、遗址保护为一体的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应运而生。1957年7月底,当时名为“兴庆池苗圃”的公园,破土动工,广大社会力量及交大师生,积极参与了公园兴建工作。一筐筐黄土,一株株树苗,见证了交大西迁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伟大西迁精神。
1957年8月31日,兴庆宫遗址被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于公园南门外东侧。
1958年7月10日,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广大游客,并将原“兴庆池苗圃”,更名为“兴庆公园”,公园部分建筑物,循用唐兴庆宫的旧名。
从1958年到2025年,六十余年的时光刻进龙池碧波,见证兴庆宫从皇家遗址蜕变为城市文化地标。岁月斑驳了砖瓦,却让文明愈发璀璨——这里,每一天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文脉传承焕发新活力
沉香亭仍飘着诗韵,勤政务本楼遗址诉说盛唐气象,南薰阁的唐三彩博物馆文物还在讲着盛唐的故事。兴庆宫文化魅力依旧。
如今的兴庆宫公园,智慧导览串联古今,趣味市集烟火升腾,文化活动与悠悠乐音展演共享晨光暮色。老西安人记得幼时在龙池划船的欢闹,年轻人热衷打卡“咖啡屋”的文艺角落——一座公园,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兴庆宫以生态为笔,在遗址画卷上勾勒生机。园内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春秋花展延续品牌文化。通过园林绿化、水质净化等方式,让兴庆宫遗址区草木葱茏与文物古迹相映成趣。保护动物前来栖息、鸟飞蝶舞翩跹、市民环湖健步,共同织就"城央绿肺"的生态图景。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以生态活力诠释着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千年宫阙在繁花与绿意中重获新生,让人与自然、传统与生态在此和谐共生。
兴庆宫公园近年来特色文化活动带来深厚的文化氛围,让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同时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兴庆宫的历史文化,增加传统文化,为公园发展注入蓬勃生机,让遗址保护重新焕发光彩。
历史的长河为兴庆宫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如今的文化传承
也更显意义重大
让我们共同守护兴庆宫
传承千年文明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