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疗愈经济,是一种商业“玄学”?

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最安静的生意正在兴起。

年轻人开始为“沉默”付费——他们去寺庙抄经、去山里冥想、去秀丽小城感受慢生活。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场“疗愈式旅行”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他们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块钱,目的不全是追求打卡了哪些景点,或是购入了多少战利品,而是为了脱离与平时工作及生活环境相类似的地方,获得一种和高压日常的“精神隔绝”。

国庆期间的天山天池风景区|来源:网络

他们奔赴的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领域——精神疗愈。


疗愈,为何成为新热点?

“疗愈”一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当时,音乐被视作调节身心、精神疗愈的良方。随后数千年间,这一理念逐渐延伸到了舞蹈、绘画、诗歌等更多艺术形式,通过加强行为上的互动,来实现心理干预和精神治疗。

而在今天,疗愈已从一门古老智慧,演变为了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大到利用周末参加一次完整的线下疗愈课程,小到购入一本疗愈类书籍或是看一场解压型展览,都成为现代人缓解紧绷情绪的方式。

疗愈程度的不同,也让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多贴合大众需求的个性化转变。

一方面,疗愈内容开始从泛化走向垂直。早期大多数人会通过线上心理咨询、冥想APP等渠道,寻求情感、工作、学业等问题的解答。

而随着需求的精细化,能实现深度互动与精准洞察的小班课程应运而生。尽管单价高达上万元,但这些能高效实现觉察天赋、自我了解等内容的课程,仍然受到了不少追求系统性心理建设的人群欢迎,甚至成为她们定期调整自己心理状况的渠道。

颂钵疗愈|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疗愈场景开始从专业场域融入生活日常。例如食物创新组织“开FUN”,就通过组织前往可持续的户外、超市等场景,并开展Citywalk活动,让参与者可以与观念相同的伙伴一起将精神付诸于行动,在社交与实践中获得内心的充实。

“开FUN”组织的可持续活动|来源:网络

而真正推动疗愈走向高热度的,不仅是其内容与形态上的时代演变,更离不开疗愈本身与现代人内心需求的契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超30%的成年人存在轻度及以上的抑郁或焦虑症状。

“上班不如上香”的自嘲,到“早A晚C”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标配,都折射出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消耗与情绪过载,也为疗愈行为走向大众生活提供了契机。

年轻人们成为寺庙的“熟面孔”|来源:网络

“开FUN”主理人茵茵对此也深有体会:“2019年之前,疗愈还处于一个较少人认同和接受的阶段,但疫情后有越来越多人因为关注心理健康而接触疗愈。”

随之而来的政策驱动,进一步为疗愈产业的加速生长输入了养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并将心理健康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如今国家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便通过对居民、上班族、学生等人群的全覆盖,让心理健康服务从专业干预走向大众日常。

需求和供给间的良性循环,预计将带动中国疗愈产业在2027年突破1.5万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一个潜力巨大的疗愈市场,正在成型。


年轻人,正在为“疗愈经济”买单

在这片万亿蓝海中,年轻人无疑是疗愈消费的主力军。

据中国疗愈博览会统计,21至40岁的青年人,是疗愈消费的绝对主力。他们在展览观众中占比最高,也对线下体验和情绪产品表现出极强的付费意愿。

今年8月在HAI550中亮相的小红书“当红手串大赏”线下市集,就一度因人气过高而不得不限流入场。在年轻群体中,可寄托幸运、发财、爱情等意义的手串文学,已成为了小红书平台上超36亿浏览量的超级话题,并孵化出了大量关于定制化搭配和深度玩法的讨论热帖。

当红手串大赏|来源:网络

毕竟,相比上一代人追求效率、产出和成功,年轻一代在发展放缓、信息爆炸、算法裹挟带来的长期内耗中,更迫切地需要“自我修复”。于是,一切能让人慢下来,重新拥有掌控感的场景,开始被赋予价值。

在上海,疗愈主题咖啡店 Healing Coffee 的客群画像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它的顾客大多是都市白领、创意工作者与年轻学生为主。这些看似光鲜或自由的群体,往往长期处于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

