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潮州,山水间跃动着发展的脉搏。韩江碧波映照着古渡新景,千年土楼彰显着历史韵味,全市各地鸣奏着农文旅交织融合的新业态……记者连日来走访潮州全市多地发现,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生动实践时,潮州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产业为纽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城乡协调发展的魅力画卷。
山水潮州的生态实践 金舟岛郊野公园 孙安迪 摄
韩水新韵: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游
在韩江碧波环抱的潮安区归湖镇金舟村,“金舟夕照”的天然画卷正被赋予现代活力。这座曾以沙洲形态静卧江心的岛屿,通过40.19公顷郊野公园建设焕发新生——2.6公里环岛慢行廊道串联起果林观光区与滨江跑道,乡野风标识系统与林下休闲空间相映成趣,电瓶车接驳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便利的平衡。
沿着平坦的柏油绿道走进金舟村郊野公园,但见韩江泛着粼粼波光,岸边青石板被露水润得发亮。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在江上展翅觅食。水面倒映着对岸山间轮廓,云雾顺着山势流淌。拐过栈道某个角落,游人三五成群,不紧不慢斟着凤凰单丛,感受自然与农家的惬意悠闲。
在凤凰木与黄花风铃木交织的花林中,还能品尝着村民自种的鸟梨等特色水果,看见“旅游+”模式如何将农耕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
山水勾勒出画卷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沿江风光、生态果林、田园景观”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村民种植鸟梨、龙眼等经济作物,发展“旅游+”模式,串联“食住行游娱购”链条,规划打造水陆旅游观光轴以及江岛风情旅游度假区、韩江水上旅游观光区、生态果园观光区等三个产业发展片区,以和谐的自然美景带来周边游客,助力群众增收。
就在韩江的另外一端,江畔的风景则充满花香与果味。
记者来到潮安区江东镇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发现,该合作社通过“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三产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这个创建于2019年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托1709亩连片复垦农田,不仅实现了全机械化粮食生产,更通过农旅融合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增收,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眼样本。
新垦水田里,土地肥沃辽阔,农户正在其中,操作着插秧机械抢抓春耕节点。不远处的农旅观光园内,380亩“梦幻花卉观光区”丰富着田间色彩。游人如织,或在花间拍照,或在江边漫步吹风。
色彩明艳的花卉
江东镇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吴传生介绍,通过土地整合与技术创新,该合作社建成广东省首个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示范基地,打造出“冬季毛豆-水稻-马铃薯”轮作体系,土地复种指数提升至200%。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包含科教基地、采摘体验区、摄影基地的农旅综合体,2021年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作为省级示范合作社,该合作社已形成“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的多重收益模式,并着力构建“粤字号”农业品牌体系,通过新媒体营销将优质农产品溢价30%以上。未来计划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机制,以“乡土风情+数字农业”双轮驱动,力争三年内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千万元。
刚刚栽下的秧苗
山乡蝶变,山林写出“致富经”
在潮安区归湖镇凤东村,昔日的“空心村”则摇身一变成为集观光、民宿、露营、茶座、研学的文旅综合体。
近年来,该村依托的发展需求、地域禀赋及特色资源,布局整体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优化等项目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亿元的彩英坑(蔡东坑)文旅综合体项目“奇林逸居”乡村酒店,以点拓面打造具有乡村气息、岭南韵味的乡村酒店示范点。
这个占地约600亩的文旅综合体,将军事瞭望台改造为沉浸式文化馆,让废弃鱼塘化作粼粼水景,更以“林下点状供地”模式在林间搭建特色树屋。360度观景平台上,游客既能俯瞰山村生态美景,又可体验共享菜园的农耕乐趣。
据凤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侨生介绍,“该项目已于今年春节开始试营业,开设营地及游乐园等娱乐设施,提供窑鸡、茶咖、小食等餐饮服务,吸引省内外大量游客。”试营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开设茶座100余个,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0余人次,同时促进凤东村及周边村庄农特产品销售,实现增收,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热门景点。
游客在榕树下泡茶谈天
