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景区人山人海,高速充电桩抢破头,谁才是罪魁祸首?

十一长假景区挤到脚挨脚,高速充电桩排成长龙,你以为是单纯的“人太多”?其实是制度、市场、消费观念三只“拦路虎”在搞鬼!假期该怎样出行游玩呢?

制度、市场、观念三个“拦路虎”

不管是旅游景区里的“人从众”,还是高速上充电桩前的长队,表面看是人多设备不够,其实是制度、市场规律和咱们的消费观念搅在一起,把路给堵死了,这三个因素就像游戏里的三个“拦路虎”,少打一个都过不去。

先说说制度的问题,旅游为啥总凑在长假?还不是因为带薪休假没落实好,多数公司就认法定长假加周末,想自己选时间休个假难如登天,结果就是五一、十一这几天,大家全涌去热门景区,不挤才怪。

新能源车这边也一样,充电桩规划得太随意,高速服务区建充电桩的时候,就想着平时能用就行,没考虑长假会来这么多车,而且不同公司的充电桩数据不互通,你查着这个服务区有桩,到了才发现早满了,这不坑人嘛。

再看市场层面,不管是旅游公司还是充电桩运营商,都卡在“成本和赚钱”中间动弹不得,旅游公司要是按长假的人流量准备客房、招人,淡季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闲着,不得亏死?

以上海野生动物园为例,长假每天来的人是淡季的10倍还多,要是按长假的标准配导游、搞餐饮,淡季的时候这些人跟设备能闲80%,成本根本扛不住。

充电桩运营商也一样,高速上建个充电桩花钱多,回本慢,按长假的需求多建几个,平时没人用,赚不着钱;少建几个,长假又不够用,左右为难。

最后是咱们的消费观念。旅游的时候,不少人就觉得“长假不去热门景区就亏了”,不管人多不多,非得去凑那个热闹,结果热门景区挤爆了,小众景点没人去。

开新能源车的车主也一样,总担心下一个服务区没充电桩,哪怕电池已经充到80%了,也非得充满,占着充电桩不让别人用。还有些地方搞“免费充电”“低价充电”,结果大家全往那儿挤,更堵了。

我跟你说句实在的:想解决集中化的问题,得三个方面一起动手,制度上得把带薪休假落实好,让大家能错开时间出去玩;市场上得靠技术创新,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咱们自己也得改改观念,别盲目跟风,旅游选个人少的地方也挺好,充电充到80%够到下一站就行,别太贪心。

旅游破局:别光看人多,得让大家愿意花钱

旅游想走出困境,关键是别再盯着“来了多少人”,得让来的人愿意花钱,从“凑人数”变成“赚消费”,就像游戏里别光刷小怪,得打能掉好装备的BOSS,才能升级。

首先得搞点新花样,别总让大家“打卡拍照就走”,现在很多景区就知道卖门票,没啥好玩的,大家逛俩小时就走,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景区得结合自己的特色,整个能让人参与的项目。比如杭州宋城搞的“宋城千古情”演出,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大家能看演出还能体验古代生活,一天能待5个小时,吃饭、买文创产品的钱就花出去了。

然后得把服务搞上去,别让大家去了就后悔,长假的时候服务差,是游客吐槽最多的,景区可以用点高科技,比如故宫搞的“线上预约+分时入园”,提前约好时间,到了直接进,不用排队。

有些景区弄个智能导览APP,能规划路线还能讲解,省得大家瞎转悠。另外,景区得好好培训员工,哪怕人再多,也得有耐心,别游客问个路还不耐烦,这样大家才愿意再来。

最后得平衡好淡旺季,别让景区“旺季忙死,淡季闲死”,淡季的时候可以搞点优惠,比如门票打折、住宿便宜,再整个特色活动,像长白山冬天搞滑雪套餐,把想滑雪的人吸引过来,淡季也能变旺季;桂林有些景区淡季搞徒步节,吸引喜欢户外的人,游客量和消费都上来了。

旅游想做好,不能只想着赚快钱,得真心实意为游客考虑,景区别总想着“人越多越好”,得让每个来的人都觉得值,愿意花钱、愿意再来。

政府也得帮帮忙,引导景区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别全是千篇一律的古镇、山水,多扶持小众景区和乡村旅游,让大家有更多选择,热门景区的压力也能小点儿。

