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
编辑|七月
看来美国真的太害怕中国芯片产业崛起了。
就在本月,上海一家半导体公司的工程师徐泽伟,和妻子前往意大利度假的时候,在机场竟然直接被意大利的警方抓捕带走。
根据意大利的通报来看,这次的抓捕行动并不是意大利方面有意的。
而是根据美国司法部的请求才执行的逮捕。
那问题来了,一家上海的半导体工程师,为什么会在意大利被美国司法部请求逮捕呢?
相信很多明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想到。
并不是因为徐泽伟犯了什么罪才会被抓,而是因为他芯片产业工程师的这个身份,他才会被抓。
而当时因为事发突然,徐泽伟的妻子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等到事后明白这件事的原委之后,她的情绪一度陷入崩溃。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时候,这名芯片产业的工程师,就已经被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签发了通缉令。
当时他们用的理由是,徐泽伟在多年前针对美国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进行了多项敏感活动。
可是关于这些罪名,美国方面根本没有证据。
当然,这些东西对美国联邦调查局来说根本不重要,反正我说了你有罪,就能罗织一些罪名抓你。
而面对美国的这种操作,中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仅凭一个动作,就直接让美国商务部部长气的当场破防。
徐泽伟究竟做了什么,能让美国这么恨他?
毕竟中国的芯片产业工程师肯定不止他一个。
中国又是靠着什么反制,直接让美商务部长破防的呢?
故事从徐泽伟开始。
他是上海一家关键半导体企业积塔公司的IT工程师。
今年7月初,他和妻子满怀期待地飞往意大利,准备享受浪漫的蜜月。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美景,而是意大利警察和一副冰冷的手铐。
行动的指令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一张国际逮捕令,指控徐泽伟参与了名为“HAFNIUM”的黑客组织,涉嫌网络欺诈、盗窃新冠疫苗数据等九项重罪。
不得不说,美国的这一系列操作真是炉火纯青。
美国动用的第一个工具,叫“长臂管辖”。
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通过盟友的司法体系,伸过大洋,把你从一个不相干的第三国,直接拽到美国的法庭上。
而这个指控本身,更像是一件精心罗织的犯罪外衣。
罪名听上去骇人听闻,但据其律师披露,美方提供的核心证据却异常单薄:一封匿名线报,和一则据说与徐泽伟有关的邮箱登录记录。
一个半导体工程师,被指控偷生物疫苗数据,证据链条却如此脆弱。
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
为什么偏偏是徐泽伟?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就会发现这并非孤例。
2018年在加拿大被捕的孟晚舟,身后是华为和中国的5G技术。
而今天的徐泽伟,身后是积塔半导体和中国正在奋力追赶的芯片产业。
就在徐泽伟被捕前不久,他所在的公司刚刚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巨额注资,正处在关键技术量产的前夜。
这让所谓的“黑客”指控,看起来更像一层巧妙的烟幕。
烟幕之下,真正的靶心清晰可见:在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上,通过打击“节点人物”,精准迟滞对手的产业发展。
这比全面的贸易制裁成本更低,也更具破坏力。
从孟晚舟到徐泽伟,美国这套“战略性目标选择”的工具,用得愈发得心应手。
它将激烈的科技博弈,包装成一场看似公正的跨国司法追捕,让对手有苦难言。
面对这记重拳,中国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
不到两周,中国就拿出了自己的反制工具。
7月中旬,两名在中国的美国公民被限制出境。
一位是美国富国银行的高管茅晨月,另一位身份更为敏感,美国商务部的雇员。
中方的理由同样是依法办事。
茅晨月被指涉及一桩独立的跨境金融案件,有义务配合调查。
对另一位美方雇员的措施,官方没有详述,但其行动的信号意义却不言而喻。
外交部的表态更是毫不掩饰:“这是针对美国滥用长臂管辖的对等反制”。
“对等反制”这个工具,讲究的是一个“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清晰逻辑。
它传递的信息极其明确:任何单边行动都会带来对等成本。
你动我一个工程师,我就能限制你一个高管和一个政府雇员。
这场反击快准狠,可以说是一场教科书式的反击。
如果说美方的工具箱是“进攻型”的,那么中方的工具箱则兼具“防御”与“反击”的双重属性。
它的第一件核心工具,是“国家司法主权”。
逻辑很简单:任何人在中国境内,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茅晨月案的理由,正是基于此。
中方以此清晰地划定了一条红线:这是我的地盘,我用我的规则办案,这是任何主权国家固有的权力。
这既是独立的司法行动,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强大的反制。
它的第二件工具,是在国际法框架内进行“合法性对抗”。
在徐泽伟案中,中方向意大利方面明确提出,应依据《中意引渡条约》中的“政治犯罪例外”原则,拒绝引渡。
这一招,是试图从法理层面釜底抽薪,直接挑战美方行动的合法性。
它把“你抓的是个黑客”这个问题,变成了“你抓他的动机是否纯粹”的政治辩论,将皮球踢给了意大利的司法系统。
当中方的反制措施祭出后,美国商务部长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这个带有强烈情绪的词汇,恰恰从侧面印证了中方反制工具的有效性,因为这个武器打痛了对方。
富国银行随即要求员工暂停非必要的中国差旅。
这小小的政策调整,是涟漪,也是回响。
从意大利的监狱,到上海的办公室,再到华盛顿的会议厅,一条由法律、科技和人员构成的博弈链条已然形成。
这不再是简单的抓人放人,而是一场围绕规则制定权的深度博弈。
在这场悄然打响的法律战里,没有人是置身事外的观众。
当大国博弈进入“工具箱”对决的时代,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可能成为棋盘上一枚棋子的缩影。
牌桌上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息:
今日俄罗斯RT:欧盟旅游高风险?意大利应美国要求逮捕中国IT工程师-2025-07-11
海峡网:外交部:茅晨月女士暂时不能离境,并且有义务配合调查-2025-07-21
联合早报中文网:卢特尼克批中国禁止美商务部雇员离境令人发指-2025-07-24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