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都有,就我没有!”初中生要求有自己的手机,爸妈却怕打开“潘多拉魔盒”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同学都有手机,就我没有!”

这句看似简单的抱怨,正在无数家庭中掀起波澜。

因为同学随口一句“还戴电话手表,太像小学生”,一个初三生整整郁闷了一个周末。

数字社交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高。一部手机所承载的远不止通讯功能。对孩子来说,它可能是通往社交圈的“门票”。而对家长来说,它却是可能令孩子沉迷的“潘多拉魔盒”,是家长的焦虑源头。

如何在理解与管束之间找到平衡,正考验着每一个家庭。

图源:视觉中国

初三生委屈吐槽:“被隔离”的感觉很差

上周六的体能课上,小姜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熟悉的尴尬。

课间休息时,要好的同学小陈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递给他一只蓝牙耳机:“快听,这是我最近单曲循环的歌,特别适合运动时听。”

旋律在耳边响起,但小姜的注意力完全被那部手机吸引。他注意到小陈换了新的智能手机,虽然不是最新款,但密密麻麻的应用图标足够让他羡慕。

“你也该让爸妈买部手机了。”小陈随口说,“都初三了,还戴个电话手表,太像小学生了。”这样的场景,其实在过去几个月里反复重演。去年,小姜就经常在家提起,身边的同学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他们用微信约着一起出去玩,分享作业难题,也聊着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趣事。

最尴尬的是分组活动时,小姜表示,有手机的同学总能私下里快速组队交流,而他总是慢半拍。这种“被隔离”的感觉在进入初三后愈发明显。班级的微信群很热闹,同学们晚上回家后或周末时常热聊,而小姜只能借妈妈的手机偶尔看一眼。

小姜时不时吐槽,同学们聊的热搜话题、网络新梗,自己因为没有手机,完全插不上话。

小姜的妈妈理解孩子的苦恼,但担忧更多。“他用我的手机查资料,结果我发现他在刷视频,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妈妈无奈地说,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成年人都难以自律,何况是初三的孩子?中考在即,这个险我们不敢冒。”

“我能有部只用来听歌、查资料的手机吗?”小姜委屈地争取着。他承诺每天只使用15分钟,周末游戏时间也会严格把控。

妈妈的心情同样复杂:“我们明白孩子需要社交认同,但手机就像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怕收不住。”

初一生开出条件:能不能用成绩换手机

家长李女士最近遇到邻居王女士时,总能感受到对方全身都透着浓浓的疲惫。开学后,王女士上初二的儿子以“不给买手机就不上学”相要挟,最终如愿以偿。

“当初真不该心软!”王女士诉苦,“自从买了手机,家里就没消停过。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周末更是机不离手。”

更让王女士头疼的是,她发现儿子经常深夜躲在被窝里玩游戏。“我们要收回手机,他就反咬我们不讲信用,说手机已经是他的了。”

王女士也曾尝试签订“手机使用合约”,约定每天的使用时长和规则。“孩子当时答应得好好的,真到执行时就讨价还价,说时间根本不够用。”王女士的结论是:能不买就不买,能晚买就晚买。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成了李女士心中的警钟。她的女儿小雨刚上初一,最近也开始软磨硬泡地要手机。

“女儿说班里只剩五个同学没手机了,她最好的朋友最近也有了手机,这对她刺激很大。”李女士发现,最近,女儿周末最重要的事就是抱着iPad不放。

更让她担心的是女儿情绪的变化。“上次我说要收iPad,她突然大发脾气,把作业本都摔在了地上。这以前从没有过。”

最近,小雨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女儿说如果数学测试能拿到95%的得分率,就奖励她一部手机。”这个提议让李女士有些心动,但还是犹豫不决。

“明知这一天迟早要来,但总想找个最合适的时机。”李女士叹气,她想要在给孩子信任和防止沉迷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从“要不要买”转化为“如何正确使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手机渴求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出现在小学升入初中后。小学生多以电话手表满足基本交流需求。而当孩子步入初中校园,情况变了。他们对手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打电话”,需要微信加入班级群聊,要发朋友圈记录生活,希望在小红书等平台拥有自己的账号,分享兴趣爱好。手机,对他们来说,更像通往社交世界的一把钥匙。

杭州市笕桥中学的班主任李俊老师表示,孩子渴望拥有手机,而家长则对此有种种担心,在初中生家庭中非常普遍。

“孩子以‘同学都有’为由要求买手机,背后往往是渴望融入集体的归属感需求,而非简单的攀比。若直接拒绝,不仅否定了孩子的正常社交心理,还可能激发逆反情绪,将矛盾焦点停留在‘买与不买’的对抗上。”在李老师看来,关键在于要将问题从“要不要买”转化为“如何正确使用”,把这次沟通变为引导孩子成长的一次契机。

李老师也给了一些建议——

首先,放下评判,真诚地与孩子交流。可以说:“爸爸妈妈理解你,看到同学都有手机,你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很正常。”先接纳情绪,孩子才会愿意放下戒备,为后续理性协商奠定基础。

随后,要明确用途,共商规则。与孩子一起探讨,买手机主要用来做什么?是联系家人、查阅资料,还是适度娱乐?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清晰合理的使用规则。比如周一到周五手机由家长保管,周末每天可使用1到2小时、晚上十点后手机交由父母充电、不携带手机入校等。家长可以将规则写成书面协议,双方签字,让孩子意识到拥有手机也意味着承担责任。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丰富生活。孩子沉迷手机,有时源于现实生活的单调。家长可多组织家庭活动,如户外运动、共读一本书、一起做饭等,用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孩子发现现实世界的乐趣,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平衡。

“约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家长需要定期与孩子回顾手机使用情况,肯定进步,也指出问题。若出现超时、沉迷等情况,不简单斥责,而是共同分析原因,调整规则,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李老师表示,通过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家长不仅能处理好手机问题,更能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责任、沟通与自我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育儿   潘多拉   初中生   手机   孩子   家长   同学   周末   规则   妈妈   社交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