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根村出发,不到五公里就来到淮河对岸的第一山景区。摩托车不让停在汽车停车场,我只好就放在路边,连同我的包,相信盱眙人民。
第一山,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城区北部,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因盛产都梁香草,又名都梁,这也成了古县盱眙的别称。宋代书画家米芾入淮时见南山奇秀,作诗《第一山怀古》,并大笔绘就“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牌坊上的“淮山胜境”四个字是由佛学大师茗山所题写。(网摘)
第一山门票28元,购票上山主要是为了看看米芾的题字。
大成殿前的二跑阶梯,阶石大多是充满气泡的火山岩。
门头海蓝色横匾上“大成殿”三字为康熙御书。
文庙里的孔子像实在不忍直视,这是我见过的孔圣人最让人难忘的一个。
大成殿的后面有块圣谕碑,是黄庭坚书刻。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g),是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宋宣祖赵弘殷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上去就是碑亭,历代政要、文人墨客在盱眙留下的诗词歌赋,专门精选了55首诗词,由当代书法名家书写,刻勒成碑,陈列于新建的碑廊之中。
古代的碑刻多存放在陈列室中保护,有历代名家22人的碑刻精品24块,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书的“木兰堂”匾额,异常珍贵。
玻璃反光太厉害,但觉得陶澍的字文不错。
上网一查:陶澍(1779年1月17日—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晚号髯樵,又号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清朝嘉庆、道光时期重臣、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
陶澍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
陶澍从政四十余年,为官清廉,功绩显著,曾剔除盐政积弊,设义仓以救荒年;另在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均有贡献,特别是将两淮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扭转了两淮盐务诸多弊端。他学识渊博,于经史考据、文章诗赋乃至音韵之学,无所不通。(百度百科)
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新建的碑廊中陈列保护。
梁巘(1710年--1788年后),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亳县(今安徽亳州)人。清朝著名书法家。
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五位(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重要书家齐名,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第一山虽不高耸,但又这么多文人登临吟诵,的确是座充满书香的文化名山!
碑廊除了各类书法题词,回廊的窗户也变化不重复,很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第一山上这种蓝紫色的花最多,我搜了一下,好像叫诸葛菜,或紫金草,二月兰。花瓣和鸢尾花有些像,没那么长。
碑亭转完,继续拾阶而上,就来到玻璃泉。
近20年来,中国小孩拍照几乎都这个手势。
壁上的“玻璃泉”为冯守书,“第一泉”为葛廷章书,可堂所书的“月到风来”,则写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诗情。
米芾来游,咏“玻璃泉浸月”诗,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诗云:“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使张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张挥汗如雨、策马而来,作《玻璃泉亭记》:以泉喻德,以心观泉,望流忘饥,濯泉自洁,于烟云拥翠、草麓凝华之中洞彻真机。唐宋以来的诗家咏玻璃泉诗难以计数。(百度百科)
当日寇蹂躏我大好河山,爱国义士邱国珍便赫然刻上“驱除倭寇,还我河山”,表达了国人的民族气节。
中国四大书家之一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其《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记》勒于元延祐年间(1318年),高2.5m,阔1.7m,碑文长达千字,是他晚年的代表佳作,在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此碑原在泗州城,后因泗州水患移至第一山玻璃泉旁保存,才没有与泗州城同没水下。这是古泗州城留下的极其珍贵的文物之一。
只可惜字迹几乎磨平,不贴近细看,几乎就是一块光石头。
第一山题保留着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几个朝代众多名人墨客、书法名家的书法题刻,代表作品除苏黄米蔡四大家外,还有赵孟頫、杨万里、梁巘、何绍基等众多书法大家,汇集了宋代以来传统书法艺术的众多流派,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网摘)
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此处即为秀岩。
最让人遗憾的是苏轼的碑刻我居然没找到,这是今后要重来弥补的,实在不应该!
书法的高妙我不敢多言,门口两个小狮子造型拙朴。
往山上走有好几条路,这是其中一条,经过一个花园,很是幽静。
原来这是明清时期的登山道,刚才在馆内看过石刻的拓片,我又折返回看摩崖石刻,特别是把几个名家的手迹再对一对。
宋崇宁五年(1106年),米芾题刻“张大享、米芾丙戌年”碑。
这是北宋奸臣蔡京的字。
第一山的代表作便上是米芾题刻的“第一山”碑,“第一山”三个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视千秋。碑左是乾隆时盱眙知县郭起元写的碑记。记中交代了米芾来时所勒的第一山碑毁于兵火。郭自家乡闽县摹来重勒,并在会景亭遗址建第一山碑亭。(百度百科)
这个石虎憨态可掬,真像个大猫。
亭后新辟魁星壁,三个古朴的隶字是著名的玉溪道人所书,他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右下是道教宗师张天师雕像。东汉顺帝汗安元年,张道陵于鹤鸣山(今四川境内)创立道教,教徒尊张为天师。
第一山熔儒、佛、道于一炉,集自然与人文历史于一体,取南北之精华,通古今之血脉。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博大胸襟。(网摘)
走到这里,道路分岔,我选择右边的路走。走了百十米,来到龙山寺。
可惜庙太新了,远眺就是淮河以及曾经的泗州古城。我看时间已经12点多,今天就不把景转完了,开始下山。
山道旁有不少百年国槐,都有编号铭牌。
途径有座奶奶观,看了介绍才发现刚才走过的瑞岩泉也是有石刻的,只可惜泉水枯竭,也没清楚的指示牌,我也就顺手拍了一张照片,没能看到阴刻双人像,人像的拓片我倒是拍了。
我放大看的确有些石刻,但这两个人像没发现在哪。
芳草萋萋,古树盘根,幽静的山道,如果不是赶路,第一山溜达溜达还是不错的去处。
这个石虎的背面居然是一九六八年,和我同岁,给大猫再来张特写。
第一山还有不少景点都没时间再去了,“大圣搬兵”我倒想看看是咋回事。
原来是《西游记》里写到过盱眙第一山,将第一山与蓬莱仙境相媲美。旁边还有岳家栈道。
都是新修的,我没上去。依然一路拍拍紫色的小花。
行至一亭前,还有座椅和免费茶水,顿觉口渴,倒上一杯清茶,感觉很有人情味。
杏花园已有不少毛茸茸的果实。
早在汉朝,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创建的孔子晏居殿,为孔安国祭孔与设坛讲学的地方,后经唐宋直至明清的时代更替,晏居殿转变为崇圣书院——淮山书院——登瀛书院——敬一书院,见证了盱眙人千百年的教育传承历史,也奠定了第一山在盱眙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网摘)
回到我的摩托车停放的路边,三个包都在,下一站去龟山村,路上找地方吃饭。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