他们既需要日常的喘息空间,更渴望在消费中获得物质之外的情感共鸣。咖啡店的惬意氛围,成为了她们在更熟悉与亲切的环境下,去接触和了解疗愈的入口。

Healing Coffee|来源:网络

而“Healing Coffee”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提供对应脉轮的特调饮品、能量精油,以及疗愈箴言抽取、与主理人的专业互动,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疗愈体验。

把仪式感与专业性的内容输出相结合,不但为其打响了品牌在垂类市场中的影响力,还成功构建起了超500人的线上社群。

店铺中的疗愈活动区|来源:网络

如今,团队会通过定期举办各类疗愈主题活动,来持续将潜在用户转化为深度社群成员。这种特色明显、情感联结强的新型运营模式,也成功吸引来了成都等地的咖啡店品牌寻求加盟,验证了其商业模式较强的复制潜力。

也让疗愈经济从一门专业门类,逐渐向一种复合的生活方式进行演变。


谁在创造,疗愈“新玩法”?

这种演变的实质,是将情绪价值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实体内容,并进一步商业化、产业化。放眼海外市场,已发展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疗愈产品。

例如依托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宗教底蕴,泰国的瑜伽静修、禅修冥想等“自然+文化”深度体验课程,不仅获得了国际上疗愈爱好者们的关注,更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产业,让这片土地从过去的风光胜地,升级为了在行业中颇有代表性的“疗愈目的地”。

清迈山中冥想课程|来源:网络

而针对少子化与孤独社会等现实问题,以LOVOT为代表的陪伴型机器人在日本应需而生。通过高度拟真的情感交互,填补了现代人的情感缺口,也带动如今LOVOT的品牌铺位开进越来越多线下商场中,用科技精准回应了社会孤独的痛点。

LOVOT机器人|来源:网络

海外市场的多元发展,也为我国行业的演进提供了启发借鉴,并形成了一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首先,是以实体空间承载疗愈功能。如今已成为商场标配的“撸宠馆”,就是疗愈与线下消费场景融合的成功案例。既契合了宠物经济的热潮,又能通过提供陪伴感与购物后的放松,让疗愈行为轻巧地嵌入大众生活。

人气颇高的撸宠馆|来源:网络

同样的,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中颇显“独特”的一尺花园,也将“与自然共生、为生活疗愈”的生活方式写进了品牌理念中——主动避开热门商圈,将店铺选址在公园或老建筑中,并以百余种绿植构建出远离喧嚣的惬意空间,诠释出了一种“离城一尺”的理想生活方式。

一尺花园周浦文化公园店|来源:网络

其次,“泛疗愈”概念也成为了商场在营销上的全新侧重点。虹桥天街推出为期一个月的“天街里疗愈季”,就联合网红IP“宛平南路600号”开展医师现场坐诊,为商圈中的白领或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关怀。

“天街里疗愈季”邀请医师坐诊|来源:网络

而陆家嘴中心L+Mall在8月开展的“柠檬雾光森林”主题疗愈企划,则将百人户外瑜伽课程、诗词疗愈展、公共艺术涂鸦等内容融入进了商场空间,在市中心打造出了一片能释放都市压力的疗愈绿洲。

象征压力释放的场景设计|来源:网络

这也是“疗愈”模式的理想状态,通过与更多业态融合,来将理念渗透进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

而这一模式,未来还将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与餐饮、服饰等高频消费场景结合,推出“微疗愈”产品线,在业态融合上打出深度。

而随着AI与VR技术的发展,技术赋能也将给“疗愈+”更多想象的空间,通过开发沉浸式疗愈课程或虚拟陪伴产品,来提供个性化的情绪解决方案,为疗愈领域创造更多新玩法。


结语

疗愈的爆火背后,并非因为它能追求精神世界的解答——通过一杯疗愈咖啡、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群活动,或是一场舒缓压力的主题展览,这些线下触点让疗愈变得不再“遥不可及”,并在现代诠释和包装下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从“疗愈消费者”到“疗愈生产者”,产业链的成型标志着这一新经济生态的成熟。我们也期待,未来的疗愈产业还将在线下市场催生出哪些真实、温暖的消费场景,让每个人都能在奔忙的日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栖息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旅游   玄学   商业   经济   来源   网络   精神   大众   场景   课程   深度   日常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