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不毛之地”的西藏,在短视频大火的当下,以“净化心灵、人间净土”的留言填满了整个评论区。
人们却总是在想象着布达拉宫的转经筒、纳木错湖浩瀚的蓝冰、藏民们淳朴的笑脸、成群结队的牦牛和羊群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吃草,却忽略了西藏高原真实的生存逻辑,而是被正在逐步上演的文明进化论转变。
西藏高原的含氧量与内地平原相比只占六成,超高强的紫外线是内地平原的五倍之多。在这样极端环境下,自然就会孕育了一种天然的文化习俗,藏传佛教的轮回与高原生存哲学完美结合,天葬习俗的传承是高寒地区一直传承的生态智慧,或因为土壤长期被冻的缘故天葬是这里最好的归宿,所谓的“神秘文化”不过是人类为了适应极端环境而做出的生存智慧。
从人口密度来看,西藏每平方公里只有3人左右,这样极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很独特的生态平衡。藏民们对神山圣湖的敬爱,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自然的保护,或许当我们这些内地人们崇拜与惊叹西藏纯洁无瑕时,其实就是在见证了一种生存压力下形成的环保系统与维护。
自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后,据媒体给出的报道消息显示,从2006年的250万人次激增至前年的5500多万人次。当5G网络覆盖这片神圣土地后,这里已是世人前往打卡的首选地,现代文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西藏这片土地。
近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踏上征途,只为前往西藏找到本真。据说光珠峰大本营的垃圾,清理员每天都要收集两吨有余。当我们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西藏旅行”,是又曾想过这片土地正承受着生态平衡的破坏。
“不与世争,只与己伴”,当你站在布达拉宫下,可是否想过重新定义“净土”的含义 这里不是与世隔绝的乌托邦,而是人与自然艰难博弈的平衡。与其说西藏的净土藏着蓝天白云,倒不如说是文明进化了心灵的感应!
当人们用“净土”不断强化西藏定义之时,其实西藏也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青稞田用上了无人机和现代化农机,唐卡艺人在直播间被买卖、光伏板与经幡在青藏高原这片大地上齐飞舞,林芝苹果享誉海内外、蜜桃上市供不应求,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正上演着撕掉外界给予的标签,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犹如屹立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农业试验田,一片丰收的景象在藏区上呈现,手拿转经筒的藏族阿妈运用手机查看土壤墒情和作物检测数据,据说这片试验田青稞亩产都过千斤了!而导致高原农业产业重构的产业链在藏区越来越好!
依据科学管理,据有关报道显示,在日喀则还建成了智能化垂青农场,且生菜产量是平原地区的10倍,就算是严寒的冬季来到,蔬菜自给率已达到了65%以上。
再如藏北无人区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光伏发电站,且每块光伏板全自动运转15度左右追赶太阳光照,为藏区发展带来新机。试想一下当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从迁徙通道走过时,是何其壮观的美景啊!
当内地网红站在西藏这片土地拍摄震撼视频时,谁又能想到高原产业高原牦牛肉也有卖不动的时候?因为对于牧民来说,他们最大收入来自牲畜,而且牦牛生长周期很长,是普通牛生长时间的2倍以上,但普通利润都不高,虽整个藏区有近上百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过近90%都是初级加工企业。
在5000米以上的仲巴县,有着世界上最高的植物工厂,科技人员利用人工补光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运用,蔬菜的生长周期缩短了20天左右,高科技时代也预示着高原农业发展的另一种变局,在现代技术的赋能下、土地已不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整个产业链或将被重组。
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背后,有的不止是“人间净土”,还有着农牧业发展之困局,当内地游客来到这片纯洁地方观光赏景时,这片土地也在发生着千变万化。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