新能源车破局

开新能源车跑高速,想充个电太难了,解决这事儿,不能只想着多建充电桩,得靠智能调度、升级技术,再改改大家的充电习惯,让充电变得方便又高效。

首先得搞智能调度,别让大家瞎排队,现在不同公司的充电桩各玩各的,数据不互通,查着有桩到了却满了,太耽误事。得弄个全国统一的平台,把所有充电桩的信息都整合进去,能实时看到哪个服务区有桩、要排多久队。

还得推广“预约充电”,就像日本永旺超市周边的充电桩,提前约好30分钟,到点就充,充完就走,提高一半效率,国内有些高速已经试行了,预约了就能优先充,排队时间少了30%,这就挺好。

然后得升级技术,让充电更快,现在最快的充电桩,充辆车也得30分钟,长假的时候根本不够用,得赶紧搞“超快充”,把充电时间缩到15分钟以内,这样单位时间能充更多车。

另外,还可以弄点移动充电车、换电模式当补充,比如蔚来的换电站,3分钟就能换块电池,比充电快多了;有些地方在高速服务区放移动充电车,排队的车能临时充个电,不用等太久。

最后得改改大家的充电习惯,别过度占用充电桩,很多车主总担心下一个服务区没桩,充到80%还接着充,其实80%的电够跑不少路了,而且充太慢还伤电池。得多宣传宣传,告诉大家不用充太满。

充电桩运营商也可以搞“阶梯电价”,高峰时段充电贵点,平峰、谷峰的时候便宜点,引导大家错峰充电,比如北京有些充电桩,高峰的时候1.8元一度,半夜的时候才0.8元一度,不少人就愿意半夜去充,高峰的压力就小了。

说实话:新能源车充电的问题,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解决的,技术得跟上,管理得智能,大家的观念也得改。

政府也得给力点,多给充电桩运营商点补贴,鼓励他们在高速服务区和景区周边多建桩;同时得管好充电价格,别让有些运营商趁火打劫,乱涨价。只有这样,开新能源车跑高速才不用再担心充电的事儿。

协同发力:旅游和新能源车互相“搭把手”

旅游和新能源车看着没关系,其实能互相帮大忙,新能源车能让大家更方便地出去玩,旅游能给新能源车创造更多用武之地,俩领域一起发力,能形成“1+1>2”的效果,把各自的难题都解决了。

一方面,新能源车能帮旅游分散人流,推动“全域旅游”,现在大家不愿意去小众景区,很大原因是交通不方便,公共交通到不了,开车去又担心停车。

开新能源车就不一样了,提前查好沿途的充电桩,就能去小众景区,不用挤热门景点,景区周边多建点充电桩,能吸引更多开新能源车的人来,小众景区火了,热门景区的压力也小了,慢慢就能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到处都有游客,到处都能赚钱。

另一方面,旅游能帮新能源车把充电桩建得更合理,景区知道什么时候人多、什么时候人少,能给充电桩运营商提建议,游客多的景区周边多建桩,游客少的地方用移动充电车加固定桩的组合,别浪费资源。旅游公司还能和充电桩运营商合作,搞点“景区门票+充电优惠”“住宿送充电”的套餐。

旅游和新能源车协同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政府得做好规划,把充电桩建设纳入旅游基础设施,让景区和充电桩运营商好好合作;企业也得主动点,开发点“新能源旅游专线”“充电+旅游”的产品,让大家出去玩得开心,开新能源车也省心。

这样不仅能解决俩领域的难题,还能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既环保又能带动经济,一举两得。

旅游和新能源车这俩领域,虽然现在难,但不是没办法解决,只要找对问题根源,从制度、市场、观念多方面下手,再让俩领域互相帮衬,肯定能走出困境。

以后大家出去玩,不用再挤景区;开新能源车跑高速,不用再为充电发愁,这才是咱们想看到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旅游   景区   罪魁祸首   人山人海   新能源   长假   淡季   服务区   运营商   小众   观念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