近年来,当地还坚持产业为要,走出一条复合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凤东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并引入相关养殖企业,把现代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将其中500亩鱼塘用于小龙虾养殖,打造“韩水小龙虾”品牌,年产小龙虾100吨,破解了当地传统渔业养殖利润持续下降的困境。
多项引擎驱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70多万元提升至2024年210.4万元。未来,当地酒店项目与渔光互补项目还将有机结合,打造出研学路线,使光伏发电站成为具有多种效益的立体化体现。
古今对话,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
当现代文旅项目蓬勃发展的同时,潮州的历史瑰宝也在乡村振兴中重获新生。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道韵楼以八角形土楼奇观,诉说着明代军事防御智慧。灰砂基座与黄泥夯墙的原生态维护,让这座“活的建筑博物馆”成为研学旅游热点。
道韵楼所处的饶平县三饶镇位于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呈现出潮汕、客家两个传统建筑体系的相互融合的特征。在规划格局建筑形制、单元空间、设计尺度、装修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上,道韵楼博采众长,汲取了潮汕、客家两个建筑体系中最突出的做法和理念。
道韵楼重获新生 殷惠佳 摄
由于长期受风吹日晒、飘雨尘积等影响,道韵楼破损严重。为保护传承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物,饶平县遵循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保持道韵楼的原状,于2020年1月对其进行修复,修缮的内容主要包括屋顶,内部木构架,还有墙体、地面等等,共投资2800多万元。经过近4年的整修加固,道韵楼重新“焕发光彩”,于去年春节逐步恢复开放,以更加完整的面貌迎接四方宾客的到来。
走进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这座明万历15年(公元1587年)修建的古建筑,在修缮过后面貌一新。呈八卦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有三进围屋,前二进围屋为平房,后为三层楼房,皆以黄泥土夯成,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木结构明代城堡式土楼建筑。楼内,斑驳的围墙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时光的风拂过数百年的木窗,这座古、大、奇、特、美的国保单位,正以一如既往的庄重与安详,抚慰着每个到来的旅人。
而在石壁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群与革命烈士纪念碑构成时空叠印的文化层,纳海楼上的一杯工夫茶,既品得出山林野趣,也读得懂城市记忆。
石壁山风景区位于饶平县城北侧,有县城“后花园”之称,被誉为“粤东之胜景”。林木苍郁,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既有纳海楼、粤东一璧、丽泽湖等主要景点,又有灯谜文化廊道、观海长廊和茶艺休憩区。粤东边陲,凤江河畔,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在这里浑然交融,汇聚成这一处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石壁山风景区
石壁山风景区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3.2平方公里。其间,云山雾谷,异石幽洞,玉泉清溪,翠树芳草,鸣鸟野花,尽显造化之瑰丽神奇。雷音禅寺、南海庵等寺院亭榭及摩崖石刻群,则蕴含了饶平的人文积淀。半山腰的“涑玉泉”,更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历代文人雅士对石壁山奇观尤为青睐,古有贤人雅士诗句题刻于崖,今有赵朴初、曹禺、关山月、饶宗颐、王蒙、郭启宏等名家留下墨宝佳辞,为景区增色添光。
据石壁山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先后高标准完成丽泽湖清淤净化工程,建成景区道路、景观墙、亭榭廊架、木栈道、湖心曲桥等景观景点和基础设施,增设登山出入口景观平台、饶平灯谜文化碑刻廊道、纳海楼观景平台、电视塔观海长廊、山体景观轮廓灯饰等景观设施。逐渐打造出一个石壁山市民康体生活圈,让绿美景区精髓毕现。
记者手记:
行走乡村多日,潮州乡村振兴的实践令人振奋:金舟岛的生态绿道与果园观光无缝衔接,道韵楼的夯土墙上明代箭孔与研学课堂对话,凤东村的林间树屋与共享菜园重构乡愁场景。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乡村振兴不是对城市的拙劣模仿,而是对乡土基因的创造性激活。要让这场变革行稳致远,仍可注重多个“命题”。
金舟村用2.6公里绿道串起果林观光与滨江夜跑,溪东合作社以“稻-花-豆”轮作提升土地效能,渔光互补项目体现自然和效益的双赢,展现了生态资源的多维价值。但“生态账本”的精细化管理仍存空白,建议引入“生态管理”系统,对每个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用动态监测数据为开发强度划出红线。
道韵楼的修缮让明代土楼重获新生,但文化活化仍停留在建筑本体展示阶段,石壁山摩崖石刻的数字化呈现,也停留在平面二维码阶段。未来,潮州亟待将相关技艺、文化精神转化为可体验的项目。可依托AR技术复原明代防御系统,开发“古楼守夜人”“古楼村民”等沉浸式游戏、开展“剧本杀”、古风市集、互动体验城等,让文化遗产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课堂。
凤东村集体收入三年增长200%的背后,村民不仅是参与者,更应是设计者。当前文旅项目虽创造30余个岗位,但对村民长足发展的转化率却较难看见,建议可建立村集体资源资产作价入股制度,将土地、古建等资源转化为永久性收益凭证,确保乡村振兴红利成为穿越经济周期的“传家宝”。
当土楼成为文化创新的画布、韩江化作生态经济的载体、村民变身乡土价值的讲述者,这片土地在逐渐寻找着可持续发展的密钥。(曾柯权)
文、图 | 记者 曾柯权 通讯员 潮宣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